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体育评论的传播技巧改进策略论文:整合传播策略方案论文

电视体育评论的传播技巧改进策略论文

电视体育评论的传播技巧改进策略论文 摘要: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的“传播 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通过对电视体育评论员的变迁看传播 技巧,传播技巧的改进对于体育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播技巧;
体育评论;
符号能力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 ――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

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技巧”发生 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 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 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 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 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发布、传 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 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

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 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 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

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 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 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 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 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 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 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
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 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禁区线上将球断 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 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 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 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 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 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 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 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 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

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 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 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 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 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 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 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 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 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 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 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 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 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 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 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传播技 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 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

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 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等等,不一而 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 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 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 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 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 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 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 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 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 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 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 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 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 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 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 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 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 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 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 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 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 令人心服口服。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 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 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 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 造者和代表人物。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 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 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 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 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 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 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 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 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 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 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 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 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 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悦曹红 蓓杨雪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