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
文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 【摘要】学中文的学生对文学史一般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文学理论往往较 为排斥,究其原因,无非是该类课程比较抽象,不如文学作品生动有趣。笔者认 为,要把文学理论课上的既有趣又深刻,让学生既愿思又有所思,教师的课堂教 学艺术至关重要。【关键词】文学理论课程;
课堂教学艺术;
文学活动 文学理论类课程是综合类大学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础必修课,一般开设 在大学一年级。对大一新生而言,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状态尚未结束,要求自主 自觉学习的大学学习已经开始,而文学理论同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生动具体、 鲜活可感的文章存在巨大差异,必然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枯燥无味的课程, 甚至有一些学生把文学理论课称为“最没意思”的课程。“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 还须从文学理论研究的层面进入文学理论教学的层面。”[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 学生吸引到文学理论的学习探讨中来,这是当前理论类课程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一 个难题,这个难题的解决笔者认为首先要落到教师身上。
一、教师的课堂讲授“史”与“论”相结合 文学理论是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涉及到文学的本源即生活、作家、作 品、读者的全方位要素,所以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同时文学理论类课程包括《古 代文论》和《西方文论》,如果教师单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进入教学,那么对于 缺乏系统文学史知识的学生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担任文学理论课的教 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学史知识,能把具体可感的文学作品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将文学理论概念同具体作品感知相统一。文学理论课教师必须通读 中西方文学史。教师拥有了“史”的丰富素材,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史”“论”结合, 比如讲古代文论中“意境”“含蓄”等概念时,可以拿一些古典作品作为分析起点, 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相关作品,对理论概念产生直接的感知。在讲到西方文论的 一些概念如“悖论”等概念时,也可以中西贯通,拿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等来说明。
(二)将文学理论运用到对具体作品的解析中。文学理论课不能“就论讲 论”,否则会流于形式过于抽象,在充分讲明具体的文学理论概念后应该给学生提供应用这些理论的机会,以加深其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如讲到西方现象美学家 因加登的文本层次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就四个层次分别展开分析,以体 会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学习到一些具体概念时,都可以借助 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与参与空间,并增加其对具体概念的理解。
(三)寻找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对照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 总是契合的,所以可以结合史来对论进行辅助说明。一般情况下文学史和文学理 论课程的开设都是同步的,所以参照文学史来对文学理论的流派进行说明,或借 助文学理论解读具体作品都是可行的。如西方文论中讲到现实主义流派时,可以 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同经典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创作相结合,从而达 到对该理论的深刻理解。
二、教师要“讲”与“写”双重能力兼备 文学理论课程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多重素养,在课堂上既要讲究授课艺术, 还需具备文学评论与文学写作的双重写作能力,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照及影响。
(一)教师的授课要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文学理论课程由于本身的理论性 质,接受者如果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所以作为文学理论 类授课教师,需要多方面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如果把鲜活的生活、有趣的作品同 理论结合起来,则会引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幽默的语言也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 围中更好的接受该理论。
(二)文学创作能力与科研能力兼备。文学理论课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文 学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文学的具体创作实践。如果自己不进行相关的文学创作, 那么理论就成了空壳,讲授起来就失去了鲜活的材料支撑。文学理论教师自身应 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进行科研工作,并具体化为 写作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创作实践能力同等重要, 把这种综合的人文素质内化为一种个人素质,随时随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文学理 论教师才是成熟的文学理论教师。
三、文学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 文学理论的学习不仅仅关乎文学创作实践,同时还涉及到其他诸多人文社 会学科的知识,如西方文学理论史的很多文学理论家本身并不是文学家,往往有着多重身份,如哲学家、思想家、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等。如果单纯从文学 理论角度去讲康德,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他对文学艺术的真实定位。所以教师的 知识储备必须是全方位、多学科的。朱光潜说:“人涉猎越广,趣味就会越纯正。” 所以,趣味纯正、涵养深厚的文学理论教师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