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这些材料来源哪里

作文材料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作文材料来源调查管理论文 一、调查的目的、对象和形式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有具体内容”,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从 内容人手”。小学作文的训练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 识水平;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从而 达到小学阶段的整个作文训练要求。从“内容入手”才能达到学生作文“有具体内 容”,“从内容人手”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活,了解、认识要写的内容, 在表达之前,对作文材料有所选择。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概都有所 知,然作文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习作材料贫乏、内容空洞大多雷。其原因、 结症在哪里?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因素是什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研 究分析认为: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材能力。只有解决了“写什么” 言之有物的问题,才有可能进行“怎么写”言之有序的训练。而且选材能力的培养 贯穿着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有计划、有层次的训练过程。为了提高作文教学效 果和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拟为两步进行:第一 步对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
第二步对学生获取材料后如何表 达作调查分析,研究对策。本文是第一步的实施情况,我们是在第一学期的后半 时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共115名。调查时采取了个别座谈、察 看学生习作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

二、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结果 为了全面真实了解情况,我们从行为、实事、态度几方面设计编题,根据 小学生实际而采取了封闭问卷形式。调查表如下:
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调查表 姓名:班级:时间:
1.你订有作文类刊物吗?有―――无――。

2.你是否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无――。

3、你对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和经历的主动写作文吗,写――,不写――。

4.活动前老师就要作文,你认为怎样,喜欢活动害怕作文----,讨厌作文玩不开心----。

5.你作文中所写内容是自已经历的―――看到或听到的――。看书获得 的――。

注:此表只用/符号表示,每题只选一项要真实填写。

此表设计上姓名旨在和平时情况对照。几个问题的设计是想了解学生在直 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方面获取作文材料的情况,和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认识的敏锐 程度,以及积累表达方面的情况。

调查结果:
题号问卷结果 1、订有刊物的49人占42.6%,没订刊物有66人占57.4%。

2、主动写作文的8人占7%,不主动写作文的107人占93%。

3、写日记的28人占24.4%,不写日记的87人占75.6%。

4、喜欢活动害怕作文的100人占87%,讨厌作文玩不开心的15人占13%。

5、写以历的72人占62%,看到听到的23人占20%,看书获得的20人占17.4%。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从如上调查结果及座谈和察看作文情况来看,学生作文材料贫乏,内容空 洞的原因便一目了然。关键不具备独立选材的能力,眼皮底下的材料视而不见, 不会发现捕捉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更不要说对事物的敏感和认识分析了。

①学生作文材料的来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作文材料同样也源于生活。他们的 生活内容、生活范围决定了其习作的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范围相 对比较狭窄,主要生活在家庭、学校之中。社会活动较少,对社会现象也只是表 面的感知,用自己的是非观做简单的评价。正是由此习作中才显出童真童趣,学 生眼中的世界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小学生作文材料来源范围、 写作内容和文章类型如下:来源范围写作内容文章类型 家庭长辈、同辈、同学、老师、各行各业写人 学校参观、游记、活动、游戏、各类事情记事 社会植物、动物、器皿、物品、任何物体状物 自然环境、现象、风景、风情、大千世界绘景 由此可见,学生习作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在他们的生活圈内写作素材并不 贫乏。可以说眼前即材料,身边即作文。只要动笔,生活这座室藏是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但为什么作文效果不如人愿呢?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不会选材,不具备 独立选材的能力。

②选材能力构成因素 选材能力是一种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包括对事物的敏 感注意力、观察力、想象、思维等因素。概括起来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选材能力:
1、感知事物能力 2、观察事物能力 3、分析认识事物能力 4、积累材料能力 5、筛选剪裁的能力 在这几项能力之中,感知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认 识客观世界。而感受性又是因人而异的,表现在灵敏程度的不同。观察是分析认 识事物的前题,没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就抓不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也 就无法认识其本质意义。积累是写作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就无法选择,更谈不上 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写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筛选剪裁是运用材料的能力。显 而易见选材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气呵成,而是一个有阶段,有层次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各阶段要明确训练重点。

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这次调查结果看,高年级作文训练仍要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特别是 对刚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如此。

A、培养良好写作习惯,训练感知观察捕捉材料的能力。

习惯的养成可使人终生受益。大凡作家都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元末明初文 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三十卷,就是日积月累用树叶写成的巨著。从调查 看学生主动作文和有日记习惯者甚少,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我们的作文训 练每期8篇文章,太少。而且在教学当中读、写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到基础训练 时才讲作文,再加上指导不得法,作文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学生对身边能发生的事,常常是熟视无睹吗?其实并非如此。调查中可知, 作文中写自己经历的、看到、听到的所占比例并不少,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同样 表现出关切、热情、激动。然而,事情过后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是符合儿童观察、 思维特点的:无意识占了主要地位,情绪性又十分突出,轮廓性更加明显。他们 在感知、观察事物时常常是被动的,受情绪支配的,缺乏精细的分析、辨别。粗 略而笼统地一看了之。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注意激 发兴趣,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有意注意,从多方面去感知事物,使之感受性不断地 发展、完善。养成处处留心,遇到事物都要问是“为什么”的习惯。培养观察习惯, 教会观察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思维。采取措施训练积累习惯。要勤写多练,让 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日记不仅可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同时还有助于 分析、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价值的写作材料,学会 捕捉写作素材。

B.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 从调查看学生阅读量小且面窄,仅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这对于提高作文教 学水平是极为不利的。阅读是写作的前题和基础,是间接的观察。鲁迅先生说:
“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 心得和方法了。”一代大师,如是说,那只有多读、多看了。多读多看不仅能丰 富写作材料,更能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别人的方法。平日我们常说:“作文功夫在文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不去多读,平时无积累,作文何以 倾吐?何况我们的小学生不可能什么都要去经历体验一下,可以说阅读是小学生 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习观察、表达的主要渠道。

对策:首先要有大作文观,不要仅局限在作文课堂上。开展读书、评书、 心得、竞赛等各类活动,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养成习惯,教会学生徐特立老先 生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摘记方法。在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的同时, 还要在辅导精读上下功夫,精读名家经典,学习方法,掌握规律,以达到综合能 力提高的目的。

C、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素材 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调查中可看出:学生既喜欢活动而又怕作文, 这种心理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究真原因:一是理解认识和教学艺术问题。过 分地、单一地将活动的目的理解为单纯为了作文。而于活动前大加强调,造成了 学生的心理负担。二是对作文的要求过高,不能正确理解作文训练的阶段性,层 次性和单元性,对每篇作文都以综合指标去衡量。学生作文只是习作练习,不是 文学作品。不能要求过高、十全十美。要针对年级作文训练要求进行,达到本次 训练要点即可。

因此,在我们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中,首先要端正认识:活动不是为单纯的 作文而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在活动前大加强调,而活动中不加 指导。要克服学生惧怕的心理负担。巧妙地,有艺术性地加以引导,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观察习惯。其次,要准确把握作文训练要求,根据 情况因人而异,逐步提高。活动一定大力开展,只有生活丰富了,才有取不尽的 材料,写不完的内容。通过活动,学生获取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写什么”的问题 解决了。训练“怎么写”才能得心应手。

作文“从内容入手”无庸置疑,目前的放胆文、观察文、情境文、读写文, 都是很好的方法,这是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的结果。作文源于生活,不解决“写 什么”的问题,就无法训练“怎么写”,抛开内容大讲技巧更不可取,只有把握作 文教学规律,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