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师要求分析论文】

新课改对教师要求分析论文

新课改对教师要求分析论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新 世纪初我国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创新工程。新课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也必将 促使我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重新审视,同时在职业道德方面 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关键词】课改特点教师角色职业道德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航,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鲜明 的时代性和开放的国际化特点,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 同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 再是终极目标,而是过程目标。

2.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 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新课程还强 调基础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化, 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忽视对学生的人文 教育,这已经成为国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课改加 强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与文化修养,塑造学 生完美的人格。

4.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 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世界具有整体 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 而过去的教学却界限分明,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各个学科割裂 开来,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 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5.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确立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允许学生对问题 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贯彻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先前 已有的学习经验,而学生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

6.重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 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 的生活。新课改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目前,高中、初中、小学各层 次的信息技术教材已有200多个版本。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别在2003年 和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二、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指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 的方法并提高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 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当然,知识传输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 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 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要改变过 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 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 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 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 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 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 面要求教师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教师不是要控制学生、 强制学生,更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 选择。

2.多方面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从表面上,教师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是不可能孤独的。但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他们 与学生之间有隔膜,产生孤独感。教师之间也相对隔离,这种现象是不幸的,因为他 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和获得。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 立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只有不同学科的教 师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2)与家长合作。新旧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或缺乏足够的信息造成家 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 的支持。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 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 生的家长或代理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教师需要向他们说明, 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不具备的资格。它又是一项学 校和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3)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新 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 在讨论和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 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 执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的下结 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 育理念和工作计划。

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也是相对脱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 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 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 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而教师成了教育行 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 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 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收者,而是要作为 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 执行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等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 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及课堂实施中不断完善;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 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培养课 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 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 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 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 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新课程改革肯 定了这种趋势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应相应变革。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 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 色必须从单纯的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三、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全方位重塑自我。仅从师 德的角度看,这次改革必将引起教育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从而要 求教师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 的新型师德品质。

1.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传递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师的使命仅仅定位于此,关键还是教学 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教育在学习材料和教育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首先出 现变革。这将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 活的顾问。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也是教师的责任。

教会学生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动态的今天 和把握不定的未来。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教师单纯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 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大可能让学生受用一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 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 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其次,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有关情商研 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 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 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技能: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 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与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 上下功夫。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给学生以价值 引导,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追求。

再次,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 践。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 要领域。教师应改变当前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的世界中 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亲 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 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 自己。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帮助 学生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培养 坚强的意志等。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统一性,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

要做到这些,教师一方面要重视班级交际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掌握 学生内化的规律,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3.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标准,使学生对真、善、美,假、恶、 丑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并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为之 中,成为一种自觉自愿。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 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也就是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 学的实际工作中,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互相渗透。第三,教师要帮助 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4.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适 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其次,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 和文化见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 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往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 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 育民主化的体现。第三,要使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证明提供机会, 并为此去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对来自不同家庭 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