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育技术教学论文
语文阅读教育技术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以形、声、光、色等表现形式刺激学生感官,使 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等多 种表现手段和方法,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助于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 实践中,笔者主要运用以下几种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一是专业性的语文教学课件, 内容形式比较系统完备,对象性、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使用也非常方便;二 是综合的通用的音像资料以及照片、图片等平面资料;
三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 查寻资料,下载信息。以上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 为可感之物,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拓展了学生 的创新思维,从而透彻地理解了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自主对话、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拓展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了教学实际效果, 而且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思想意识的升华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从教学实践来看,小 学语文教学经常使用的媒体手段有以下几种:一是专业性的语文教学课件,内容 形式比较系统完备,对象性、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使用也非常方便;
二是综 合的通用的音像资料以及照片、图片等平面资料;
三是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查寻 资料,下载信息。笔者从自身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的理解,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略谈浅见。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自主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能 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当学生和文本自主 对话过程中产生疑难时,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把学习 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性阅读创造条件。
网络学习具有学习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信息的组织超文本化和媒体化, 信息传递及时性与信息资源开放性等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查 寻资料,下载信息,要求资源共享。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颐和园有更多了解,预习时我要求学生上网查寻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上课时纷纷展示自己的 学习成果:一位学生收集了有关颐和园的历史资料,了解了颐和园建成时间以及 修建原因:原来是乾隆皇帝1750年为他的的母后祝寿把清漪园改建成了颐和园。
另一位学生从网上查到许多书本上未列出来的景点,并下载了图片资料以及颐和 园具体的游览路线:东宫门→仁寿殿→大戏楼→玉澜堂→宜云馆→乐寿堂→长廊 →万寿山→排云殿→佛香阁→宝云阁→石舫→南湖岛(乘船)→十七孔桥→铜牛 →昆明湖西堤→玉带桥→苏州街→北宫门。这样一交流,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两小儿辨日》一课时,学生读通古文之后,对文章中“孔子不能 决也。”这句话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生看来,其实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都是一 样的距离。这么简单的问题,孔圣人为什么不能断定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 那是两千多年前,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并不多,孔子自然也不明白,但他能“知之 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精神是十分可嘉的。之后,教师再把问题抛给学生:
“假如你是孔子,怎么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说服那两个小孩呢?请同学们课后上 网查找有关资料,弄清楚为什么早上的太阳看起会大些,而中午的太阳感觉会热 一些?” 学生们通过认真查寻,第二天都争着汇报查找结果。他们认为早晨的太阳 背景是天空的一角,中午的太阳背景是整个天空,背景不同,看上去大小就不一 样。再加上早晨空气中布满小水珠,这些小水珠起着放大镜的作用,所以早晨的 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中午的太阳让人感觉“如探汤”一方面是因为中午的 太阳直射大地,另一方面是因为从早晨到中午这段时间太阳晒得地面气温升高所 致。学生在查寻资料的实践过程中,不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且在不知不觉中 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 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特别敏 捷。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是一种好方法,它能引 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1、以声激其趣 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快进入文中意境,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优美的曲子。当学生兴趣正浓时,我突然中断音乐,然 后问学生:“刚刚那段音乐美不美?想不想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曲名是什 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然后把你的答案告诉老师。”学生带着深厚的好奇心 去读课文,立刻明白刚刚听的曲子是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这时,再启发学 生:读完课文,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立刻说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贝多芬 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曲子?弹完一曲之后,为什么又创作了《月光曲》?《月光 曲》为什么会使皮鞋匠产生那么多的联想?正是兴趣引出了学生的问题,教师再 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2、以形创其境 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特定环境, 教师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相机展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茅屋月光图”。贫 穷的茅屋,清幽的月光,一对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俩,此情此景,激发了贝多芬创 作的欲望。他要把人间最美的音乐像月光一样无私地献给这些贫穷而热爱音乐的 人们。幽静、美丽的画面配上了柔和的画外音: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 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幅定格的画面, 为学生创设出了当时的情境,从而明白了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凡卡》是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由于文章的写作年代与现代儿童 相隔甚远,学生往往不能进入文中角色,和文本产生不了共鸣。如何引导学生入 情入境,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呢?笔者在听到的一堂《凡卡》教学中,执教 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有一个的童年。”学生兴致盎然,有的说:
“我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有的说:“我有一个金色的童年。”还有的说:“我有一 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正当学生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的回忆中时,教师打出课 件中的一个画面:小凡卡坐在昏暗的烛光下,提着笔正在写着什么,背景是一个 大鞋柜,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鞋……看完之后,教师问:“他是谁呢?在干什么 呢?让我们乘坐时空的列车,回到一百多年前的俄国,去了解契诃夫笔下的这位 小主人公吧!”初读课文之后,教师适时出示了另外一个问题:“凡卡有一个的童 年。”这样一对比,立刻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他们按照老师的要求 用各种方式认真读课文,并用笔在书上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交流汇报时,有人 认为凡卡有一个苦难的童年,有人认为凡卡有一个挨打忍饥受冻的童年,还有人 认为凡卡有一个孤独不幸的童年……。他们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自读自悟,一 下子进入了文中角色,深刻领悟到凡卡不幸命运的根源。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难点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 学生无法直接看到。因此造成了课文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成为教学的难点。如果 通过电教媒体呈现这些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教 学中的难点就会变得直观、具体和简单。
《月光曲》一文中的重、难点是理解《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并 了解音乐在怎样变化。学生不是音乐天才,从干枯的语言文字中难以想象音乐在 怎样变化。为此,教师适时播出《月光曲》一课的课件。随着音乐的播出,大屏 幕上出现了月光下的大海画面。舒缓优美的旋律中,海面上升起一轮金黄的圆 月;
随着音乐逐渐变得明快,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
最后, 音乐越来越强,越来越急,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形象的画面把抽象 的音乐化成了具体,学生直观地明白了乐曲所表现的意境,自然也明白了乐曲在 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打出皮鞋匠联想的文字,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自己方式表 现出《月光曲》的意境。由于刚才的铺垫降低了难度,自然水到渠成。有的小组 运用朗读的方式,他们按音乐的变化把这段文字分成三小段配乐朗诵,语气由轻 到重,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那投入的朗读声再现了月光下大海的变化。
有的小组发挥画画的优势,用三幅画来表现当时的意境。第一幅图是月亮刚从水 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大海波光粼粼,十分美丽,第二幅画中月亮升上了半空,旁 边多了几缕微云;
第三幅图中大海变得波浪涛天。三幅图从视觉上再现了当时的 意境。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思维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能力和创造潜能。感知是认知的基础,思维的过程就是对感知材料不断 加工的过程,为了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他们的想像力,丰富的感知十分重 要。
《月光曲》一文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完整地听一遍《月光曲》,并要 谈谈自己听了音乐的真实感受!在听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有的学生手 舞手蹈,沉醉其中。一曲之后,同学们异常兴奋,争着把他们各自的想象说出来, 一个同学说:“我仿佛在漆黑的夜里倾听雨声。一开始是沙沙的小雨,渐渐地, 雨大了起来,可以听见屋檐下雨水的滴嗒声。后果,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变成了哗哗的流水声。另一位同学说:“我仿佛看到了一望天际的草原,一开始非常 寂静,接着,我听见了羊群、马群沙沙的吃草声。后来,天气突变,只听见无数 的马蹄声……。”还有一位同学更有见的:“听到柔和的旁乐,我仿佛看见贝多芬 在宁静的夜晚悠闲地散步,后来他听到了穷兄妹俩的对话,内心起了波澜,此时 音乐有了波折,等他弹完一曲之后,盲姑娘的一番话让他如遇知音,内心十分激 动,音乐也变得高昂激越。我从音乐的变化体会到了贝多芬心情的变化。”正是 那奇妙的音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小池塘》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清澈的小池塘,它也像一只美丽的大眼睛。
课文中这样写道:“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 个鲜红的气球;
月亮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弯弯的小船……学完之后,教师出示 了这样一个问题:倒映在小池塘里就像。学生苦苦思索着,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这时,教师打出课件中制作的一些景物来:一棵绿色的大树,一条七色的彩虹 ……这些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开启了孩子们想象的大门,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有的 说:“大树倒映在小池塘里,就像一把大伞。”有的说:“彩虹倒映在池塘里,像 一座七彩的桥。”还有的学生更有创意,他说:“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群` 白鹅,又像一团团棉花糖。”…… 在《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燕子外形的句子:“一身乌黑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再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学生 学完这一段之后,教师和学生一块儿总结出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是抓住特点来写, 之后,教师打出课件中的其它小动物,如:牛、羊、公鸡、小白兔等。让学生选 择其中的一两种小动物,学着燕子的描写方法说说其他动物外形。直观的动物图 片给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展示成果。一位学生这样写小白兔:
一身洁白无瑕的毛,两只长长的耳朵,再加上一对红宝石般的眼睛,便凑成了活 泼可爱的小白兔。另一位学生这样写公鸡:一身五彩的花衣,一枚大红的鸡冠, 再加上又长又亮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惹人喜爱的公鸡……,正是那形象的画面拓 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能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诱发了学生的兴趣,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透 彻的理解了文中的蕴含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