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说课设计管理论文 有关说课的论文

应用题说课设计管理论文

应用题说课设计管理论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87-88页例3, 并且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1-2题。

2.教材分析:这个例题是含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它是在学生已 经学习了简单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又在四册和本册教材中学习了三个已知条件 两步应用题,之后进行教学的新知识。两步应用题是本册重点内容之一,同时它 在应用题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步应用题中,连续问是基础,三个已知条 件是过渡,两个已知条件是重点。例3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 题。它应当是重点中的重点,为此给学生造成显明、深刻的第一印象是十分必要 的,科学、合理地设计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目的:根据大纲精神和教材意图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的。

(1)通过多(少)几求和,几倍求和(差)应用题的解答,使学生初步 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进一 步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2)通过条件变换,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能力和求同 思维、求异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知识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 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教学重点应当是;
有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两个已知条件,其中 一个条件在解题中用两次学生很少接触是教学难点。教学关键是正确分析数量关 系找准中间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如 下方法。

1.运用迁移规律、比较的方法进行启发诱导式教学。2.运用线段图、讨论、总结等方式和解题思路分析,激发主体参与意识, 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深化学法训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教材编者是按照:复习-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题为一个完整的知 识系列或是教学过程安排的。其中每一环节均有其自身的侧重点。复习的目的在 于迁移引新,例题的目的在于探究解题思路,想一想的目的在于扩展知识,举一 反三,做一做的目的在于内化知识、强化能力、训练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五 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抓迁移。

用复习题引入新课。这一复习题是本节知识的生长基础,要有意识地把复 习题向例题导入。为此分四个层次完成复习题。

1.出示复习题:"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兔多少 只?"并出示符合题意的兔子彩图,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兴趣、注意力和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本题(指名板演),同时教师画出复习题的线段图。这个线 段图主要为新授作伏笔,同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意。

3.共同订正复习题。

4.变条件、抓迁移。如果把"16只白兔"改为"养白兔比黑兔多6只"应 当怎样算?因为复习题学生都顺利完成,而经此变化学生便会达到"欲罢不能"的 程度,会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此激情入境导入新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两个已知条件两步应用题"。并简单提出学习要求。(略) (二)探究新知抓思路。

这一环节是落实教学要求的中心环节,通过启发诱导、分析比较、推理判 断和线段图的直观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探究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1.出示例3:"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 养多少只兔?" 2.指名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3.比较例3与复习题相同点与不同点。意在理解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4.讨论:
(1)参照黑板复习题的线段图想一想例3的线段图与它会有哪些相同和 不同地方? (2)谁能把复习题的线段图改成例3的线段图?让学生参与画图活动, 培养画图能力,并实现图形的迁移。

5.学生改图,教师适当帮扶。以上几步旨在理解题意和理解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形成能力。

6.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

(1)教师指图说题意。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教师要指出图中 四条线段,五种数量及其包含的与所求有关的两层数量关系。

(2)分析数量关系、抓解题思路。①要求一共养兔多少只,根据题意必 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为什么?②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算出共养兔多少只吗?为 什么?③根据什么条件可算出白兔的只数?以上几步是按分析法训练学生分析 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下面两步用综合法进行解题。④想一想应先求什么? 为什么?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6=16。⑤所求问题是否求出?为什 么?应怎样求?学生口述算式:10+16=26。

7.学生看书消化例3,并完成例3中的填空,提出不懂地方。

8.让学生用分析、综合法口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同时师生共同把黑 板例3补充完整。

9.小结例3。

(1)共同总结解题方法:①先求中间问题②再求所求问题③根据数量关 系求出中间问题是解题关键。(2)抓难点。例3"10"用了两次每次意义一样 吗?为什么? (3)强化审题。比较复习题与例3都有两个已知条件为什么有的一步计算,有的两步计算? (三)联系比较抓扩展。

完成"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主要联系例3变换条件,进行比较,使静态 知识变成动态知识,使单一知识点变成知识链。从而合理扩展知识,实现举一反 三。通过例3完成了四个方面知识教学,"想一想"扩展两方面内容,因此分两层 进行教学。

(1)看书中第一题该怎样想?怎样做?①学生试着改题。②出示改好的 题。③对比例3找出联系和区别。④学生说思路和方法。⑤独立完成并共同订正。

(2)出示第二个问题,问该怎样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偏重中下生。指名回答:每步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师生共同回顾上两题,联 系例3回答:1.变化的地方是什么?2.没变化的地方是什么? (四)练习巩固、抓内化。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掌握解题思路、形成技能的 重要环节,是实践的环节。

(1)求同思维内化知识。完成"做一做"两题。一题是培养审题能力,如 何确定用一步还是用两步运算。二题是巩固几倍求和。

(2)变式思维拓宽知识。完成练习二十二前两题。一题是逆向思维拓宽 知识。二题是几倍求差,是本课、扩展的第四方面知识。可比照"想一想"解答。

有余力的学生可尝试改变本节做过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抓规律。

课堂过程实质上是按照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进行的。全课总结是再 认识的过程,是认识的升华和飞跃,时间虽短却起到画龙点晴、概括规律的作用。

本课总结:
1.总结解题思路。2.总结解题方法。3.总结例3所扩展的知识链, 培养发散思维意识。这样把规律性东西条理化,总结出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 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