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汉- 英三语环境下藏族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

在藏- 汉- 英三语模式下,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目标语英语的信息加工过程俨然已经不再是二语习得或学习了,而是在三种语言认知和知识系统交错的环境下对一门外语的学习。加上受到藏区硬件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藏族自身思想文化的影响,以及客观的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的制约,使藏族地区英语教学变得难上加难,因此,基于信息加工模式,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帮助藏族学生形成适合他们学习,能促进英语学习的认知策略。

词汇学习方面,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词汇的教学多为记忆法,死记硬背是采用最多的学习策略。笔者认为,首先藏授英语教师是必要的,教师只有在掌握藏汉英三语的前提下,不论是汉语授课,还是藏语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掌握三种语言的异同,将母语、二语和目标语联系起来,利用好语言的正迁移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更好地解读词汇,记忆词汇。其次,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英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非常重要,让学生了解英语生词的来源,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更系统地学习一门语言。第三,从词汇的结构和意义来掌握生词。系统学习词汇的构词法则,词根、词缀和词义,一旦学生对构词法则有了一定的认知,那么课本中的词汇表自然大大缩短,学生更能举一反三,提高记忆效果。第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给学生施加压力,让学生必须强记词汇的字面意义。英语中的基本词汇字面意义通常有对应的汉语解释和藏语解释,教师应当判断学生的母语水平和汉语水平,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正迁移作用去更好地学习词汇。第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趣味教学法或头脑风暴形式,将单词学习变得有趣,例如词汇ferment,本意为发酵的意思,教师可以直译为“发馒头”,通过直观联想的方法,让单词记忆变得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词汇。第六,大量的篇章阅读和反复的使用词汇也是词汇学习必不可少的策略,只有通过反复记忆,词汇的记忆过程才可以有瞬间记忆形式变成长时记忆,也才可能让学生的英语认知系统逐渐丰富起来,构成自己的词汇库,教师可以通过crossword,猜单词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表达所学的词汇,这也是词汇学习的一个重要策略。最后,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猜词的能力策略也尤为重要。

语法学习方面,笔者认为语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构建英语认知系统的基础,只有搭建好英语语法框架,目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过程才能够环环衔接起来,融会贯通。对于藏族学生而言,英语学习是基于藏族学生的母语藏语认知系统和二语汉语认知系统进行的,换句话说,可以说藏语和汉语的语法系统对藏族学生搭建英语语法框架必定会产生正、负迁移。藏授英语教师自己掌握藏汉英三种语言,才能更好地区分和对比三种语言,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藏族学生,更加充分地利用语言的正迁移,避免产生负迁移现象。同时,教师也才能更好监控藏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和整个学习过程。第二,语法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教师在语法授课过程中,应当加强藏汉英三种语言语法比较,通过对比和类比,帮助学生在认知上区分不同的语言系统,有利于避免藏语和汉语思维定式的干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目标语言知识,并促进学生更能地道地使用目标语言。例如在词法方面,英语名次大多数有单复数之分,而汉语和藏语则是通过量词来限定名次的数;在英语中,动词有时态等词形变化,而汉语和藏语则是通过特定的助词和动词结合来表达时态,英语的形容词和副词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变化,而汉语和藏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则本身没在藏- 汉- 英三语模式下,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目标语英语学习是在三种语言认知和知识系统交错的环境下对一门外语的学习。学习认知策略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英语词汇和语法方面分析了藏族英语课堂上应采用的认知策略,旨在为藏族地区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比较级好最高级。句法方面,汉语和英语的基本句型为主谓宾,而藏语则是主宾谓的结构。英语在遣词造句的适合注重形合,从句有专门的连词引导,而汉语和藏语则注重意合,不一定用连词来表示主从关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理顺三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非常必要的,语言学习由浅入深。另外,作为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笔者认为学生有必要系统地学习英语语法框架,整体把握目标语系统框架,只有建立起了独立的知识框架,才有可能学懂目标语。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针对不同语法进行专项解读,专门针对某一语法项目的知识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牢固掌握每一个语法知识点。第三,把握语法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句法为主,句法带动词法的学习,掌握英语中常见的特殊结构,以及英语句子中时态、语态、语气等特殊的动词形式。最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培养自己的认知策略,反复练习和英语语言知识,并且进行口头表达。只有通过大量的循序渐进的练习,藏族学生才能够建立起一个牢固的英语语言系统,并更少地使之受母语藏语和二语汉语的影响。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