林业储备林基地建设论文
林业储备林基地建设论文 1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意义 1.1基地建设是促进森林资源培育、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基 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营造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 能的森林,这必然会增加有林地面积,促进森林资源培育工作的开展。目前,我 国在世界上是第二大木材消耗国,第一大木材进口国,有近一半的木材需求依靠 进口。如何加快森林资源培育,逐渐减少木材进口数量,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 已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一大问题。通过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提高 大径材比例,增加可采森林资源数量,从而缓解木材供需矛盾。1.2基地建设 是调整木材供应结构、缓解国际压力的现实要求。目前,全世界的森林资源保护 力度不断加强,依靠进口解决我国对珍稀材和大径级原木的需求已经难以为继, 且因木材贸易问题一些国家和组织对我国的指责不断增加,只有大力培育国内森 林资源,依靠我国自身力量解决木材供应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因此,通过基地建 设,调整木材供应结构,减少木材供应对进口的依赖,对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1.3基地建设是促进森林生态效益发挥、带 动经济发展的又一措施。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促进森林资源的培育,提高大径材比 例,这将使得林业有形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林业有形产品的增加又会促进林业生 态产品生产和供给的增加,对保护森林资源、提高生态建设实力,减轻生态建设 压力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基地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并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 力量。2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 2.1充足的土地资源。根据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黑龙江 省有林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黑龙江省地方林业林地面积958.99万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为704.49万hm2,占林地面积的73.45%,其中用 材林面积为167.22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23.74%。土壤以暗棕 壤为主,地方林业范围内各类暗棕壤面积之和达到国土面积的78.29%;
其 中,阴缓坡和阳缓坡中层暗棕壤型面积最大,二者之和占国土面积的41.64%。
充足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立地条件为大规模木材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土壤条件。2. 2丰富的植物资源。黑龙江省仅高等植物就有2000多种,其中树木百余种, 利用价值高的有30余种,生物多样性较高,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珍贵树种等林木良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得黑龙江省木材生产和储备具有很大潜力,并且为 储备林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3长期的经验积累。早在20世纪80 年代初期,黑龙江省即开展了用材林建设;
其后,又陆续开展了长白落叶松速生 丰产用材林建设、速丰林工程大径材培育项目、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等,经过长期的生产建设,黑龙江省林业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工业原料林、珍稀 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建设以及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经验,为储备林基地建设 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储备林基地建设布局和培育方式 3.1储备林基地建设布局。根据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培育树种和培育方 式相似的原则,将黑龙江省地方林业储备林基地划分为五大区域。3.1.1西 部平原区速生用材林培育基地在西部平原地区规划建设速生杨树培育基地,通过 新造、抚育、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以速生杨树为主,混交云杉、樟子松等的工 业原料林。该区域交通方便,人工用材林发展较快,集约经营水平较高,也是我 省培育优质速生杨树重点地区。3.1.2三江平原区落叶松培育基地在三江平 原地区规划建设落叶松培育基地,通过在采伐迹地、林辅耕地、宜林荒山荒地上 新造、抚育及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以人工落叶松为主,混交山槐、水曲柳、紫 椴等珍贵阔叶树。该区域地势平坦、交通方便、降水适中,也是我省培育优质速 生用材林的理想地区。3.1.3东部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基地。根据当地水热 情况和现有林的资源状况以及经营状况,规划建设以红松为主的红松果材兼用林。
通过新造、抚育和改培方式,培育中短期红松果材兼用林。3.1.4中南部珍 稀用材林培育基地黑龙江省中南部水热条件较好,珍稀树种较多,为满足国家对 特种珍贵用材的特殊需求,在此规划建设珍稀用材林培育基地。采用新造、现有 林定向培育、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我国急需的特种珍贵用材。3.1.5北部 长周期用材林培育基地黑龙江省北部地处高纬度地区,积温低,植物生长周期长, 但木材质地坚硬,材质优良,为满足国家对高强度优质用材的需求,在此规划建 设长周期用材林培育基地。采用新造、现有林定向培育、改造等方式,重点培育 长周期优质用材林。3.2储备林基地建设的培育方式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 规划》并结合黑龙江省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黑龙江省地方林业国 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培育方式为: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
4储备林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储备林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统筹推进储 备林建设;
创新建设模式,转变林业发展方式;
增强技术保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加强种苗监管,保证用苗质量;
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提高建设质量;
抓好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防治工作;
建立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强化资金 管理,确保资金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