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新生儿黄疸怎么办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特点;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发生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和组织被黄染的症状。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I 成人超过2mg/dI),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1]

1 新生儿黄疸分类

1.1 生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即出现黄疸,5 - 7 天最重,1 0 - 1 4 天消退,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5umoL/L(12mg/dI),未成熟儿出现较晚,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56.5umoL/L(15mg/dI),可延迟至3-4周消退。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

1.2 病理性黄疸

1.2.1 黄疸出现过早(24h内)

1.2.2 黄疸程度重,巨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05umoL/L(12mg/dI),早产儿超过256.5umoL/L(15mg/dI),或发展快,每日上升>85umoL/L(5mg/dI)。

1.2.3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1.2.4 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1.5mg/dI)。

2 黄疸的临床表现

2.1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全身皮肤发黄,头面部、颈部、躯干部、口腔黏膜、四肢近端比较明显,一般不超过肘膝,5-7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黄疸色泽轻者呈浅黄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新生儿一般情况好,小儿的体温,体重、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2.2 病理性黄疸 患儿出生后24h内即可出现,黄疸可出现在四肢,会过膝,手足心黄染,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色泽呈橘黄色或者金黄色。患儿精神状态、食欲不好,苍白,多汗,大便颜色发白,有贫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当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I)易引起核黄疸,患儿出现精神反应差,食欲不振,拒乳,以后出现尖叫,凝视,角弓反张,甚至抽搐等症状。 3 黄疸的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3.1.1 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部位,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在自然光线下,躯干呈橘黄色而手足呈黄色,血清胆红素可达307.8umoL/L(18mg/dI),当手足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高达342umoL/L(20mg/dI)以上,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3.1.2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2]

3.1.3 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时,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死亡。[3]

3.2 尽早喂养,刺激肠蠕动,促进胎便和胆红素的排出。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

3.3 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3.4 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3.4.1 光照疗法 用蓝光照射治疗[4],照射时禁忌在皮肤上涂粉或油类,双眼佩戴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患儿全身裸露,只用长条尿布遮盖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当血清胆红素<172umoL/L(10mg/dI)时可停止光疗。光疗时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严密观察病情。

3.4.2 换血疗法

3.4.3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血浆及苯巴比妥等药物治疗。

4 健康教育

要向家长讲解黄疸病因及护理知识,取得家长信任,既往有新生儿溶血症、流产或死胎的孕妇,应讲解产前检查及胎儿宫内治疗的重要性,防止新生儿出生时溶血症的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可暂停1-4天母乳或改为隔次母乳喂养。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避免诱发新生儿黄疸及药物的使用,以免诱发溶血。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主编.新生儿黄疸,儿科学.第7版,2008.1:114-117。

[2] 刘其平.全科护理,2011年9卷22期

[3] 高晓云.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第3卷第19期

[4] 杨润妹.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第24卷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