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吧 [谈论司法改革与社会变革]

谈论司法改革与社会变革

谈论司法改革与社会变革 古罗马谚语云:“有社会斯有法律”。不过,作为社会规范一部分的法律,也总 是与特定社会的历史、结构以及文化传统密切关联的。从清末开始,中国建立西 方式的现代型司法制度的时间不过近百年,而她的法律以及社会治理的历史却至 少有两千年以上。这样的历史对比不仅仅可以表明现代法院制度在中国不过是一 个新生儿,而且也意味着新制度建立的艰难。司法改革不仅仅涉及到法院或司法 机构;
它还涉及到社会调整以及国家治理模式的改变,涉及到社会意识的改变, 甚至是人们思想方式的改变。

不妨举个明显的例子。就西方的传统而言,司法独立的正当性几乎是不言 而喻的。孟德斯鸠的“权力分立”学说早已家喻户晓,成为社会共识――这样的社 会共识对于制度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在制度层面上,在司法与其他权力之间的 关系以及司法自身的体制与程序方面也都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保障。然而,在中 国,传统的政府模式基本上是反分权的。从来没有独立于行政机构的专门化的司 法机构,主持案件审理的官员也毫无法律专业训练,无从对本来就很粗疏的法律 条文加以细致而平衡的解释,导致案件的处理几乎呈现出韦伯使用“卡迪司法” (khadijustice)一术语去描述的那种状况。这样,我们既缺乏一个训练有素的法 律职业群体,司法程序也不可能是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运用于纠纷解决的过程。中 央动员型的统治传统更加剧了人们对司法独立的陌生感。

在二十世纪中国建立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我们模仿西方模式建立了现代政 府体制。但是,表层制度的改变容易,实际运作手段与过程的改变则很难。引进 的新制度由于传统力量的影响而变形。就司法制度而言,尽管设置了独立于行政 机关的法院,也在宪法上明确地规定了法院的独立性,然而,一方面百年来中国 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所追求的内政目标难以使包容司法独立的宪政制度付诸实 施,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支撑这种独立性的社会意识以及具体知识却没有在更 广泛的层面得以确立,法律职业的发育和法律教育的发展命途多舛,终究导致法 院独立有其名而无其实。

这种书面制度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反差也是今天司法改革所面临的大障碍。法院 独立首先意味着法院在人事和财政等方面的独立。然而,实际做法却是法院在这 些最要害的方面都受控于同一层次的党委和政府。试想,如果财政与法官选任方 面法院不能独立,那怎么能够想像法院能在司法决策上拥有独立的意志?法律条 文中许诺了司法独立,诉讼当事人当然有理由期望法院在司法决策时将这种许诺变成现实。然而,由于司法的地方控制,当案件涉及不同地方的当事人时,只能 由其中一方当事人所在的法院受理,从而使得该地方法院极可能作出偏向本地当 事人的判决。这不能不加剧民众对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埋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可能最重要的是设置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司法区划,从而将司法权与行政权以及同 级立法权完全分割开来。这是司法独立最基本的保障。HttP://www.GWYOo.Com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一般大众固然经常是司法屈从外部权力控制 的受害者,但是,另一方面,当今中国法律文化和政治文化中也的确弥漫着不利 于确立司法独立原则的气氛。政治话语中见惯不怪的“一把手”等的表述,为“中 心工作”服务的惯常思路,从某些知识分子到一般大众对集权政治所能够带来的 社会动员力的青睐有加,都会形成对独立司法的抵制因素。不仅如此,近年来随 着市场经济正当性以及依法治国的正当性的确立,法院在调整社会生活与社会关 系方面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整个社会也理所当然地增强了对司法界的关 注。然而,由于司法界革除积弊、适应新需要的努力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巨大落差, 一时间大众传媒中充斥着对法院弊端的揭露,“司法腐败”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惯 常说法。这样的舆论气候所引发的不是对司法独立的追求,而是对这一原则的恐 惧和强化监督、控制的呐喊。如此一来,某种恶性循环便不可避免:因为法官素 质不高,所以需要的不是独立,而是控制,由于受到控制和不得不屈从外部和内 部的干预,因而司法官员本来就很稀薄的尊荣感就愈发丧失殆尽,对于没有了尊 严感的人你又如何要求他表现良好?出现更多的错判和劣行将是必然的。于是, 人们会说,这么严厉的监督居然还会出问题,难道不应当更加严厉的监督和控制 么? 怎样走出这个怪圈?也许我们无从发现某个具有决定性的着力点。在我看 来,有关现代司法以及现代政府建构的基本道理的更全面、更深入的传播具有不 可替代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法院自身在法官选任、司法权行使方式、法院管理 以及司法职业伦理等制度的建设方面更加明确、清晰和有力的改革也是十分重要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