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与求的矛盾 供: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改 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每年毕业的 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当今经济社会快速 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有些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一 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 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 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 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很多农民 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四是“海 归”人数增加。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 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 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 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 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 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 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3、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 人才,但高等教育的改革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 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 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 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 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 就业的困难。4、大学生职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大学教育是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是为社会所认可的培养较高层次 人才的平台,在享受这个层次的教育时,学生个人必须支付相对较高的费用。这 样一种情况下,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从而为自己的职业岗位 做出脱离现实的层次定位,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其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或 是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样两种心态的交合就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从心理上产 生较高的、脱离实际的个人职业期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 1、自我分析,合理定位,明确就业目标 毕业生应该对自己有个明确的认识,大学生毕业就业时要客观地分析、评 估自身综合条件,应该遵循人才市场规律,人才要同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应 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寻求一个适合的职业,在就业之后再选择职业,现在 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毕业生不应一味地对职业挑剔,而应更加务实。薪资的高 低是由市场和竞争力决定的,所以毕业生对市场的职业发展情景应该实时分析, 对当今的市场需求准确把握的同时,也要预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自身情况为 依据将全新的职业竞争力积累起来,只有自己站在主动地位,才能够应对突发情 况,发现新的职业增长点,保证自身价值的持久性、增长性。
2、高校要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岗位出现脱节,专业趋同,而且严 重的供过于求。在教学方式上,没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设备,沿袭传统的教 学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在招 聘求职人员时,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 越高的要求。而事实上许多应届毕业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动手能力也 不强。所以就业难,不仅仅是就业环境和经济形势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生也要看 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以改正和完善自我。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探索,中 国最近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准就业”方案。该方案将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等待就业 岗位的模式,把大学生集中起来,以高校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进行实践培训, 通过国家标准让大学生在“准就业”岗位有一个过渡期,然后走向就业岗位或创业, 从而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是我们国家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中做出的新尝试。
3、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大学是一个由校园走 向工作,走向社会的地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应具备全面适应工作的各种能力。
就业指导的缺陷严重减弱了其应发挥的作用。建立系统性就业指导,首先,在现 有就业指导体系基础上加强对就业理论的研究,可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员素质 模型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并根据高校专业自身具体情况分析,设计完善的就业 指导课程、就业指导机制等;
其次,就业指导中包括有机结合的多个方面,如就 业观、职业与性格匹配分析、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筛选、简历制作、应聘技巧等;
第三,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还应是全程性的,从入学到毕业,从基本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自我定位到就业技能的系统性综合引导和指导,应杜绝就业指导的盲目市 场化倾向,努力从基础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端正求职意愿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水平的基础。大学生就业 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 力和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 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 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学校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时,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 会活动,例如,参观现代化的工业,企事业单位,尽量争取一些实习机会,让学 生们通过切身体会和实际操作来锻炼、提高自己。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校 园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各种信息、科技小组活动比赛等等。通 过举办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并进 一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与人沟通协调能力。
作者:任鹤飞 刘华 梁夕雯 吕静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