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篇一 《论心理健康素质》 摘要:心理健康素质是在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础上提出的 一个新概念。本文主要探讨了心理健康素质问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基础;构 建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框架结构,解释了心理健康素质的内容,要素及其涵义;并 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作了简单阐释。关键词:实践和理论意义,心理健康素质,影响因素。
分类号B848.9 1研究心理健康素质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 快,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不仅要学会生存、学 会适应、学会选择,更要学会发展、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是社会变化及变化 所带给人们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的达成,无一不建立在人的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也包括心理方面,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就明 确规定了的。这一规定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新水平。人的身与心、生理与心 理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 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却远远落后于对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心理健康本身的认识和 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心理健康不仅有外在表现,而且还有其本质特征。良好的 适应和行为是其外在表现,其实质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素质。
因此,可以说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提 高的必然产物。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奠基工程。
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 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的 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心理素质是其它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 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心理素质中, 影响或决定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部分,即心理健康素质,是心理素质培养所追求的 高层次目标,是人生发展所追求的高级境界。素质教育要塑造劳动者的各种素质, 使劳动者的各种素质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作为奠基工程的心理素质培养,根 本的目的也就是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因此,心理健康素质反映了素质教 育的本质要求。
然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急剧变化的年龄段,在学习压力日益加重、 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心理上极易出现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多调 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平均至少在15%左右,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状况令人担忧[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决定指出了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其中,青少年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源自于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但目前这方 面的研究却多为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的零散研究。因此,要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心 理健康水平,把握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必须研究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素质研究是对传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反思后对研 究方向的新选择。心理健康属于心理学的应用范畴。心理健康的直接定义是“非 不健康的状态”或“没有心理症状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的定义则是重视心理健康 的积极面,如Johoad就举出了9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认为一个人若拥有这些有价 值的心理品质,就是心理健康。这些心理品质包括幸福感、和谐、自尊感、个人 的成长、个人的成熟、人格的完整、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有效地适应环境以 及在环境中保持独立等[2]。心理健康作为一门科学,它是研究维护和增进人们 心理健康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作为一种工作,它包括一切维护和增进人们心理 健康的工作。它的任务有三:一是使健康者继续健康或更健康;二是早发现、早 诊断心理问题;三是预防精神疾病。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范围内整 个心理学成了一门致力于治疗的科学,它的研究焦点集中于测评并治愈个人的心 理疾病,出现了大量对于心理障碍的研究以及对离婚、死亡、性虐待等环境压力 对个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Seligman曾经注意到在对人类的情绪研究中,就 有约95%的研究是关于抑郁、焦虑、偏见等负性情绪的研究[3]。有人对美国《心 理学文摘》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已有的心理学文献中,有关积极情绪和消极 情绪的文章比率数为1:14[4]。我国的心理健康研究也仍然局限于它的直接意义。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旧注重影响心理症状因子或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素。
反思传统心理健康的研究历程,其实际上只研究了心理健康的涵义之一,针对的 是少数有问题的人。所以,心理健康素质研究是我们对几十年心理健康研究反思 后的新选择。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美国关于“积极心理学” 的思想,给了我们研究心理健康素质的有益启示。1997年Seligman就任美国APA 主席一职,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研 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有人称之为一种心理学的思潮或一 种新的研究方向[5]。在1998年《APA Monitor 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 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2)让所有的人生活得 更加充实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6]。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过于重视其第一 项任务,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受害者的科学。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力 量和优秀品质、发掘人类自身拥有的潜力和力量,成为不仅仅是疾病和健康的科 学,更成为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3]。它主张应对普通人如 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与积极心理学的 思潮不谋而合,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也给了人们非常有益的启发。
综上所述,开展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健康素质的本质及其结构 2.1心理健康素质的本质 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本土化概念。该概念的提出与界定,我们有如下 考虑:
(1)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提出,从内涵上遵循的顺序为:素质―心理 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概念首先具备素质概念的特征,即基本 性、稳定性和内隐性。其次,它还属于心理素质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一种多层次、 多维度的概念,但其功能却是中性的(不做正负或积极与消极之分),对于个体来 讲,心理素质存在正性(积极的或健康的)和负性的(消极的或不健康的)两种功能 之分。那么心理健康素质就是心理素质中主要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内在稳定因 素。(2)心理健康素质概念与身体健康素质概念相对应而提出。人的健康 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那么既然有身体健康的素质,也就应有心理健康的素 质。如同身体健康素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一样,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 关系也是内在的稳定的品质与外在的状态表现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与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高心理健康素质的人,不易产生心理问题;
相反,低心理健康素质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作为外在状态的心理健 康问题已被研究了近一个世纪,而作为与它有直接关系的心理健康素质也应提到 研究者的议事日程上来。
(3)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复合概念,其结构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其功能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素质首先指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品质,但也 不排除作为在群体当中生活的个体与其他个体、群体之间关系的品质;既包括作 为整体人活动的人格的内容,也包括人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与社会交互作用而 达到的和谐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不能完全割裂内在结构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关 系,因此通过研究,明确这一概念,并要证实各层次、维度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
(4)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对象绝不局限于以往心理健康研究的有心理 问题的人,而是所有人。因此,所有的人都有心理健康素质,且绝大部分人的心 理健康素质是高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反映了其心理健康素质 水平高低的差异。研究这些心理健康素质,使培养和教育人的所有活动可以有目 标、有步骤地进行。
由此,可以将心理健康素质初步界定为: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 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 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2.2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含义 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包含心理现象的所有内容。个 体在社会群体当中生活,个体的心理现象是与他人、群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 就应包括与人交往时所需要和所表现的人际交往素质。个人的心理现象中“内在 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既包括指向于自我的各种心理品质,如自我知觉、自 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感;又包括指向于其他对象(包括人和物) 时所需要和表现的各种心理品质,如个人的性格、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以及个人 的认知风格、情绪体验和调节、个体的应付风格等。而作为整体的人在社会当中能否健康地生存与发展,主要表现就是适应,即自我适应、社会适应和自然适应。
(1)人际交往素质:指个人能与周围的人和群体进行交往、沟通,建 立良好的人际环境,维持、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品质。包括人际知觉(认 知)、人际沟通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建立过程中的自我情绪调 控能力以及维持、改善和提升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2)自我的结构:指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情绪的体验和调节, 对自己行动控制的知觉和信念。具体来说,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3)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源泉,包括心理活 动最基本的动力源泉――需要,以及在社会生活当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 生活目标等。
(4)性格: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 式。主要反映人格中较为稳定的对事物认识及其变化发展的乐观与悲观态度,敢 于负责、敢于行事和独立行事且能够克服困难并自我约束的意志品质以及在挫折 情景下的挫折容忍力。
(5)认知风格: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 和方式。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起明显决定作用。它包括认知方式和归因方式两个 方面。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场独立、沉思―冲动、发散―辐合、语言―形象、复 杂认知―简单认知、具体认知―抽象认知、冒险―谨慎、整体式―分析式,归因 方式有内归因与外归因、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等。
(6)情绪调控能力:情绪是心理健康概念当中的重要因子。从情绪表 现上说,一般分为正性的(积极的)和负性的(消极的)情绪,正性的(积极的)情绪对 人的活动具有增力作用,对人的生活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对人的发展具有推动 作用,那么,如果人有能力通过情绪调节和控制,使积极情绪在个人的情绪生活 中占主导地位,也可视为心理健康素质的一部分。
(7)应对风格:指在一个人身上较为稳定的、独特的应付应激环境和 应激事件的策略、方式和方法。应对风格既是一个人以往应付经验的积累,也是 应付策略和方式的学习,是特质也是行为倾向。适应:适应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心理健康者的特征。心理 卫生在过去又称为适应心理学,可见,只要适应,就能生存。那么在现代社会, 适应还意味着随社会进步、生活节奏的改变,不断改变自己、改变环境、改变自 身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现实。它包括生理适应、情绪适应、生活适应、学 习适应和社会适应(包括社会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
3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 3.1生物学因素 关于心理本质的探讨遵循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这一 观点,也就是说一切心理现象都有其生物学的基础。
人的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它们的 协同活动使个体的心身处于正常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脑干、中脑、丘 脑、大脑皮层;外周神经系统包括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 统,而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人类神经系统的 上述两个部分是个体心理健康素质的物质基础。就中枢神经系统来说,已有研究 发现,脑干是维持生命的中枢,主要负责个体的呼吸、心脏活动和消化。在正常 情况下,呼吸以平稳速度进行,可确保个体心神安定。当人的丘脑受损伤后,病 人对情绪刺激反应过度,有些人会表现出无法控制的哭泣或狂笑,同时还发现丘 脑是感受疼痛的中枢;海马受损伤影响个体的记忆和学习;等等。就外周神经系统 来说,已有研究发现,肾上腺分泌激素中的一种皮质醇,如果其分泌过度会抑制 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个体对感染和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抑制促皮质释放素(CRF), 将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与抑郁有关的情绪;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会使人感到紧张 和焦虑,并经常伴随着很累的感觉,并且难以入睡[7]。
关于儿童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影响着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神经心理学有关脑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表明,老年人脑和神经系统的老化与病变, 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完全异常的心理现象[8]。国 外的大量研究也探讨了身体疾病和神经递质异常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且神经递 质的异常被视为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的生物学原因,成为目前心理健康的生物学 研究的前沿[9]。身心相互作用,生物学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最直接的因 素之一。
3.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一切作用于人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人生活在环境中,自 然环境的优美与洁净,会使人心旷神怡,身心放松,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并可 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更加直接,已 有许多关于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研究[9,10]。
如家庭因素中,家庭的氛围如家长对子女持积极、良好的态度,子女才能做出正 确的自我评价,才能不断发展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其一生奠 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家长适度、积极的期望,能促使学生适应良好、发展和谐、 主动创造。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民主和睦型是最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 这种教养方式教育出的子女常常具有很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独立性和创 造性强,社会适应好,容易独立成才[9]。另外,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家庭的 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家庭所在地(农村或城市)等也会影响学生心 理健康素质的养成。学校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如学校的氛 围,包括校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如良好的校风、班 风和学风,对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师生关系是学生尝 试建立的人生第一次正式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调节学生的行为,并 可为学生形成人际交往能力和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的人格特征、学 校的类型(如重点与非重点),班主任的管理方式和态度等对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 养成也有重要影响。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体、社区的环境与人文条件以及社会风 气和各种生活事件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素 质的形成与发展。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一方面深化人们对心理素质本质的 认识,另一方面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心理素质论文篇二 《如何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摘要:开设班级心理教育课;将心理教育同学校、班级活动紧密结合, 融教育于活动之中;将心理教育融于日常的养成教育之中 关键词:心理素质情感教育 健全人格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心理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 义,而且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催化剂。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 好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班 主任在日常班级工作中应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开设班级心理教育课 我按学校要求利用班会和思想品德课系统的传授有关心理教育的知 识,根据初中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及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1、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学 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卫生保健等。在这方面我指导学生阅读有 关学科系统的学习方法书籍,结合自己的情况写出心得体会,在学习小组、班级 中进行交流,或宣传、或口述、或张贴,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尤其针对班级中 学生客观存在的不同情况,让在不同层次上各有进步的学生典型代表进行现身说 法,特别听取一部分同学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两不误的经验。组织学课课代表开 展学科知识竞赛,参观一些有关的科技展览,班级中开展“比、学、赶、帮、超” 活动,建立学习小组,“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开展比赛,进行量化显示,定期开 展作业展评,优秀试卷展评,学科小报展览,从而从点点滴滴处培养学生的良好 学习习惯,养成态度端正、勤学善思、严谨求实、互帮互进、“二先两后一总结” 的学风和“独立完成,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及时改错、按时上交”的文风。尤其 帮助后进生分析其不想学的心理障碍,开展师生内心对话,面对面帮助他们树立 自尊自信,摒弃厌学情绪,积极上进,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如班中郑某、 王某就是由后进生转为中等生的心理教育成果的典型例子。
2、进行情感教育。包括健康的情绪、高雅生活情趣、真挚的同学友 情、崇尚的爱国情感。初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大,往往难以调控, 这常使学生不能专心,善始善终做好每一件事,干扰学习、生活,甚至还影响同 学的友爱与团结。班中的卫生委员李某,情绪高涨起来像火山,恨不得一个人将 卫生区扫完,情绪低落起来像泄气的皮球,因一点点小事不顺而灰心丧气、闷闷 不乐。为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中华魂”的读书活动,结合先进人物事迹讲理想、将 人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徐洪刚的事迹等。随着学生 独立意识的不断曾庆,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同学友情成为他们特别渴 求的心理需要。学生特别注重学生进行正常交往,尤其防止男女同学的交往过密 成为初中班主任工作直接遇到的现实问题。我针对全班进行有关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如何以恰当方式表达男女同学友情。从而要善交益 友,广交诤友,比如把那里的一些学习差的学生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不 愿和学习好的同学交往,有时个别学生还和校外一些不务正业的青年结合在一起, 看录像、下馆子,沾染了吸烟喝酒的恶习。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家长的配合下, 共同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专门安排一些学习好的同学主动和他们交朋 友,打消他们的自卑感,影响带动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使他们感到自己 和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除学习进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平等的健康心理,堂 堂正正做人。针对如何建立男女同学友情班级设青春期教育讲座,打破男女同学 之间的神秘感。学会自爱,爱护自己的尊严和名誉,珍惜自己的人品和人格,懂 得保护自己。同时防止早恋的发生,张然难免有个别男女同学出现。比如班中一 位女生和初三一名男同学来往密切。这位女生一方面不愿失掉男同学对她的关心, 但又怕这种交往影响她学习矛盾心理折腾的她整夜失眠。我知道后分别对他们进 行思想谈话,理解他们的情感,教育他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特别帮助这位女生 调节心态,抑制冲动,使其产生调节能力,并且在家长的协助下,经过十多次的 教导,该学生顺利走出焦虑、苦恼和躁动不安的早恋泥坑而安心学习了。
除此外,更重要的是经常不间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活动,培养学 生的高雅情趣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班级组建各种学科、课外兴趣小组,读书小组, 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经常将绘画、音乐舞蹈摄影书画等小组的作品进行展示 和表演,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 特点,结合时事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名胜古迹,纪念碑,烈士 陵园,产生热爱家乡山水,增进爱国情感,开展我心目中的真正“名星”演讲讨论 会,学习徐洪刚、雷锋、等模范人物,树立真正的人生价值观。
3、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包括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娇洽学生不良性格。
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心理自我调适。针对有些独生子女从小养成懒 惰、依赖的不良习惯,任性的性格,我就有意识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 惯。从改变习惯到改变性格,扬长避短,尤其是克服性格的弱点,比如班中的阎 某小学上课养成多动,不能够专心听讲的不良学习习惯,爱做小动作,他座位的 周围同学经常向我反映,想调座位不愿和他坐在一起。阎某的自控力较弱,科任 教师和学生对他都有意见。但我同时也发现这个学生特别热爱劳动,劳动值日不 偷懒,不怕脏,于是,我抓住这点让他他担任卫生小组长,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 表扬他最吃苦的精神,帮助他在同学心目中树立威信,同时教育他做一名生活的 强者,帮他制定改正缺点的时间表,并让同学监督,当他不注意听讲时,教师同 学就加以暗示,使他觉得要维护自己在同学心中的良好形象,就得改正缺点,久而久之,他渐渐改掉了爱做小动作的毛病,听讲认真了,还积极回答问题,学习 也一点点进步了。又如班中的一好学生葛某某,由于做事迟缓,拖拉,有时考试 题还未来得及做,收卷时间已到,影响她的学习。教师就有意要求她在日常学习, 工作中加快速度一分钟内完成,督促她做事要快,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同 时要求她定出目标,卡住时间,增强时间观念,现在她的性格明显转变。
二、将心理教育同学校、班级活动紧密结合,融教育于活动之中 坚强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品质的培养和塑造离不开集体,更需要在集 体生活中汲取思想营养,获得精神动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对每个人的性格 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很多,学校的春季达标 运动会、秋运会、冬运会、冬季百日锻炼,广播操比赛,在其锻炼比赛的过程, 既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帮助援助贫困的同学,为 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开展社区“热爱家乡,美化城市”的卫生清扫活动,“红领巾” 助残活动等等,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体育锻炼是培养自己坚强意志的大好时机,在 锻炼中教师不断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开拓进取的 品质。事后学生日记中写到:当我想退缩时,想到老师的教导使自己产生无穷的 力量,坚持跑了下来,锻炼自己的意志。
三、将心理教育融于日常的养成教育之中 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心理教育。在中 学生中进行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的训练,既帮助他们树立基本道德 观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从而把心理教育落到实处,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一个学生 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的。比如《守则》要求:遵规 守纪,注重仪表。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吐痰, 不扔纸屑,不吸烟,不喝酒,将这些纪律要求从点滴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 于足下”,特别是针对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差,行为差,进行有关不良后果的心理 教育,养成遵纪守规的习惯正是培养坚强意志的过程,又如通过为灾区捐款捐书 活动,迎建国六十周年大庆的演讲,歌咏活动,以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心理上升 到民族的自尊心,又培养了爱国主义,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强大,才能更加增强 民族自尊心,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另外,搞好学校、社区、家长三结合,共同做好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等方面工作。进行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就是属于个别教育最典型的范畴。提高学生对待挫折和消极情绪的应变能力,促其健康成长。
总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班主任起着无可替代 的作用,顺利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归根结底要靠教育工作者,靠教师,靠带领 每个班级的班主任――教育工程的“施工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作者简介:霍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