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研究论文
地域建筑研究论文 1.定义和类型 1.1地域建筑的定义 在给出地域建筑的定义之前,先理解以下建筑的概念:建筑是指人类创造 出来的、为人类自身提供物质和精神庇护的文化景观。因而可看出建筑与特定的 地理空间点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然而,所有建筑都是地域建筑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建筑是建造在一定 地域,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地域建筑不再只是建造在原本地理空间上 里,也就是说某一地理空间上的所有建筑也不一定是地域建筑。因次,地域建筑 是指人类创造的,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适应的特定文化景观。
1.2地域建筑的类型 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最基本、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也是地域建筑的主 体,故可从民居的角度来考察地域建筑的类型。在古书上记载,住宅由门、塾、 堂、厢等组成。中国地域辽阔,从北向南,为适应不同的气候、地形、材料、环 境等条件,民居有明显的差异。
在广东地区自古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建筑表现出更加复杂而丰富的类型, 创造了具有特色是城市风貌地区。其中主要有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广 东客家集团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四种。
2.建筑平面结构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虽然从整体上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但由于 其内部广府、客家及福佬文化的差异,城市与乡村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差异,也 形成具有明显分异的建筑类型。其主要有以下两中类型:
2.1无院落建筑 竹筒屋是无院落建筑的代表,也是民居建筑中平面结构最简单的一种。由 于屋内厨房、天井、厅、房按一定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而得名。
其建筑平面为单开间,面宽较窄,一般为3~4米;
进深较大,一般为10~20米,有的甚至达30米以上。也有规模较大的将两个单开间并联,"明"字屋就是双 开间竹筒并列组合后的变化形式,厅、房、厨房与天井灵活组合,两开间大小可 不一,进深也可变化,不一定整齐划一,形如"明"字。其中双开间的代表建筑是 锁头屋。
2.2有院落建筑 三间两廊式建筑即是三合院式建筑,其普遍寻在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也存 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有院落建筑是由三开间主体建筑、前带两廊和天 井组成三合院。
这种建筑类型在广东中部和西部村镇建筑中广泛采用。从平面上看,前为 天井,后为厅堂,厅堂两侧为房,天井两旁设廊,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这种三 间两廊式是广东地区采用最多的一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 多种发展形式:一是纵向发展,发展成四合院形式;
二是横向发展,发展成多开 间形式;
三是垂直发展,发展成楼房。
3.建筑功能类型 广东地域建筑除了官府类、宗教类等公共建筑外,大量的是私有民居建筑。
在这些众多的民居建筑中,为适应广东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 功能,即是用于商业目的和进行防御的功能形态,它们使广东民居具有典型的地 域特征。
3.1骑楼--店屋式开放住宅 店屋式住宅是指商业功能与居住功能融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其在古代就有 存在,如宋代的"檐廊式"店铺。到近代海外文化的涌进,形成中外合壁的骑楼建 筑。骑楼是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在街道边相贯通,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人 们在长廊下进行商贸活动,可不受风雨日晒影响。这既适应了广东多雨湿热的气 候条件,又使人与商业空间的接触更为直接方便,并使城市商业与交通空间相融 合,使街道尺度更为宜人,创造了广东城镇独特的商业街区风貌。居住与商业的 结合,导致了私密空间的局部开放,创造了较为亲和的人文环境,使购物者有" 宾至如归"的感觉。
3.2碉楼和土楼--防御式封闭住宅在广东地区存在的防御封闭住宅最为典型的是碉楼,是侨乡地区的传统民 居。碉楼形式自古就有,但将防御和居住两种功能结合的碉楼主要出现于近代。
其产生的的原因是,海外侨居者为家乡带来了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大量的资 金,一是使侨乡人民日益富裕,二是民国初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洪水泛滥, 碉楼应运而生。
碉楼的平面多为方形,基本格局由传统三间两廊形式发展而来,底层为储 藏室和厨房二楼住人,顶层由年轻人居住兼做守卫。
其次,是土楼,其存在于客家聚落地区。从形式上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由于其形式上的围合性和独立性,便产生了很强的排外性和防御性。
4.结语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技术在更新,无可否认的是,现代建筑创作越 来越受新材料、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们对于现代技术的驾驭能力,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其建筑创作的能力。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地域建筑面临着新的困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建筑的角度上看,也是一方水土成就一方 建筑。建筑不仅是一种提供给人居住的空间,尤其是在地域建筑中体现的是一方 建筑文化传统。通过它传承的是一种地域文化,其是与前后(历史发展)、左右 (与社会发展同步)、上下(适应自然条件)相关因素的综合把握与适宜的应对。
因而,我们要挖掘地域建筑的价值,并着实实现地域建筑的传承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