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迂回【军事史上大迂回战略研究论文】

字号:    

军事史上大迂回战略研究论文

军事史上大迂回战略研究论文 (一)大迂回战略是最高军事统帅智慧与胆量的结晶 一般来说,在实施大迂回战略时,首先要明确退却敌人之兵力,撤退方向 和企图,以及在退却中可能的抵抗地区和低抗方式,然后椐此确定迂回战略的目 标,主要方向,使用兵力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最高军事统帅决策中的智慧与 胆量。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成吉思汗和毛泽东堪称泰斗。

远见卓识是智慧与胆量的灵魂。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族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 下之策。郭答曰:“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旱可用,宜先取之,借 以图金,必得志焉。”郭氏这番高论,无疑对“一代天骄”有所启示。于是,成吉 思汗在临终之前,便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 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灭宋的战略决策。这一杰出的战略构想, 后由其子窝阔台和拖雷,蒙哥,忽必烈等大显身手,付诸实施。

七百年后,即公元1949的5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渡 过长江之时,岌岌可危的国民党政权,为避免与中共正面作战,企图立足西南, 进行顽抗。对此,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果断地提出了,对敌实施大迂回作战的决策。

毛泽东确定,一野进军西北,四野从两湖进军两广,三野进军福建,二野攻略皖 南江西之后,向西迂回,进军川,黔,康。他指出:“我对白崇禧及西南各敌均 取大迂回动作,插至敌后,完成包围,然后再回打之方针。” 洞悉战争态势是智慧与胆识的精髓。

从战争的实际出发,着眼与其特点和发展,制定符合一定战略阶段要求的 作战原则,是实施大迂回战略的关键。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之构想,就是基于 当时金朝与蒙古军隔黄河对峙这一战场势态的产物。对南宋的大迂回战略,同样 是在透彻地分析了当时双方政治,军事,地理诸形势之后而做出的决策。而毛泽 东只所以在1949年5月提出了大迂回作战这一战略构想,也是对政治,军事形势 正确分析的结果。因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早已支离破碎,且后方空虚, 各防御集团之间更是矛盾重重。此时,对敌实施迂回包围无疑是最佳时机。

我们说,在战争艺术中,胆识是智慧的基础;
智慧是发挥胆识的途径。但这并不是说任何智慧都体现出胆识。因为,没有智慧的胆识是蛮勇。历史已经证 明,成吉思汗和毛泽东的大迂回战略是符合战争形势发展,适应战争规律的正确 的指导方针。而这一切正是他们胆识与智慧的结晶。

当然,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形势,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与毛 泽东的大迂回战略,也必然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例如,在当时蒙古军与金军或 蒙古军与南宋的军力对比中,虽然,在总体上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但在局部上, 蒙古军则处于劣势。不过,蒙古军却能巧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