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文_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文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论文 【内容提要】毛泽东的新民主义社会论曾经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 义制度的确立,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源头。在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建设中,重新探讨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现实意义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69(2000)03-0029-0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以后,他在《论联合政 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 和完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 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获得的理论创造。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是 社会主义,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后果则既不是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社会, 也不是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对新中国的建立及 其以后的实践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这一理论尽管实践的时间不长,却具有重大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为中国革命指明 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描绘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经过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 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达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没 有了阶级和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当然这是以西欧发达社会为蓝本得出的结论。

晚年的马克思把目光投向东方,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 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果”。[1](P431)恩格斯也认为,对于东 方落后国家来说,只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就可以跨 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俄十月革命后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实际上就是准备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但在实践中遇到了挫折。列 宁看到了直接过渡的不可能,转而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革命的退却,同时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他指出:“我们还处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阶段, 而俄国的特点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那些特点在大多数国家内是没有 的。”[2](P46)而且,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期就愈长。列宁的探索明 确了两点:一是由于俄国国情的特殊,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必须有一个过 渡时期;
二是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是列宁并没有说明过渡时期是什么 样的社会状态。

中国的国情既不同于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封建落后、但资 本主义有所发展、有独立主权的俄国。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现在的中国是多了 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 义。”[3](P1060)是一个主权不完整、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充分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 家,因而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更为复杂。毛泽东从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分析 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阶级结构,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构想。在他的心目中,新民主主义社会显然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一个 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既有资本主义因素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特殊的 社会形态。它政治上实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 但领导权是属于无产阶级的,工人、农民始终是这个政权的主导部分,这是无产 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成功后的当然结果,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需的政权保证。

经济上在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土地关系以后,实行国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 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 经济结构,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 件,实质上就是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文化,有民族的形式,更有共产主义的内容,是将来走向社会主义 的意识形态的保证。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同时,毛泽东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又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4](P675) 它的前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它的后身是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存在就是要在 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来补上发展生产力的一课,从而为社会主 义创造物质前提。即如毛泽东所说:“使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 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 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5](P1476)这样一种社会形态,显然是人类有史以 来未有过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曾描述过的。它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应用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而得出的理论创造。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 中介,毛泽东为象中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具体途径。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中国就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卡夫丁峡谷”,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即如马克思所说,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 果。反之,“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 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 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3](P1060) 从马恩的直接过渡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再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探索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的历史轨迹。毛泽东构想的系统而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就是这一探索的丰 硕成果。它既坚持了马恩提出的吸收资本主义社会一切肯定成果的原则,又从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出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对中国革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在中国革命 的问题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毕其功于一役”,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固然违背 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曾存在过“一次革命论”、“二次 革命论”的错误,试图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次完成或把二者截然分开, 也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不了解。正因为如此,党的历史上多 次出现“左”、右两种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损失。毛泽东正确地指出了中国 革命分两步进行,但两步决不是民主革命结束后即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连续进行 的两步,也不是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互无关连的两步,而是由新民主主 义社会联系起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正如毛泽东指出 的那样: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准备条件。而进入社会主义的条 件除了民主革命造成的政权条件外,还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造成的社会生产 力条件。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提出则正好解决了两个革命阶段的衔接即如何两步 走的问题。这就不仅指明了中国革命将来的方向,更指明了近期革命应努力实现 的目标。

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国家学说,指导了新中国的建立 马恩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 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同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可以有不同的形 式。俄国革命后创造了苏维埃政权这种形式,它“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 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 等)所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6](P362)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就已提出建立 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后来又有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口号,但是革命胜利后到底要建立的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并不明确具体,直到毛泽东的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构想出现才有了一个清楚的建国目标。

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是一种独特的国家类型,它是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 家的对立物,在推翻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以后出现的。它与欧美资产阶级专政 的共和国相区别,那种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旧式共和国早已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 产。它又与苏联式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不相同,因为“在中国社会经 济的必要条件还不具备时,中国人民也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制 度。”[3](P1055)“因此,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 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4](P675) 这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独特性表现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并存,并且还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适度发展。但是政治上它是一 种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即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 阶级联合专政。它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 联盟,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是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础部分,是决定国家 命运的基本势力,而无产阶级是领导力量。毛泽东后来又进一步把它表述为工人 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以民 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因为它更能体现几个民主阶级联合专 政的实质。同时,毛泽东指出:“中国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不可能,因 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府机构的制度。”[3](P1062)任何政党、 社会集团或个人,只要不采取敌对态度,共产党就要与它们合作,也就是要实行 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很显然,这种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不仅与 资产阶级一阶级专政、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天差地别,与实 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有原则上的不同的。”[3](P1062)这样的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在当时世界上存在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无产阶级共和国、大 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外,也不属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国家类型。毛泽东 扬弃了旧民主主义的国家学说,也不教条地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 性地构想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类型,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提出,是对世界历史潮流、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 中国社会各阶级政治态度正确分析的结果,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 益,在实际中对新中国的建立和其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首先,它解决 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使中国共产党人有了一个明确的建国目标。

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描述,实际上也 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建国大纲,这些内容写进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后,指导着新中国的建立。其次,它为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携手 共建新中国提供了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虽然有 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主张中国走民主的道路,但他们的政治立场与中国共产党截 然不同,他们主张建立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尽管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使他 们的幻想彻底破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使他们明白共产党掌权是大势所趋, 但真正使他们靠近共产党并最终和共产党真诚合作、共同筹建新中国的主要原因, 恐怕还是在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政治上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席之地,经济上允 许并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短暂 实践,其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建国初期,由于继续在政治上联合资产阶级反帝反 封建,经济上联合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秩序迅速稳定,国家经济迅速恢 复和发展,尤其是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发展,为进入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也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供了理论来源和实践参照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决的是如何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 会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 义的问题。因此,从历史进程到理论本身,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前后相续的继承关 系和发展关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生产力标准,是二者一脉相承的共同 立足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废虚上,而必须建立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必须在无产阶级政权下利用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为进入社会主义建立起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走向社 会主义的必经的历史阶段。这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具体实际得出 的科学结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实践曾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后来由于 毛泽东放弃了对生产力标准的坚持,过于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促进作 用和人的积极性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影响,加上国内外其他种种复杂原因,致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过早中断,迈向社会主义的步骤过急过快。社会主义制度 已经建立起来,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并未实现,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也未得到大的 改变。随之而来的二十年的曲折历程,带来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论正是从这一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指出我国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 是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状态。但是,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发展 生产力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7]正是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使我国从不切实际的“共产主义 不再遥远”回到了脚踏实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在中 国真正要建立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能从 主观意愿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 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对中国国情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认识的结果,是对生产力标准的 坚持,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显然,这两大理论是建立 在共同的基石之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新民主主义社 会论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作了新的概括和发展,提 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政治纲领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以民主集中制为 组织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这些正是最初作为新民主主义国体和基本政治制度确立起 来并在其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发展的,是新民主主义政治实现 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从经济纲领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社会主义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 以多样化、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与以 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比较,虽然它们各自 的经济成分在性质、地位、相互关系上已经有很大不同,但有两个关键的相似之 处,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地位没变,二是灵活地利 用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没变,很显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为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提供了模式的参考和实践的经验;
从文化纲领看,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有” 与“三个面向”是新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则 与新民主主义文化一脉相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践 中提出并被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是正确的文化方针,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 化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渊源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发展,不能简 单理解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延伸,它不等于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论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吸收新民主 主义社会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更是对现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对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解 决的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决的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应用 于不同历史时期得到的理论成果。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关系的关键在于:
从一个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建立起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没有改变, 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没有改变。立足于同样的国情,要解决同样的历史主题,同 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二者之间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内在的延 续性。可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源头,新民主主 义社会实践又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

收稿日期:199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