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点思维模式】什么是思维

实践观点思维模式

实践观点思维模式 一、实践是一种思维方式 “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都是以实践为核心范 畴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理论,但在对实践范畴的不同理解中却蕴含着 值得深入研究的学理上的区别。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为实践,并以此为基 础来理解以往所有的哲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了实 践的概念,实践范畴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天才世界观的诞生。在《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公开以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建构原则和全部 哲学变革的出发点。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纳入到实践的解释框架中去理解, 指出过去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 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 观方面去理解。”…而唯心主义的缺点则是:“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 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_2这段话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是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置于 实践这一全新的解释原则之下,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看待整个西方传统哲学,去理 解传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并且从这一角度阐明了自己的哲学与以往哲 学的不同。

马克思不仅从实践观点出发去看待整个哲学史,而且还进一步把所有的理 论问题都归结为实践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 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 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紧接 着,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 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 解决。”即便是观念的东西,包括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也要从物质实践来予以 说明。这样,实践范畴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不仅社会物质生活在 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且社会精神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所以,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样,实践不仅成为马克思理解传统哲学的思维方 式,而且也成为马克思理解所有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相 比,实践观点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一切问题的 思维逻辑。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理解人的社会生活,并以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去批判“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这是“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和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这三种解释模式的共同之处,但是,“实践唯物论”和“实践 本体论”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调的实践,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就是从人的实 践活动的特性――诸如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历史性、能动性、目的性等出发去解 释各种哲学问题。这就是说,在“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这里,实践是一个 被描述的对象,是一个实体性的哲学范畴,尚未构成一种哲学意义的解释原则或 思维方式。因此,“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既试图把实践作为核心范畴而贯 穿于各种哲学问题之中,又无法把实践作为解释原则而重新解释全部哲学问题。

与“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不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理解的实践和所强 调的实践,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也是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 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理解和看待一切哲学问题。正因为是 把实践的哲学意义理解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以,这里的实践既不是一种 “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

这种解释原则,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即“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去理解和解释 全部哲学问题。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哲学解 释原则的创新,这才是实践观点的真实意蕴。

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内涵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 和模式”。所以,观点仅仅属于哲学理论的个别表现,思维方式才代表哲学家思 想的精神实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实质,关键就在于理解实践观点的思 维方式的内涵。任何一种哲学,都主要是因它的思维方式而与其他哲学相区别的。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否贯彻实践观点这种思维 方式,是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界限的基本依据。就哲学 传统而言,马克思继承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传统,但是他的“新唯物 主义”与传统的唯物主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马克思提出的实践 观点,而不在于他具有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以实践 观点为理论基础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对人的本质进行了 重新理解,把实践看作人的存在方式,从而实现了从抽象的、虚幻的人到具体的、 现实的人的转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就“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 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 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与西方传 统哲学的“主体”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哲学的“主体”概念是以主客二分为前 提的,而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实践成为人的存在方式,人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主体,而成为“现实的个人”,从而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达到了主客同一。

近代西方哲学自笛卡尔以来,便形成了主体性哲学的传统。康德在批判地 总结传统主体概念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把主体概念改造、 规定为先验主体或主体性。所以,在康德哲学那里,主体就是逻辑主体,是绝对 的、先验的自我或意识,而不是一个实体性的存在者。但是,在康德哲学中,主 体概念基本上仅仅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没有进入存在论的领域。与康德关于 主体的概念不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明确地提出了“实体在本质 上即是主体”的思想,并且进一步指出:“活的实体,只当它是建立自身的运动时, 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 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主体已经 不再是笛卡尔的“我思”,也不是康德的“先验主体”,而是绝对的,“绝对即主体 的概念”。主体已经不仅仅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自我或意识,而且也是一种存在 样式,即一个在对抗过程中实现统一的自我发展过程,可见,黑格尔的主体概念 已经真正地进入了存在论的领域。黑格尔坚决反对康德将现象与本体、主体与客 体分裂的二元论,在绝对精神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黑格尔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 一,但是他却将这个历史过程视为精神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黑格尔的主体是 一个最终超越历史过程的主体,一个“纯粹的概念神话”,黑格尔哲学是一种主体 性哲学扩张的极致,是一种“理性的放荡”。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也曾多次使用主体概念,但是后来他更多使用的是 “现实的个人”或者“劳动者”,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彻底地把“现 实的个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这样,马克思就从根本上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 二元对立,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革新。这是因为“现实的个人”就是从事实践活 动的人,所以,马克思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 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 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现实的个人” 是对传统主体概念的瓦解与颠覆,是主客同一体,这与海德格尔把人称之为“此 在”所具有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与传统单纯的、纯粹的主体概念区别开来, 无论是“现实的个人”还是“此在”,都超越了主客二元对立,是一种主客同一体, 表达了人就在世界之中,人与世界共在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 方式的真实内涵就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现实的个人”就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就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现实的个人”就是一个主客同 一体。虽然黑格尔强烈反对康德现象与物自体、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对立,也 在努力地解决两者的二元分裂,并且在绝对精神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但是主客体的统一也是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的,如果没有主客二元对 立,又怎么会有二者的统一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从“现实的个人”或“实 践活动”出发,而“现实的个人”表明了人与世界的不可分,两者是同一的,我们 不能把人仅仅当作一个纯粹的主体去看待。可见,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已经超越 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主客同一的思维模式。

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每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的哲学―― 思维方式的出现,都具有某种解放思想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之所以 能够引起整个哲学理论观点的革命性变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思维方式发生 了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去理解一切哲学问题,实践观点的思 维方式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逻辑原则。所以,与传统哲学相比,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的哲学变革的实质。传统的哲学争论集中在“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上,这被恩格斯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传统哲学不 了解能够把思维和存在统一起来的现实中介,所以,近代以来唯物论与唯心论在 此问题上争论不休,陷入了一种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而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观点, 正好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中介问题,由此也就超越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两极 对立,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理论视域,并实现了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马克思提出的实践概念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不仅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中 介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哲学看待问题的基本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 “哲学思维方式”。过去,人们看待哲学问题只是从或者物质或者精神的单一基础 出发,实践作为人的目的性活动,它的含义则是双重性的。而从物质和精神的统 一关系出发,原来哲学中的许多理论观念便都需要改变。所以,马克思的哲学变 革的实质就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更确切地说,就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 确立。

由于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前提,所以,传统唯物论和唯心论执着于 “本原”问题上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也就造成了思维方式上的客体 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黑格尔认为,消解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 对立,克服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互不相容,必须诉诸于把它们统一起来的 中介环节――概念的世界。虽然黑格尔所找到的中介只是一个抽象的、逻辑的中 介环节,并不是一个现实的基础,但是黑格尔“本体中介化”的道路却为问题的解 决指明了方向,整个西方哲学的革命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马克思哲学当然也 不例外。包括马克思在内的整个西方哲学都试图找到某种扬弃自然与精神、客观与主观抽象对立的中介环节,并以这个中介环节作为统一性原理实现一种哲学范 式的转换。现代西方哲学找到的中介是“语言”,马克思找到的是“实践”,马克思 不仅以实践范畴去扬弃旧哲学中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 则的抽象对立,而且也把实践活动本身视为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根据,用实践的 观点去解决全部哲学问题,这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从对立的两极出发, 并以抽象的两极对立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旧唯物论和唯心论,被“本体中介化” 的现代西方哲学所取代。“本体中介化”的现代哲学,站在历史主义的立场,排斥 绝对确定性的追求。传统哲学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的关系问题,其 实质是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抽象地对立起来,从人的两极存在去寻求人类 本质。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现代西方哲学从中介出发去思考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问 题,其实质则是以人的历史活动或生存活动为中介把人的感性存在和精神活动具 体地统一起来,从人的社会存在去寻求人类的本质。

按其本性说,实践既是造成人的本质双重化的根源,又是造成世界双重化 矛盾性质的根源,但是,实践同时又是解决人和世界双重化矛盾,并且实现它们 统一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既体现着自然物质的本原性作用,又体现着人及其 精神的能动创造作用。所以,人的物质本质与精神本质统一为实践,而自在的自 然世界与自为的精神世界则统一为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生活世界”。当马克思把 人的本质归结为实践,让哲学回归生活世界时,就可以大声宣称:“思辨终止的 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 的科学开始的地方。”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再也不能被容纳于传统的唯物论与 唯心论派别抽象对立的模式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秘密、变革的实质,恰 恰就在于对抽象的两极对立模式的超越”引。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提出,是继“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之后以实 践为基础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第三个尝试。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认为, 实践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原则,超越了以主客体对立 为前提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或者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所讲的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没有意义。

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归结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它 的已有思维方式在新情况下合乎逻辑地进一步展开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点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依据。所谓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实质也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这一崭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总结、 回答现时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所提出的那些新成果、新思想、新问题”引。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就是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