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歌_浅论二十世纪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

字号:    

浅论二十世纪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

浅论二十世纪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 本文从中国新诗的诞生与八十多年来几次大的转变中, 勘察现代汉 语艺术建构的境遇。文章认为, 新诗发展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现代隐喻结构的形 成———诗意语言对灵魂和生命的家园的抵达;
而对新诗体形式的一再误读, 则 酿成了世纪的缺憾。新诗的现代汉语言艺术的成熟, 必将由新世纪诗人去实践和 收获。

20 世纪汉语诗歌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诗即是执意区别于旧诗的特定 概念。但, 新诗的特征是什么 新诗与旧诗有哪些联系 什么是新诗传统 却是困 扰我们的诗学问题。

古典诗歌经过两千余年才完成了自身的演变过程。新诗拥有举世瞩目 的古典诗歌的雄厚基础, 本当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生长周期, 但新诗由于在与旧 诗的决裂中诞生, 带有“先天贫血”, 加之历经困扰, 因而延缓了本世纪新诗的发 展过程。然而作为一种新生诗体, 又总是以潜在的生命力, 寻找一切复苏和健全 自身的机遇。伴随着每一次对新诗的重新认知和艺术建设, 都有利于新诗向现代 汉语诗歌方面的艺术转变。

本文运用“汉语诗歌”的概念, 旨在切入百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基本 规律, 追寻新诗的汉语言艺术的本性。

一、“新诗”的猝然实现: 中国诗歌的自由精神的张扬与汉语诗意的流 失 19 世纪西方科学文化的迅速兴起, 构成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严峻挑战, “诗国”便渐渐有了闭关自守的顽固堡垒的意味。中国诗坛的先觉们走出国门, 睁 开眼睛看世界, 引起了对“诗国”的反省, “别求新声于异邦”( 鲁迅) 。然而能否在 汉语诗歌的基础上实行变革 则成了20 世纪诗坛的焦点。“诗界革命”虽未促成新 诗的诞生, 但梁启超、黄遵宪等并不割断与诗国传统的联系论诗, 还是可取的。

新诗作为“五四”诗体解放的产儿, 是背叛传统汉语诗歌的“逆子”。“五四”先驱出 于要改变几千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诗国”面貌的良好愿望, 便采用了“推倒”的简 单化的方式。胡适所说“诗国革命何自始, 要须作诗如作文”, 表明了这种“革 命”———“推倒”的决心。他们疏忽了一个事实: 古代诗歌的格律化与白话化, 几 乎在同步演变。至唐代产生的格律诗又称近体诗、今体诗, 从“白话”的角度理解 这一命名, 似乎更为贴切。即使“古体”, 也发生从“文言”到“白话”的演变。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石壕吏》、岑参的《白雪歌》等, 可视为半“自由”、半 白话诗。唐诗宋词得以在民间留传, 乃至成为今日儿童背诵的启蒙课本, 岂不正 是其白话格律或白话古体的原因 “五四”变革者对白话或半白话的近体诗与文言 散文及其他韵文不加区别, 打破“格律”, 同时也将充满诗意的白话口语的炼字、 炼句、语境、意象等一起“推倒”了。这种在“短时期内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