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道德建设分析论文|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传统文化中道德建设分析论文

传统文化中道德建设分析论文 一、崇尚伦理,自强不息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 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 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 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

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举个例子,我国古时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 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 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继 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人都应有“恻隐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 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早期儒家的泛爱思想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博 爱之仁”,强调仁爱的对象是天下人和万物。从儒家的仁爱思想看,其所强调的 仁爱,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仁者爱人的主张,在一定程 度上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用“仁”这个基本范畴把其 他的道德规范统帅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体现在具体 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 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 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中华民族儿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 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 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二、经世致用,修身养性 经世致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升华的产物。它是儒家思想发展 到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 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义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 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 致用,反对当时的牛鬼蛇神等迷信的空幻之学。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 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

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不少经世致用的学者,他们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顾 炎武说:“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 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说:“扶危定 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不容但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

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 指为血路也。”这种“不容已”的精神,可以说是对时代的一种责任感。他们认为, 圣贤与佛、老的区别,正在于此。颜元说:“人必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 圣贤,不然矫言性天,其见定静,终是释迦、庄周也。”因此,颜元立志“生存一 日当为民办事一日”。刘献庭甚至认为不能“斡旋气运”,“利济天下”,就不能称 为人。

《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 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 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 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

三、鞭挞丑恶陋习,弘扬传统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废除我国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农奴 制思想,弘扬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可以“仁、义、礼、智、 信”这“五常”为代表。

1.仁。仁就是宽厚仁慈,它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 遍的德性标准。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占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 代人文精神。2.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人生 价值观,如“义不容辞”,“义无反顾”,“见义勇为”,“大义凛然”,“大义灭亲”,“义 正辞严”等;
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如义诊、义演、义卖、义务等,至今仍是 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3.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 美德。“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从狭义说,作为待人接物的表现,谓“礼 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北 京为迎奥运正大力开展礼仪教育。“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继 承发扬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另外,礼与法律在约束人们的言行方面也有十分相似的地方,甚至礼有时 候直接代替法律惩罚人们。但礼和法律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首先,礼产生于阶级 社会以前,起源于原始宗教、风俗和交换。古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 本也;
先祖者,类之本也;
君师者,治之本也。”礼以义起,它是一个群体在形 成共同心理和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在阶级社会里,它虽然有利于统治,但 不是统治阶级独有的,而是属于整个群体。而法律却只是阶级社会才有的现象, 它明确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没有劳动人民的法律。法律的制定只能是群体中的少 数人,但礼的形成却不可能是少数人的力量可以办到的。礼与法律比较,具有普 遍性和稳定性。第二,礼与法律对人们规范的言行范围不尽相同,有交叉的地方。

第三,礼对人们的惩罚重在伦理方面,但手段有时比法律更为残酷。法律的执行 者只能是官府的专门机关,但礼的执行者则广泛得多,只要是相关者、长官域长 者即可。第四,礼重在通过礼仪起到教化约束的作用,造成一种庄严神圣的理念 的心理气氛;
而法律则通过严酷的刑罚起到强制约束的作用,造成一种威严的令 人畏惧的世俗的情绪状态。

4.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 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从秦皇兵马踊到万里长城,再从阿房宫到故宫,无一不是中国人民智慧的 结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国内还是海外,中国人都表现出独特的文理智慧。

这些智慧可以归结为先秦诸子的深远影响。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血脉和根源。

5.信。也就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讲 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家商鞅便用过“移木赏金”的妙计来树立威 信。

当时,商鞅曾将三丈长的一根木头置于国都市南门,宣布说:有能将此木 移于北门者,赏十金。由于无人相信,故过了好久,木头仍在南门搁置,无人移 动。商鞅再次宣布:有能将此木移至北门者,赏金五十。果然,有人抱着试探的 心理将木头从南门移至北门。商鞅立即派人如数将赏金付与移木者。商鞅这种做 法的目的,是为其以后推行变法制造舆论。唐人刘禹锡曾称赞这种做法是“徙术 之行必信,此政之始也。” 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 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 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此外,儒家还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 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
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
诚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 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

道德观念总植根于一定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传统美德的合理内核包含着具有相当普遍性的内容,但也要经过现代转换,才能 适合当今新时代而得以传承。“仁、义、礼、智、信”在当前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弘扬它们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经过我们的现代诠释,不但可以适应 现代社会,包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而且可以对市场经济所诱发的如过 分重利等观念和风气,起某种调节和抑制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所重视的群体和谐 精神,与西方道德文明所突出的个体人格精神,也可以优势互补,互相调节。

思想道德的建设是离不开传统文化支撑的,道德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也相 互影响,道德在某些方面可以制约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 让道德进一步完善了。

社会主义道德不可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孤立地产生,它是人类创造的 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 中国的一个发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 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历史是割不断的, 道德的继承也是割不断的。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 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 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 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体现现代精神的 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 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粗浅的 论述了一下,如何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做好思想道德工作的建设以及建设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