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爬机器人结构设计论文 攀爬机器人

攀爬机器人结构设计论文

攀爬机器人结构设计论文 1塔架攀爬机器人结构设计 1.1塔架攀爬机器人整体设计方案 攀爬机器人攀爬的重要性能主要体现在与攀爬物体之间的接触方式,目前 多数攀爬机器人采用吸盘式、负压式。这两种方式适用于平面攀爬,不适合塔架 攀爬,受尺蠖爬行启发设计并且制作了采用抓卡式攀爬机构的攀爬机器人。攀爬 机器人结构模块主要分为头部抓卡机构、前行臂和尾部抓卡机构。头部、尾部抓 卡机构由抓卡拉杆、压紧块、抓卡动力底盘、卡爪、红外检测传感器、头部抓卡 体、高清摄像头、动力杆等部件组成。前行臂由前行臂转动电机、前行臂1、前 行臂2、前行臂3、推杆电机等部件组成。铁塔攀爬机器人工作过程如下:初始, 机器人前后抓卡机构同时夹紧高压塔架,前行臂处于收缩状态。当机器人接收到 来自地面控制台的执行命令后开始动作。首先头部抓卡机构松开,直到压紧块接 触到高压塔架结构型材,机器人前行动作由前行机械臂实现。当前行臂伸展到达 极限,头部抓卡机构开始卡紧高压塔架结构型材。接着尾部抓卡机构开始松开, 前行臂此时动作为收缩,尾部抓卡机构会随着向上移动。当伸缩机构收缩到极限 位置,尾部抓卡机构会再次卡紧高压塔架角钢,这样往复动作实现高压塔架攀爬 机器人攀爬动作。整个过程,攀爬机器人执行来自地面控制台的命令,动作可随 时中断。步进电机驱动丝杠副带动抓卡机构将机器人主体紧固在高压塔架上。利 用直线推杆电机带动连杆机构往复收缩,实现机器人的前行动作,机器人整体在 高压塔架上攀爬过程。A位置为机器人的初始位置,头部抓卡机构和尾部抓卡机 构都处于卡紧状态。B位置,尾部抓卡机构松开,为收缩做准备。C位置,当收 缩机构达到极限,尾部抓卡机构卡紧。D位置,头部抓卡机构松开,为下一伸缩 动作做准备。E位置,伸缩机构再次到达极限位置。下一状态会重复进入A状态 所示位置。

1.2塔架攀爬机器人抓卡机构 攀爬机器人抓卡机构的动力由步进电机的转动,带动丝杆副丝杆转动,将 动力传递至卡紧托,利用卡紧托移动实现抓卡高压塔型材结构架,从而将机器人 整机附着于高压塔架上。高压塔架结构错综复杂,机器人攀爬过程需要躲避障碍 物,其抓卡机构结构设计如图5所示,这种特殊结构的抓卡机构可以很好地转向, 在攀爬高压塔架的过程中可灵活躲避障碍物,其中铰接座4固定在头部、尾部抓 卡体机体实现整个抓卡机构的固定从塔架型材不同方向抓起示意。塔架攀爬机器人4个抓卡机构的动力模块均采用步进电机,步进电机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 移或线位移信号来控制,步进电机通过信号控制来实现准确定位,并且可通过控 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而达到调解转速的目的。

1.3塔架攀爬机器人前行机构 早期攀爬机器人在高压塔架上前行时,其机构采用直线前行机构如直线导 轨、丝杠传动直线轴承与直线光轴,但这些机构都有一个缺点,即长距离的传动 必须配套较长的导轨、丝杠。仿尺蠖前行机构和传统机构的相比,行程大,动作 更加灵巧,其前行臂结构模型,这样的抓卡机构抓紧与松开的动作频率就会大大 降低,行进速度就会大大提升。

2机器人抓卡机构静力学分析以及前行机构运动分析 2.1基于ANSYSWorkbench13抓卡机构的静力学分析 ANSYS程序中的结构静力学分析是用来计算在固定不变的载荷作用 下结构的响应,即由于稳态外在引起的系统或部件的位移、应力、应变和力。A NSYSWorkbench13中静力学分析是由Me-chanical 模块求解的,Mechanical中有两种求解器,直接求解器和迭代求解器 可供选取。直接求解器对包含薄面和细长体的模型是比较有用的。迭代求解器在 处理大体积模型时比较有效。攀爬机器人抓卡机构以及前行机构使用迭代求解器 进行求解。在SolidWorks环境下给机器人整机各个零件分别附材料, 通过质量特征可计算出整机质量。机器人质量特性实际制作的攀爬机器人整体样 机可以控制在20kg以内。

2.2SolidWorks环境下高压输电线路塔架攀爬机器人运动仿 真 前行机构受尺蠖爬行启发。这种爬行最大优点是与爬行表面的接触面积小, 尺蠖的头尾长有吸盘和触脚,通过吸盘和触脚的抓力,一曲一直运动,将身体与 接触面的滑动摩擦力转化为静摩擦力,提高了爬行效率。同时,弓背-延伸的爬 行方式,也更加适用于复杂的地形。攀爬机器人仿尺蠖步态前行机构的动作同样 也是一曲一直运动,并且通过特有的抓卡机构以及导向轮实现抓卡动作。

3总结该攀爬机器人最大攀爬高度可达50m,最大攀爬速度可达5m/mi n;
整机质量不超过25kg,最大载重量15kg。本方案设计的高压输电线 路塔架攀爬机器人通过使用SolidWorks进行模型结构设计,并且在S olidWorks环境下进行了运动仿真来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经过AN SYSWorkbench对抓卡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并且对受力薄弱环节进 行优化改进。制作的样机进一步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作者:张丹丹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