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继承孔子德育主体思想的建议】 孔子思想

关于继承孔子德育主体思想的建议

关于继承孔子德育主体思想的建议 1、独立人格,自主意识。孔子十分重视培养其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 识。

曾赞扬伯夷、叔齐是人格伟大的人,认为他们能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 身”,具有独立意志自主意识,不为任何外部压力所屈服。并强调这种人格能够 做到识礼、知人,是非分明,意志坚强。识礼,就是能认识和掌握社会规范;
知 人,就是能正确认识别人,也能正确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然后“能好人,能恶 人”,即是非分明,能坚持正确信念,与邪恶势力斗争。

2、理想如命,志坚如钢。孔子要求他学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是 仁,即“仁以为己任”,这样才能力行仁道,力拒恶道;
并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地去 追求仁,他说:“欲仁而得仁”、“求仁而得仁”;
还要求学生“志于仁”,时时刻刻 不离开仁,“苟志于仁,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述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 于是”;
要求学生在关键时刻以生命捍卫仁,“志士仁人,无求人以害人,有杀生 而成仁”。同时认为作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必须有如钢的坚强意志,“临大节而不 可夺其志”;
强调坚持精神,“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 复一篑,进,吾往也”;
还强调要能经得住艰难的考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3、爱人宽人,立人达人。孔子十分注意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他努力 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使之成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仁爱精神今天理解就是 一种利他精神,包括利群、利社会、利国家,即为仁,就是能宽厚待人。他对学 生子张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利他精神体现在 与人交往中,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笃实躬行,重义轻利。孔子重实重行,不仅说的要符合仁,而且要付 诸实践,做到笃实躬行。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上,他向学生提出“言必行,行必 果”;
少说多做,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先做后说,要“先 行,其言而后从之”;
做不到的不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在行的 过程中,要重道义而轻私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还说“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孔子只追求道义而排斥功利,其实这 是误会。孔子认为,作为社会的积极道德主体,为维护有益于公众的大义而排斥 害义的一己私利,这是与西方以极端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的区别所在。

5、积极进取,人能弘道。孔子认为积极的道德主体,应是奋发进取,可以弘道的人。他坚持用这种精神教育学生,“为仁由己”。其实,孔子的成长过程 就是积极进取的典范他向学生说他就是“饭蔬人食饮水,由肱而枕之,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还教育学生不要仅仅拘守现在的道,要在道的修炼过程中不断 创新,去发展道,完善道,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倡导积极社会道德主体过程中,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自 树榜样法,启发诱导法,因材施教法,正面赞扬法和针对弱点教育法。并积极指 导学生自我修养,如勤于自省,勇于自讼,自戒慎独,责己从严,反求诸己等, 为春秋战国培养了许多显赫的社会贤达,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