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演变视域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策略:毕业论文如何选题

文学演变视域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策略

文学演变视域下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策略 摘要: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重要成书方式之一是对前文本进行改编,我们同样可将 这一文学现象研究引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这种以小见大、小题大做 的研究方法既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也与现代科研的思维规律相契合。仅以 小说、戏曲两种文体的改编现象而论,学生的选题方向可厘为五种:戏曲改编小说;
小说改编戏曲;戏曲改编戏曲;小说改编小说;小说与戏曲互相改编。教师可以开设 文学演变选修课;启迪学生在比较视域下选择论题;师生充分沟通以保证自主选题 的可行性。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选题契合本科生专业基础及思维水平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创作有一个突出特征:即许多作品非由一人独立创作完 成,而是在前代相关作品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西方互文性理论认为,一切作 品都是互文本,每个经典文本都有数量不等的前文本可以寻觅,新作品与前文本 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换言之,改编行为常常是作品经典化过程的必要环节,如小 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冯梦龙“三言”,戏曲中的《西 厢记》、《牡丹亭》、《长生殿》,等等,莫不如此。这种特征与互文性理论高 度契合。对于这一文学现象,明清以来至现代学界给予了持续的、充分的关注, 尤其是二十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曾产生众多学术分量厚重的成果,诸如赵景深 《宋元戏文本事》(北新书局1934年版)、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 年版)、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等。我们同样可将这 一文学现象研究引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实践。主要理据一是文 学故事具体可感,对象明确,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便于搜集资料,易于打开 思路,可使论文内容言之有物。许多文学故事源远流长,随时代演进而不断嬗变, 其版本纷纭复杂,因此即使对这些故事的演变情况进行搜集、梳理,也会带动学 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对诸文本比对分析时,定会有一些独特发现,会进一步 调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二是切入点小,容易上手,易于以小见 大,洞察幽微。这种研究路径也契合现代科研的普遍思维规律。一个文学故事的 嬗变往往跨越多个朝代,其不同文本因受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改编者主体意识 等多元因素的影响,这些同一本源故事的不同文本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 形象、思想主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其历史演变情况进行个案研 究,可以以小见大,洞察时代、作家、受众等多种因素对一个文学文本的共同建构,进而探讨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于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教学而言,这种以点带面、小题大做的选题及研 究路径,也比较切合本科生专业基础与研究能力的实际;自指导教师角度而言, 选择容易激活学生知识资源、激发其专业兴趣的题目,可以使指导工作更加有的 放矢,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并实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

二、叙事文学改编方式与学生选题方向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叙事文学是元明清文学发展的主流,其名著绝大多数 都是经历代累积方式而成书的,其前文本文类主要涉及:历史故事。包括前代正 史及各种野史、杂史。无论是小说、戏曲,还是各种曲艺,取材于历史的现象均 十分普遍,数量也最多。如《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底本既有《三国志》、《后 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正史,也有《世说新语》、刘孝标《世 说新语注》等杂史轶闻;诸体小说。如志怪、传奇、轶事等。六朝志怪、唐宋传 奇、各种笔记轶闻都是元明清小说戏曲的题材宝库。《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前期 文本除了各种史书,还有《搜神记》之类的志怪小说,更吸收了宋元《三国志平 话》、“三国戏”等说话、戏曲艺术的养料;诗话著作。诗坛佳话、才子风流往往 成为小说戏曲津津乐道、竞相敷衍的热门话题;民间传说。许多流播广远、版本 各异的民间故事被小说家、戏曲家拿来重新改编与演绎,有的达到脱胎换骨、焕 然一新之效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等名著均程度 不同地含有民间传说成分;宗教故事也是元明清叙事文学作品的重要来源与改编 对象。如元杂剧有马致远“神仙道化剧”,明清传奇有“神佛剧”一类,通俗小说中 有“神魔仙传”一类,等等。总之,一部经典叙事文本的形成往往是在继承、借鉴 诸多前文本基础上、再融入作家的艺术智慧而创作完成的。由于这一问题涉及的 文体太多,兼顾本科生专业基础水平,本文重点探讨戏曲与小说两种叙事文体的 互相改编问题,为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具体可行的思考方向。

(一)戏曲改编小说 按照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我国戏曲形成于宋代“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 代,无不可也。”宋代剧本虽几无存世,但从现存宋官本杂剧名目及南曲戏文剧 目来看,这些作品绝大多数出于对前代历史故事、文人轶闻、各体小说及民间传 说的改编。元杂剧是第一个改编高潮,其主要题材来源之一是前代的传奇小说、 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同时期的南曲戏文亦是如此。自明万历(1573-1620)至清 康熙年间(1661-1722)是传奇戏曲创作的繁盛期,当然也是戏曲改编小说的高峰期。

(二)小说改编戏曲 相对而言,小说改编戏曲故事的现象远少于戏曲对小说的改编,但一些小 说名著改编戏曲的现象却十分引人瞩目,如《水浒传》之于宋元“水浒戏”,《三 国志通俗演义》之于宋元“三国戏”,《西游记》之于宋元“西游戏”。以上三书累 积成书过程中,宋元戏曲对相关题材的恣意创造是一关键环节。以上三书问世后, 各种戏曲又纷纷从中选材加以改编的剧目不胜枚举。小说改编戏曲的现象更多发 生于故事嬗变的中间环节,而非定本、集成阶段。

(三)戏曲改编戏曲,且反复改编 元杂剧许多作品脱胎于宋金杂剧作品;明清传奇与宋元南戏不仅在表演体 制上,而且在题材旨趣方面也一脉相承;传奇戏与杂剧之间也频繁相互改编。还 有戏曲经典作品一经广泛传播之后,后人又在其基础上各取所需,一再改编,如 明传奇戏、杂剧对元杂剧经典《西厢记》所做的不厌其烦的改编。明中叶折子戏 兴起后,戏曲表演界以折子戏改编全剧的风气长盛不衰。花部戏对于昆剧的肆意 改编更是五花八门,屡见不鲜。

(四)小说改编小说 通俗小说对文言小说的改编,如“三言”“两拍”中许多篇目改编自前代或当 代文言小说,如《喻世明言》第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改编自宋懋澄《九龠 集》中《珠衫》,而《警世通言》中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亦出自《九龠集》 一书中的《负情侬传》。《三国演义》许多故事情节来自《语林》、《世说新语》、 《搜神记》等文言小说。《水浒传》大量取材于洪迈《夷坚志》。后代文言小说 也对前代文言小说进行改编,如《聊斋志异》中许多作品以六朝志怪、唐人传奇 为蓝本,加工改造而写成。其中《黄粱梦》一篇与唐传奇《枕中记》、《南柯太 守传》的内在渊源不难寻觅。通俗小说作品之间也常常彼此改篡,如明清拟话本 与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与宋元讲史话本、说经话本之间,均存在递嬗、继承 的关系。(五)小说、戏曲互相改编小说、戏曲互相改编往往二者既各行其是,又 纠缠不清。如裴航云英故事最早出自唐代裴《传奇》,元代有庾天锡《裴航遇云 英》杂剧,宋元话本有《蓝桥记》(有洪F清平山堂刊本),明有龙膺、吕天成《蓝 桥记》传奇;明末杨之炯作《玉杵记》传奇(有《六十种曲》本),其中还吸收《本 事诗》中的崔护觅浆故事;清黄兆森《裴航遇仙》杂剧。再如王魁桂英故事,源出宋张邦畿《侍儿小名录拾遗》,宋夏噩、元柳贯均有《王魁传》;宋元之际罗 烨《醉翁谈录》载有《王魁负心桂英死报》传奇文;宋元话本有《王魁负心》(《醉 翁谈录小说开辟》“传奇类”有《王魁负心》名目);元杂剧有尚仲贤《海神庙王魁 负桂英》(《北词广正谱》、《雍熙乐府》有选曲),南曲戏文有《王魁负桂英》 (徐渭《南词叙录》著录、《九宫正始》有遗曲)、《王俊民休书记》(《永乐大典》 卷13973及《南词叙录》均有著录),元末又有杨文奎《王魁不负心》杂剧(贾仲 明《录鬼簿续编》)、明王玉峰《焚香记》传奇(有毛晋《六十种曲》本)等。另外,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秋胡戏妻故事、黄粱梦故事、李隆基与杨玉环故事,等 等,也都是小说、戏曲热衷改编的母题。它们的情节、人物乃至意趣常因时代背 景及改编者主体意识的不同而被改造得异彩纷呈。以上所概述的五种形式只是相 对而言,各有侧重。更为显著的现象是,不仅小说与戏曲相互借鉴、反复改编, 同时还融入史书、传说、轶闻等其他来源的合理成分。

三、教师指导学生选题的策略 (一)未雨绸缪,开设选修课 “文学演变”选修课可以构建叙事文学题材嬗变的动态景观,而这与文学史 课程并不冲突。文学史教材的编写虽是依时代顺序逐次展开的,但其侧重文学史 宏观现象的描述及重点作家作品的介绍,而并不能从题材、意象、叙事方式等微 观视角展示文学史内部因革嬗变的脉动图景,而文学演变课程恰可弥补其不足。

该选修课定位为“实践教学课程系统中论文写作教学的基础性课程”;课程目标为 “培养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的能力”;课时与学分可以 设置为1个学期,每周1课时,共1学分;教材资源比较充沛,主要列举以下几类: 一是荟萃文学掌故之书,如汇辑唐宋传奇的《太平广记》《青琐高议》等,历代 诗话著作如《云溪友议》《本事诗》《诗话总龟》等,话本资料书如《绿窗新话》 《醉翁谈录》等,典故类书如《分门古今类事》《群书类编故事》《故事白眉》 等。二是叙事文学经典,如话本集《六十家小说》、拟话本集“三言”“两拍”等;
古典戏曲方面,如《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三是研究著作类,如胡士莹《话 本小说概论》、谭正璧《三言两拍资料》等。作业教学方面,每次课后可以布置 一篇小论文,让学生搜辑、整理一个文学故事的历代嬗变情况。需要说明的是, 该课程的1个学分可以从现行毕业论文学分中分解出来,这样既可以充实毕业论 文写作课的内容,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基于“授之以渔”的原则,传授其方法技巧,开启其创 造性思维之门,使其掌握自主选题的技能。教师可以启迪学生自比较视域下选择 论题。

1.确立参照,探索差异。文学历史发展的观点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理论 支撑。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已对“质文代变”的规律有清晰论述。二十世纪 前半期,王国维、胡适、鲁迅、郑振铎等学术大师一方面继承传统的质文代变观 念,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文学进化理论,运用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研究,王 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最为著称。另一方面,我们考察具体的文学故事 的源流嬗变,以及文学史上绵延不绝、蔚为壮观的改编现象,首先要选择、确定 演变史上的几个坐标系,亦即具体文学故事在嬗变、改编过程中的几部里程碑式 的作品文本。一个故事的原创文本就是其嬗变系统或改编过程中的第一个坐标, 以此作为原始参照,可以逐次考察后世嬗变文本抑或改编文本的变异情况。根据 不同需要,既可选择两个坐标系进行比较研究,亦可选择三个或三个以上文本作 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某一故事系统诸文本之间在情节、人物、结构、主旨、 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相同与差异之处。相同处亦即继承性,可以略论,重点要突出 相异之处。可以运用列表方式,对不同文本的文字差异进行直观展示,然后在此 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论述。

2.溯源逐流,揭示规律。元明清叙事文学作品的许多故事原型可以溯源 于六朝至唐宋的小说,如杂剧《西厢记》的最初底本是唐元稹《莺莺传》(又名 《会真记》),明代汤显祖《南柯记》传奇源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汤显 祖《邯郸记》传奇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元郑德辉《倩女离魂》杂剧本于唐 陈玄v《离魂记》。仅以元杂剧《倩女离魂》为例,这个故事类型可谓源远流长, 自六朝至明清,其嬗变形态大致有两种:一是女子灵魂脱壳,与意中人结为夫妻。

目前文献所知,故事原型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庞阿》。唐五代《灵怪 录郑生》、《独异记韦隐》、陈玄v《离魂记》等皆述女子离魂,追求爱情,故 事情节大同小异。元郑德辉《倩女离魂》杂剧可视为此一故事结构的集成之本。

二是五代《续命定录李行修》转向叙述李行修亡妻附魂于胞妹之体,几经曲折, 终于续嫁行修。与《离魂记》同一女子魂、体分离的情节相较,《李行修》衍变 为姐姐亡魂附体于胞妹,借妹妹躯体与丈夫再续前缘,其传奇性再得升华。元无 名氏《碧桃花》杂剧、柳贯《金凤钗记》小说情节大致相似。明代凌鞒酢冻蹩膛 陌妇奇》卷二三《大姐魂游归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直接改编自《金凤钗记》。

范文若《金凤钗》杂剧亦谱写崔生与兴娘、庆娘故事。又有杂剧《人鬼夫妻》, 有敲月斋刻本《苏门啸》卷九所收本传于世,清代又有李渔《一种情记》传奇搬演此事。而这两种故事形态之间实际有着内在的嬗变脉络。

3.跨越文体,即同求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曲之间、文言小说 与白话小说之间、南戏与传奇戏之间,不仅均存在明显的文体差异,同时还意味 着创作主体、接受主体、传播方式等诸多特异之处,而这些因素促成了同一母题 故事的各呈异彩。仅以戏曲改编小说而论,戏曲改编者首先要迎合受众群体欣赏 品位,尽力表现当下的群体意识。这就要求对个性化、主体性突出的小说作品的 主旨进行修改,甚至颠覆原著的思想,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随之而来的是情节 结构、人物命运的大幅改变。其次,戏曲要强化矛盾冲突,吸引台下观众,势必 要对原有仅供案头阅读品味的小说情节进行调整改造。再次,戏曲的一整套表演 程式,包括角色行当及功能、音乐体制及演唱、人物上场与下场、语言宾白、行 为科范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戏曲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对受众感觉的冲击是全方 位的,因而,与单纯依靠语言手段叙事的小说作品不可同日而语,戏曲叙事方法 对于小说的革新改造当然也是全局性的。如明代传奇剧《紫钗记》改编自唐小说 《霍小玉传》。自叙事视角而论,《霍小玉传》主要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与第三人 称限知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而《紫钗记》则“将叙述者隐身于戏剧之中”,戏剧中 的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如人物的上场诗、下场诗叙事,人物上场的“自 报家门”,剧中人物的宾白,剧中次要人物叙事,等等。

(三)审察选题,启动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