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分析论文
浅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论文篇一:《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摘要:中国的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国际收支;中国的工业化、城 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关键词:宏观经济 2007年上半年经济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涨幅呈现上 升势头。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 从2002年底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上升通道,2003年到今年上半年,经 济增长持续保持了10%或略高于10%的增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的 起伏。2007年一季度增长11.1%,二季度增长11.9%,经济增幅基本在1个百分点 的区间内波动。二季度经济增速加快,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比预期要好,近期IMF 已将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从4.7%调高到5%。加之部分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关 税政策调整的提前反应,抢在7月1日前突击出口,使二季度贸易顺差增加较多。
下半年随着异常因素的消除或减弱,出口增速归于正常,从年度看,增长有望回 复到正常水平。
近五年,是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波动较小的时期。其间,我们克 服了非典的冲击,消除了国际市场原油和部分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不利影响, 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12万亿元跃升到20万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应 该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四年多来, 国际市场原油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原油价格从2003年海湾战争前的25美元/ 桶左右,跃升至70美元/桶以上,平均价格水平超过了60美元/桶。其它初级产品 价格都程度不同地上涨。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年均上涨4.1%,原材料、燃料、 动力购进价格年均上涨7.6%,而居民消费价格年均只上涨2.1%;核心CPI基本稳定 在1%以下。2004年CPI的短期上涨,2007年5、6月份CPI的上涨都与农畜产品的价格波动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对我国 传导性影响,加上2006年肉价偏低,导致生猪存栏、出栏下降。2007年上半年扣 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的核心价格指数仅上涨0.9%。因此,价格的短期波动主要是 结构性的,而且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在回落。总体来 看,总供给、总需求关系并没有发生突变。回顾1973年和1 982年两次石油危机 对当时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的冲击,对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物价 水平,说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是卓有成效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宏观调控必须高度重视的目标 之一,在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尤为重要。2003年至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创 造了大量的就业空间,四年内城镇新增就业近4,000万人。2007年以来,我国在 面临就业高峰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就业人数仍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继续向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已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70%;下岗失业人员 再就业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6%;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4万人,完成全 年目标任务的74%。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1%。就业增加,为增加居民收 入、改善民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对于宏观经济稳定十分重要。从2005年开始, 我国贸易顺差明显增加,并呈继续发展的态势。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对此,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汇率 弹性,两年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8.6%左右。同时,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 开征出口税,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促进进口。全面清理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 策,放宽居民、企业用汇管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我们既要看到贸易顺差持续增加是我国国际竞争 力提高的综合表现,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增加劳动力就 业,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对货币政策的有 效性,对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减少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贸易顺 差增加是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客观 反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有关。从历史看,一些大国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 都经历过较长时期的贸易顺差。美国在1874年至1970年的97年里,有93年是顺差。
德国在1952年至2005年连续54年保持贸易顺差,日本从1981年以来连续25年顺差。
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要充分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综合考虑我国发展水平还比较 低,就业压力比较大等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关系中, 求得协调和平衡。总之,2003年至今的宏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物价基 本平稳、就业增加较多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矛盾,有的已经有效缓 解,有的正在采取措施,形势是好的。
二、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消费升级推动产业结 构升级,明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过去四年来,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由40.5%上升到43.1%,采掘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 以及轻纺工业相互促进,快速发展,投资大幅度增加,仅制造业投资就有9万亿 元左右,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制成品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 形成了大量出口能力。与之相适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显加强。四年累计发 电装机容量增加2.6亿千瓦;铁路营业里程增加0.5万公里,而且随着提速,总体运 能增加;公路里程增加169.2万公里,特别是高速公路增加2万公里,综合运输体系 的协同效应明显增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基本消 除,使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不断释放。
进入新世纪后的这几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过去四年, 城镇化率由40.5%上升到43.9%,城镇人口新增7494万人,年均增加1874万人。
城镇人口和劳动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有效扩大了社会需求,既包括城市教育、 医疗、交通、通讯、食品等一般消费需求,也包括城市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投 资需求。这些需求都扩大了市场的容量。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第一产 业进入二、三产业,从农村进入城市,也明显增强了要素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 保证了要素成本没有过快上升,提高了总供给能力和水平。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去四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逐步缓解。以 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不断健全,资本充足率提高,不良贷款下降,内控能 力增强,银行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股权分置改革卸掉了困扰资本 市场发展的历史包袱,直接融资能力明显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 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控制力、支撑力、带动力增强,盈 利能力提高。与此同时,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活力增强。微观经济基础发生了显 著变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过去四年是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时期,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9.8%。累计引进外资2374 亿美元。对外开放度明显扩大,这一方面有效增加了总需求,也改变了需求结构;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总供给能力。在我国出口总额中,2006年,外资企业所占比 重达到58.2%;进口总额中,外资企业占比达到59.7%。
过去五年,是近30年来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既 有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从2007 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将达到5%。美国经济增长有望在 2.2%左右;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经济增长将接近2.3%:日本 经济快于上年,全年经济增长大约在2.3%左右;亚太、东欧、拉丁美洲等新兴市 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大体接近上年的增速。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提高的外部原因。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四年多的快速发展是总需求水平不断提高、总供 给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是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矛盾、消除发展瓶颈的结果;是中国 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潜力不断释放的结果。
三、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是近几年 宏观调控的重点。2007年以来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协调性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积极 变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初步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上半年,全社会固 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高于消费增速 的幅度收窄。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生产和投资快于东部地区。
上半年,中部地区工业生产增长19.1%,比东部地区快10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增长 19.7%,比东部地区快1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5.6%,比东部地区 快13.3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30.2%,比东部地区快7.9个百分点,呈现 出东部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态势。轻重工业比例有所改善,部分“两高一资” 产品生产、投资和出口增速回落。上半年,重工业生产增长19.5%,轻工业增长 16.4%,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3.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缩小0.9个百分点。上 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同比增长20.1%,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此外,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继续 大幅增加。财政收入在连续三年保持20%左右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 26118亿元,同比增长30.6%,比上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3.9个 百分点。企业实现利润在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9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6亿元,增长42.1%, 同比加快16.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表明了经济发展的成就。过去四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2%和6.2%, 随着就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今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 同期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 际增长13.3%,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4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1.2个百分点。城乡居 民收入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此外,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得到加强,参 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人数继续增加。
总之,尽管经济运行中一些领域、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 问题,但从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综合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 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效益提高、结构协调性增强、群众实惠增多的良好发展态 势。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过去四年多不断加强和改善 宏观调控,出台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宏观调控 取得了积极成效。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 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还比较突出,流动性过剩问题还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 存在反弹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受畜产品生产周期及国际粮价影响,近期难以 回落,价格上涨压力还比较大;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多,节能减排的 压力较大;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短期内还很难根本缓解。对这些问题必须引 起高度重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 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 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使国民经济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发展论文篇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建议》 摘要:2013年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 活跃;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内需有所不足。认为经 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发达国家 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投 资规模下降将、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通胀压力有所减轻、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等。
建议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力的时机,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同时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适当放 慢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等。
关键词:宏观经济;人民币升值;金融风险;合理的调控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4 基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主要数据,本 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做分析与判断。一是当前的 经济形势;二是关于金融形势;三是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对 宏观调控政策的建议。通常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由四个方面反映,即宏观调 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从这四个方面来看, 我国经济确实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应该说,2013年在面临外部经济环境 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了宏观经济整个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绩来之不 易。
一、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比较显著:一是工业及实体经济 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二是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三 是新增就业人数增多;四是内需有所不足。
(一)工业及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房建市场交易相对活跃 相对来说,我国整个工业、实体经济部门稍显低迷,而房建市场交易 比较活跃。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消费价格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2013年全年上 涨2.6%,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因此,结构上体现的一些运行状况特点, 带来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率问题的一些争论,这种争论年终前后较多。中国现在 增长率是否偏低当然,和以往的增长率相比,显然偏低。但现在整个经济处于一 个换挡期,不太可能维持过去接近10%左右的高速增长。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 当前形势,参考意义已经不是太大。但是,根据近两年经济形势的变化,笔者仍 坚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还在8%或更高一些的水平。2013年7.7%的经 济增长,包括2012年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可能还略微低于潜在增长率。受需求扩张 步伐不足够快的影响,还略微有一些偏低。这也反映在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不是 很大。如,消费价格全年上涨2%以上,工业品生产价格和供应价格,实际上就 是反映生产资料的价格,这两个价格全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一季度同比下降的态势,这更多反映的是对于工业品、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还不够旺盛。
(二)生产价格与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 1995年我国开始有工业品的生产价格和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历史上 曾出现三次下降的情况。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已是第四次下降。这对于判断我 国是否出现总需求不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因为此处有一个重要的、明显 的对比。我国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至今,将近两年时间的两种主要产品价格指数 均处于下降的情况。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日本、欧洲,欧洲形势在同期 两个价格指数都没有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价格出现下降的情况,更多的可能 需要从国内去找原因,主要原因是对于实体经济方面的需求不足。当然,还有人 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方面的原因。这两个方面判断是比较重要的依据,是判断 国内经济形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新增就业人数增多 从就业方面来看,我国整个就业指标统计不是全口径的。如登记失业 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等,均不是全口径指标。因此,从数据上看,2013年较早 地超额完成了新增就业人数的年度目标。但是否能够准确地反映实际的就业形势, 这还要看就业指标背后所反映的情况。就业形势的好转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在增长 态势很好。一些经济学家依据我国现在的新增就业人数超额完成的指标说明现在 经济增长情况与经济增长的指标是相对应的。但是,笔者认为,近两年新增就业 人数增加较多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近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更多的人进入退休 年龄阶段,实际新增就业人口弥补了原来到龄的退休人员工作岗位。二是与增长 结构发生变化有关。过去都是工业部门增长最快,服务部门增长慢于GDP增长, 这两年服务业增长往往快于GDP增长。可以说,增长结构变化对于就业形势的好 转起到了支撑作用。
(四)内需有所不足 内需还有所不足与我国贸易顺差变化有关系。近两年,整个经济都是 在8%以下的区间运行,但是2012年和2013年每年贸易顺差增长几百亿美元,2012 年比2011年增长700多亿美元,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400亿~500亿美元的规模。
现在全球经济还十分不景气,我国出口也面临比较严重的困难。顺差明显扩大,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顺差是由于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这和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每逢经济处于周期性谷底的时候外贸顺差增加的规律相符。因此,2013年我国经济外部环境不确定,国内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实现7.7%的增长,价格上涨的压力 不大,就业形势按照统计指标来看,还有所好转,成绩是来之不易。当然,也存 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目前整个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充 分地发挥出来。经济增速下滑,一是与产业增长率下降有关,另一方面即使是增 长率下滑,但笔者认为仍应该维持在8%甚至略高一些。7.7%的经济增长率略微 低于潜在增长率,这主要和需求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二、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2013年经济需求不足,与金融方面的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关系。经济平 稳较快增长,但全年股市波动的幅度比较大。出现了几次起伏,年初上涨,年中 下滑,三季度又出现一波上涨,四季度出现一波下滑。2013年总体上呈现一个小 幅下降的情况。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所计算的人民币有效汇率,2013年12月份和 2012年12月相比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一年期间升值了7%以上。变化幅度较 大。2013年年内两次出现的“钱荒”现象不仅和金融市场波动有关系,与整个宏观 经济形势出现了小幅波动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013年年初,公众更多地还在在 讨论中国流动性泛滥问题。2012年底,中国货币与美国货币相比较,中国M2规 模是美国的1.5倍。但是,2013年中期,中国出现了“钱荒”现象。经中国人民银 行采取措施后,有几个月出现了缓解情况,但是年底又一次出现了“钱荒”现象。
对于这个现象怎么看在这种形势下货币供应是宽松还是紧张 (一)钱荒与货币供应是否充足的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金融机构认为,现在整个货币供应增长态势包括 信贷投放量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额和信贷投放的规模都是比较大 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出现货币供应紧张而导致“钱荒”的现象。但是,有一 些情况仍可反映目前投资规模和信贷情况并不充足,至少在某些时段上不充足。
比如,过去通常会依据一个经验公式,在GDP的名义增长率上略加几个点考虑货 币化进程。因此,将GDP名义增长率再加上2~3个百分点与货币M2的增长率做 比较,如果差不多相等,一般即可以满足整个经济运行的需要。2013年名义GDP 增长率是10%或略微多一些,加上三个百分点,即全年M2是13.6%。从经验角度 来看,不应该造成货币供应紧张而屡屡出现“钱荒”的现象。
(二)M2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经验估算发生偏差 笔者认为,以上述经验来判断我国整个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认为M2达到13.6%的增长表明货币供应量宽松并能够满足当前经济运行需要,存在问 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开 始将住房准备金、公积金、一些微存款金融机构和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M2 的统计口径中。M2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将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的M2代入上述 原有的经验公式中,不能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在2013年三季度货 币政策报告中提到,6月由于“钱荒”的出现,由于同业存款的下降,使得当时的 M2的增长率有15.8%降到12%左右,在报告里显示同业存款下降是造成M2增速 下降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同业存款变化是M2波动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同业存款的增长对M2的增长起到了很大作用。从中国人民 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资产信贷收支平衡表可以看到,从2011年底至今,中 小金融机构同业资金量从三万多亿增加到七万多亿,约翻了一番。这部分增长的 数据纳入M2的统计口径中,成为带动M2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经验估 算,目前同业存款增长对M2的影响至少达到2%。如果将中国人民银行13.6%左 右的M2增长率减去2%,实际上M2的增长率在11%左右。从这个角度分析,货币 供应量并不宽松,甚至有一些紧张。
在整个货币供应略为紧张的情况下,企业的贷款需求相对旺盛,造成 从中小银行贷款资金量增大。近年来,中小型银行资产运用增长快,但自身吸收 存款的能力很弱,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吸收资金,否则无法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
(如存贷比)。因此,吸收资金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吸收同业存款将其存款规模 扩大,才能放贷,使得同业资金的需求比过去旺盛很多,而同业资金的供给方主 要是大银行。大银行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说增加并不明显,使得整个货币市场资 金供求非常紧张,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遇到一些短期因素,“钱荒”现象就出现了。
2013年中发生钱荒时,金融结构变化剧烈。2013年1~5月我国全国性 的中小型银行新增存款是2.2万多亿,比国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规模大;另一方面, 中小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增长也很快,而且在结构上变化也很明显。中小银行 将大量资金投向有价证券,甚至比贷款数量都大,比2012年同期增长超过2倍。
另外,中小银行股权投资增加了7000多亿元,也是2012年全期的5倍。来源方与 资金运用方同时发生变化,使整个金融机构由大银行向中小银行转移,而同业存 款是最重要的转移渠道。
近两年,“工(中国工商银行)、农(中国农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建(中国建设银行)、交(中国交通银行)”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这六大银行给其他银 行提供的同业资金,实际上增加并不多。但是,中小银行同业资金来源由3万亿 增加到7万亿,资金源主要是过去的农村信用社和农商行等一些小型金融机构与 信托机构等等。将这些资金通过同业市场聚拢后,从事贷款和投资等。这样,就 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整个同业市场资金供应量增加不大,处于紧绷的状态。
(四)资金拆借减少导致中小银行资金短缺 2013年下半年的情况比上半年有了好转。虽然增长势头不及上半年快, 但是,存、贷、资金运用、资金来源等各方面向中小银行转移的趋势仍在延续, 全年来看,全国性中小银行吸收存款超过3.7万亿元,6家大银行4.8万亿元。全国 性中小银行新增贷款2.8万亿,大型商业银行新增贷款4万亿元。2013年两次“钱 荒”的出现,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银行要上交半年度税收和外部监管加强, 且有一些虚假的外汇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到国内。为了防止外资以虚假贸易的 形式流入,加强了外汇贷款监管。使原来作为一个资金重要牵头方的大型商业银 行减少了资金拆借。2013年6月拆借成交量不足正常月的40%,不足3万亿元。7 月份之后有所恢复,达到4万亿元左右,但仍没有恢复到以往正常状况。以往的 拆借资金量约为8万亿元/月。此时,整个货币市场需求很旺盛,供给不足,造成 拆借利率、回购利率比利率水平高的状况,年底再一次出现了飙升。
(五)其他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除结构性变化是2013年金融市场趋势性的主要因素之外,国际因素、 国内资金供求也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由于上半年存在虚假贸易数据,由于外 贸顺差、外汇占款渠道增加资金少,而中国人民银行未能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 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资金明显短缺。2013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观察到货币 市场上资金短缺、利率明显上升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增加了货币市场的 供给,缓解钱荒状态。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虽然情况比2013年6月底和2013年年 底有所缓解,但是一周的拆借利率或者更长期的拆借利率,以及回购利率等等一 些指标,实际上与往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仍高,紧张状况仍未完全缓解。
三、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3年经济运行趋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于判断未来走势提供参考。一 是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二是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将影响出口;三是投资 规模下降将影响经济增长;四是消费增长将保持平衡;五是通胀压力有所减轻;六是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不确定性 外部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主要是因为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美国、 日本经济增长加快,欧洲从衰退转为复苏。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 确定性。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教授认为,目前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与1998年亚 洲金融危机有很多地方类似。印度尼西亚原来就长期存在资本收支和贸易收支逆 差现象。而前两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状况整体不好,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使资 金进入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等一些主要新兴经济体。但是 现在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体形势有所好转,并且开始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 信贷资金开始撤出。因此,原来靠吸引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逆差的做法较难维持, 整个国际收支情况开始恶化,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汇 市上。股市还未完全止住下降的势头,汇率市场从2013年初至今均有波动。2013 年9月份有一轮回升,但最近一段时间一直贬值,且贬值的幅度很大。贸易逆差 的情况整体没有扭转,资本流入开始减少,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汇 率和股市继续下跌的话,信心越来越脆弱,情况是很危险的。新兴经济体对于我 国经济有比较大的影响。我国近年对东盟的出口增长较快,印度尼西亚是东盟的 龙头,其经济恶化将对2014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这是从外 部环境来看造成2014年中国经济不确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升值 在外部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之下,人民币汇率还将有大幅度升值。人民 币汇率升值将经历较长时间约半年至一年的滞后期,影响到2014年中国的出口。
因此,2014年上半年甚至下半年,尽管我国的出口受发达国家需求递增的影响而 可能有所增加,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需求增加。因 此,虽然国外需求形势可能有所好转,但是对整个出口形势来说,改善的幅度并 不大。
(三)投资规模下降 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投资。2014年投资有可能 略有下降。一是观察现有的在建规模。从刚刚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底在建项 目规模比2012年同期约增长16%左右,新建项目投资规模比2012年同期增长14% 左右。这两个规模都比现在投资增长的规模要慢,投资增长为16.8%。在建项目规模小,后续的投资增长潜力就小。当然,这并不绝对。因为现在大概在建的规 模是年度投资完成规模的2倍左右,如果资金供应好,短期内有可能维持较快的 增长。但是,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贷款收得比较紧,且到目前为止,虽然贷款相 对2012年四季度情况好,但是好转的情况并不太明显。如,房贷的投放仍比较紧 张。
1.贷款收紧影响投资增长 贷款收紧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尤其对于投资的增长会产生比较不利的 影响。从2013年1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整个贷款增长不到10%,比所有投资性 来源增长慢(所有资金来源投资增长20%左右),贷款增长放慢,还将逐渐影响通 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大多数企业自筹资金也是通过贷款转化的。因此,贷款 增长放放慢对未来总的投资增长会产生影响。
2.利率上升致使贷款收紧 对投资增速有可能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信贷的收紧,因为信贷收紧产 生的影响就是利率的上升。据调研,很多地方企业贷款的利率超过10%,大企业 可能利率偏低一些:7%~8%。高利率致使盈利预期如果并非十分好的项目,推 迟投资甚至取消投资。因此,对未来的投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从目前情况来看, 预计2014年投资增长应该将慢于2014年的投资增长。
(四)消费增长保持平衡 消费的增长将大体保持平稳。首先,消费在三大需求中是最稳定的一 个组成部分。而且近期也没有比较明显的刺激政策出台。2013年曾出台一些对消 费有短期影响的措施,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就产生与2012年基数对比的情况。消 费的增长大体保持平稳,许会略微有所加快。综合消费、投资、出口三大形势变 化情况,2014年整个经济增长的情况与2013年差不多,大概全年还是在7.5%左右 的增长。总体来看可能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增长。201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有可能 保持大体平稳的情况,与2013年四季度7.7%左右的增速相近。
(五)通胀压力有所减轻 通胀的压力仍然不大,而且有可能通胀的压力还有所减轻,这整个信 贷收紧是直接关联的,与整个需求扩张的步伐不够快有直接关系。短时期内CPI 的涨幅有可能略微下降。1月份和2月份有可能不发生变化。工业品降幅收窄,而且环比折年度也在收窄,这对工业部门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从工业品购进情况 来看,环比由下降转换为轻微的上涨,但还不足以扭转工业品购进价格下降的态 势。整个外围的形势还有一些不利的因素,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即便有短期的回 升,力度也不强,对国内有影响,但扭转不了国内整体下降的态势。
(六)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14年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金融部门对整个经济运行的 影响。目前整个金融体系运行中出现了期限错配的问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 往往用短期资金做长期的投资,使得长短期的利率出现倒挂。本来正常的情况下 长期利率应该高于短期利率的规律被打乱了。目前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如, 2013年我国两次出现“钱荒”,每次出现“钱荒”的时候都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 率不正常的现象,这种情况需要警觉。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6次倒置的情况, 几乎每次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情况。在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历史都 可验证。欧债危机国家如,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国家都出现了长短期利 率倒置的情况。我国目前只能找到1997年以来的数据,在1997年、1998年经济减 速时,也出现了长短利率倒置的情况。我国在2013年两次出现“钱荒”,两次出现 长短期利率倒置的不正常情况,这揭示着金融系统蕴藏着期限错配等一些金融风 险,值得警惕。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政策建议 对未来宏观调控的政策的取向有如下建议。一是挖掘经济增长的潜 力;二是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三是适当放慢人民币增值 步伐;四是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一)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一是现在经济增长的态势需求略微不足,进入四季度之后,尤其是更 近的12月份和1月的情况来看,好像经济略微又出现了回落的态势,说明需求不 足的态势还在延续,而且略微加重了。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与微 调政策,把需求扩张步伐保持在较为适度的水平上,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态势。2013年以来国内很多人一直主张应该增强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认为下降 至7%左右也是可以容忍的。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抓住现在经济有较快增长的潜 力的时机,尽可能挖掘这个潜力,使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二)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把握货币政策力度与结构 2014年财税政策上还是应该适度加大政策力度,一方面落实结构性减 税政策,另一方面应当适当加大赤字规模。一方面是支持结构性减税的改革,另 一方面是对于经济运行、对于扩大需求起一定的支撑作用。目前的货币政策略微 偏紧,应该把握好力度。目前的情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应该更好地把握好力度和结构变化对货币运行的影响。在考虑结构变 化的同时,应该将外部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使整个金融体 系的运行较为稳定,避免对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 2013年整个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偏快。印度尼西亚、印度等一些我国有 一定程度竞争的国家,其货币在贬值,而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比率仍在升值。汇率 的升值步伐太快将使很多传统产品的优势丧失过快。因此,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 应该那么快。笔者根据人民币汇率、各国汇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水平 之间的经验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认为实际人民币现在升值的已经有一些略高。
因此,建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略微可以放慢一些,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双向波 动,出现一定时间的贬值的态势。
(四)加大国际热钱的审查力度 对于国际上的“热钱”还是要继续保持加大审查力度。2013年一季度, 一些外资通过虚假贸易的渠道进入国内,相关机构采取措施后,规模减少。但是 这种现象仍然存在。2013年整个贸易数据月度之间波动非常大,有的月度出现了 负增长,有的月度出现了百分之十几的增长。相邻月在正常的情况下,不应当出 现如此大的波动。这表明,监管措施严格一些,资金就不进入,监管措施放松一 些又可能进入。虚假贸易有时候多、有时候少,致使贸易数据忽上忽下。实际上 并不是真正的贸易波动,而是国际“热钱”的流入流出导致的波动。对于“热钱”流 入流出还是应当采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包括必要的时候采取对于资金的流出 入征收一些税费的措施。
(五)调控目标至合理区间 2014年调控目标的合理区间应该在7%~8%之间,如果更接近8%的话 可能更为合理。现在有很多省市区都在下调经济预期的调控目标。我们国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而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对换挡期的认识还没有现在这么明 确,那个时候很多地区制定了“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认为处于一个高增长期, 增长潜力比较高,所以当时各地制定的目标都还是比较高的。而现在对于换挡期 的认识更加明确之后,已经认识到原来制定的增长目标过高,因此,很多地方纷 纷将增长目标下调了,这是一个更为符合实际做法,符合目前我国增速换挡期、 经济转型期的实际情况。当然,各个省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一样。个别省市区没 有下调增长目标,甚至不排除有个别省相对2013年还要略微上调增长目标,这都 是根据本省的经济情况而进行的。比如,有的产业增长比较快,有新投产的大的 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