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消费行为及心理分析
目前,主导高中生消费心理的主要有文化导向、娱乐导向、时尚导向。在这些导向的共同作用下,高中生群体消费动机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差异性。既有积极、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存在,也有消极、负面的消费心理。由此呈现出两大类的消费模式,一是为了个人发展的消费模式,二是为了个人享受的消费模式。其中,为了个人发展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目的,如购买书籍、参加各种文化培训和拓展活动;为了个人享受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以娱乐消遣、个性满足为主要目的而衍生出的各类消费心理。例如,对于娱乐明星、偶像明星的狂热追求,而盲目消费与之相关的周边产品,如购买偶像照片、宣传画、唱片、购买同款服装等。又如,在享乐主义的影响下,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并由此产生攀比心理,在“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想法驱动下,不断追求名牌、高档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得原本就经济不独立的高中生逐渐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如购买名牌服装、手表,手机非要“IPHONE”等。除上述外,还有一种基于高中生特殊的年龄阶段而产生的消费心理,即对于新鲜事物的猎奇心,对个人个性塑造的迫切心理,由此希望购买一些有别于常人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凸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影响高中学生消费观念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由此,社会中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主题越来越少,反而“吃好穿好”“随心所欲”等观念逐渐占据了主流位置,由此导致部分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铺张浪费和虚荣攀比。再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渠道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拓展,网络消费成为了现代高中生的新宠。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消费宣传,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辨识能力的高中生极易陷入盲目消费。在相关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经常通过网络购买时尚服装及电子产品。鉴于此,建议在社会层面对这一现象加以正确引导和及时管控。如加强舆论宣传,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观念。此外,对于消费类宣传广告要经严格审核才能发布。(二)家庭因素。据针对高中校园消费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家长群体中,约有三成学生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消费指引,约有六成学生家长极少对孩子进行消费干预,约有一成学生家长直接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完全禁止孩子进行任何个人消费。由此可见,家庭对于高中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相当重大。不论是消费干预或完全的不干预,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建议家长们经常对孩子的消费行为和观念进行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若干建议
(一)从思想入手,重视并强化思想教育。作为新时期的社会栋梁,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还要具有辨别是非、端正的价值观念。因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重点之一。对此,笔者认为首要从高中生的思想层面入手,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思想和理念融入日常学习当中,将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不追求奢侈、不贪图享乐的正确消费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最终促成健康消费意识的形成,实现自主消费能力的提升。
(二)重视家庭教育,学会合理理财。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理财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从小就按照孩子的性格特征,遵循成长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对孩子开展了理财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建立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意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在高中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理财教育,不仅具有有效性,同时具有迫切性。家长对高中生的合理需求,例如书籍购买、日用生活品的消费等应当尽可能的满足,并从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选更适合其年龄特征的书籍和物品。而对于一些超出正常需求或是家庭承受能力的消费请求,家长应当及时制止,并耐心分析其中原因,让孩子既能够明白其中利弊,也能够体会到家长的用心良苦,由此逐步形成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除上述外,高中生作为缺乏独立经济来源的特殊个体,有义务端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学生们应根据各自家庭条件来合理支配家长给予的零用钱,及时调整在各方面的消费比例,将不应当或是不必要使用的消费额度投入到与学习相关的方面,例如,将消费重点放在提升个人修养上,购买阅读科学性、知识性书籍;降低对额外零食的购买需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开展健康阳光的娱乐活动,以减少不良消费行为的产生。此外,还应当积极遵循“适度消费”的观念,杜绝攀比,反对浪费。例如,可与其他同学相互学习分享正确的消费方式,不仅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氛围,还可以提高个人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合理、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费观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生活的质量,还将影响社会和集体的健康发展。高中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人才支撑,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坚持学习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科学的理财意识,以实现文化水平、素质能力及生活能力的共同提升,做一名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下的有为青年。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