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命安全教育的论文
浅论生命安全教育的论文 浅论生命安全教育的论文篇一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摘要】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那些娇嫩孩子 们的生命。那些伸岀废墟的小手、那些堆积着的书包,深深地刺痛了每个人的心 灵。在心痛之余,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大多数人在灾难来临之时显得束手无策, 甚至做出错误选择,最后葬身于各种灾难之中究其原因是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广播、电视、书本、课堂传播逃生技能的知识几乎微乎其微。这时我们才意识到 生命安全教育势在必行。那么,生命安全教育应该怎样开展呢 【关键词】学校,安全,教育 1.应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 生命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教给学生 实用的求生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学校开展的次类教育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必须是入脑入心的教育。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1.1让生命安全教育走进课堂,要常抓不懈。学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纪念日,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两次的活动, 而是需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因而生命安全教育必须走进课堂。但是大多数人 总是有“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心态,在平安无事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对这门课程不 感兴趣。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应该把生命安全教育这门课程列为必修课,并发 放课本,期末要进行考试,必要时还要进行一定的面试。
1.2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逃生演练。
知识不能代替能力,有了逃生的知识,没有进行演练是绝对不行的, 正如古时候的赵括一样,纸上谈兵将一无所获。因而学校应多开展各种形式的逃 生演练。演练时,应该让学生参与设计、组织安全紧急疏散及防范事故等。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演练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教师要运用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要改变以往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善于运用 探究式教学。不能只是不断地重复“夏天不能到河边游泳”之类的嘱咐与命令,而 应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诸如火灾、水灾、地震、食 物中毒……等等之类的危险,当遇到这些危险时应该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接着让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开展“如果地震来临时, 你正在三楼教室上课,你该怎么办”诸如此类问题的讨论。并且讨论要分小组进 行,确保人人都可以参与。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做法 与选择。然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经过一系列的教育环节,相信 这些求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学生生命安全 意识。
2.家长要积极参与,并树立走安全文明之路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因而家长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方面要给孩子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以故事 等孩子喜欢的方式传输一定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同时从树人、培养合格的现代公 民角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在安全行为、安全意识, 包括一些日常用语上,都应该给孩子良好的示范。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走安全文明 之路,也才能让生命安全意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3.政府应带动全民,加强对生命安全的宣传和投入 政府出资,全民参与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更是全 体公民的事。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营造浓厚的氛围,让 每一个人都意识到生命安全教育必不可少,进而自觉自愿参与此项活动。比如政 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使“生命至上, 安全第一”的意识深入人心。政府也可以印制比较科学的、简明的、范围广的安 全手册,使公民都了解与掌握各种自救和救人的知识与技能。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也可以开展类似于普法考试和远程安全教育等活动。
总之,各项工作的开展首先都要记住安全第一,如果安全出了问题, 即便工作开展得再好都等于零。不管怎样,生命安全教育不容忽视,只有大家都 参与到如此之类的教育活动中来,在灾难面前,我们才有可能将伤亡及损失降到 最低。平时多一次安全教育,危难时刻就多一份生的希望。让学生们树立“安全 第一”意识、“生命至上”原则,掌握各种求生技能,这才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最大关爱和祝福,只有这样,祖国才有新的希望,只有这样,祖国才有美好的未来。
浅论生命安全教育的论文篇二 《生命安全教育》 摘 要:文章基于学校体育生命安全的视角,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现 状出发,论述了学校体育对生命存在、生命安全、生命维护、生命发展的“源本 性、应急性、生活化、健康性”诉求;提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 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契 合的措施,阐明学生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下,学校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必 须作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发展,构建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 节,体验健康人生的生活化、情境化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诉求;契合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4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本源就是为其生命 存在、生命延续、生命传承、生命安全、生命健康而产生发展的。长期以来,我 国体育教育都是以“体质教育”、“运动技能教”为目的的,这种“一维”体育思想观 可谓根深蒂固,2003年体育课程改革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运动教育 为基础的“三维体育观”得以体现。但纵观学校体育的现实状况,学校体育教育同 样没有冲破“运动技能”的羁绊,学校体育迫切呼唤体育本质的回归,诉求建立以 运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源自生存教育、生命安全、生活化体育的多维 体育教育的实施,将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契合,这是学校体育教 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也是我国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1 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学校体育推行生命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内众多专家普遍认为学校 生命安全教育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理解生命和创造生命价值,提高生存能力、生命质量的“化育人”教育活动。在国外,学者们将生命安全教育 主要视为预防毒品泛滥、艾滋病、暴力、自杀等方面的教育。如果从安全教育层 面讲,它的内涵与定义范围更为广泛,生命安全教育属于安全类教育,二者是从 属关系,生命安全教育包括生命与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个特 殊教育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学生伤害、交通消防、教学行为、场地设施、 学生饮食、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安全。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在概念上比较相近, 容易使人们产生混淆。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分析,生命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既相 同又有异,两者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生命教育侧重精神生命的觉醒与提升,注 重生命意识的养成,而生命安全教育侧重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注重生存技能 的培养[2]。关于生命安全课程,应该是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预防自然的、人 为的安全问题的态度,认识生活环境中各种有害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防 御的理论和实践科学知识体系。
2 我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特征 我国学校受传统教育认识的影响偏差,过于偏重认知教育。目前,我 国教育部门、各类学校虽然也很重视安全工作,比如利用墙报、广播向学生宣传 生命安全方面的知识,但一般是纯理论方面的内容。少数部分学校也会定期地组 织1-2次流于形式的特殊自护避险、应急自救的安全演练。为确保学生安全,有 的学校还实行了责任到人,学校与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教学设施的维修, 学生进校、离校秩序的维护实行值班制度,有专人负责。在一些相关节假日前后 下发一份注意安全的通知,对学生教师进行安全提示,学校还有一些形同虚设的 安全管理规则制度等等。应该承认,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正在起步,并或多或少 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但更大部分的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工作是零散和随意的, 主要是“说教式、表演式、教条化、形式化”的教育方式,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工 作预案,突出的问题是当中小学生遇到危险时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体育 课程的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新课程标准中只是确定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 标。限定了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只是狭义的运动安全,即体育课堂的运动损 伤预防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生命的珍爱、生存安全、生活安全等根本没有涉及, 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解和内涵过于狭隘。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仍处于缺位 和起步状态,安全教育在体育课程中没有相应的载体,安全教育本身存在着误区, 被学校、教师错误理解为安全管理,领导、老师唯恐发生安全事故造成麻烦承担 责任,教学中删掉了认为不安全的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没有 建立起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大纲,体育教师对课程安全教材开发能力显得捉襟见 肘,力不从心,教师角色转换难以适应。体育课程中运动损伤难以避免,体育教师普遍感到安全是最为头疼和棘手的问题,在法律方面也不尽完善。同时,体育 教师本身对安全教育的技能缺乏,处理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的能力和急救知识的能 力亟待提高。
3 我国学校体育推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诉求 3.1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源本性诉求――生命存在 新体育课程改革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多功能体育教 育思想得以体现并引导着体育教师,但学校体育依然没有回归学校体育的本质。
有学者提出,要从哲学、教育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探讨学校体育的运动教 育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或本能分为低级需要和本能、高级需要和心 理潜能两大类,其中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步变弱的需要或本能[3]。
他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提到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安全及其他本能)就是这 一类。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 化。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祖先们将人类的行走、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 水、平衡等基本动作代代传承,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能力。可 以说人类体育之源、体育之本就是维持自身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繁衍的动因。随着 现代社会的发展,追根求源,学校体育运动教育回归人类体育的本源诉求可谓返 朴归真。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人为安全事故,学校体育都应该首先以学生的 生命存在和生命安全为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是虚无的。
3.2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应急性诉求――生命安全 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生物 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急避险是对突如其来的对生命带来伤害的外界环境变化本能 的躲避反应[4]。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文明进步,一方面强化着人的智商发展, 使人类的智慧能力有了无限地延伸,也获得了更多的精神需求层次方面的内涵。
另一方面又弱化了人的体能,在无形的不注意中束缚着人的肢体、感官的能力, 反在人的本能方面失去了许多。智慧的人跑不如马,跃不如驹,跳不及豹,猛不 如虎,目不如鹰,嗅不如狗,力不如熊,灵不及猴[5]。社会文明的发展弱化了 人类对“急险”的本能反应,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因素造成了极大隐患,人们对于 中小学生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面前的生命安全更是感到忧患。现在 世界各国都将学校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素质扩展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 作,但我国将生命安全教育形而上学地理解为安全管理。学生不是物品而可以被 封闭保存起来,要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训练、体验、积累生存的本能,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道。我国现阶段的每个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对社会、家庭都是极大伤害,“安全为天”、“安全第一”是学校体育对生命安全的 应急性诉求。我们都不能祈求上天保护苍生,在一片呵护中保求学生的平安,我 们需要主动训练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学生防御适应生存的能力才是根本途 径,也是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
3.3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生活化诉求――生命维护 教育家陶行知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 生活”。我们一度寻找“体育教育生活化”的良方苦药,但往往偏离了体育教育的 本义,甚至出现庸俗化和幼稚化的倾向[3]。当前,国际主流体育文化的核心之 一,就是“以人为本”的草根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文化长期以来都是 以国家和民族荣誉为指向的竞技体育,形成了“体育=奥运=金牌”的偏执错误观念, 要充分意识到,体育本脱胎于生产与生活,学校体育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终极目 的是为了培养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为了夺金牌或考高分。
学校体育诉求生活化教育,诉求对学生生命维护的教育,体育可以结合人们对生 活自然场景的预判,对应急救险能力的准备,对生存与生活的实际进行。例如生 活中发生台风、洪水、雷电、火灾的安全,步行、穿越马路时的交通安全,避免 成为犯罪受害者的防范安全,还有网络安全、运动安全等等,将这些生命安全内 容融入体育教育中,设计创作为情景化、生活化的体育教材,改进“说教式”方式, 脱离呆板的文本教条更是条理所当然,经常性在这种特定的空间里寻求生活经验 的整合与迁移,无疑对维护学生生命,提高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大有好处。
3.4 学校体育对生命的健康性诉求――生命发展 2012年在全国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 6000人次,晕倒的学生众多。大学生体质如此羸弱令人瞠目,但其根源并非肇始 于大学,近些年我国中小学的“眼镜生”、“胖墩生”人数持续攀高,学生体质指标 不断下降,令许多人士极为堪忧。今年的一场中韩两校少年足球友谊赛上,仅35 分钟,中国少年队便以0:6惨败。赛后韩国队学生有说有笑,轻松自如,而中国 队学生则气喘吁吁,疲惫不堪。显然,学生体质与健康如此之差,都是教育“应 试体制”造的孽。有道是“少年强则中国强”,被甩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帽子 绝不能重新拾起。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 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但这些文件都是停留在纸面上、形式上,学校的阳光体 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等,风声大,雨点小,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人们不仅要批评我国的教育体制,更要拷问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 干预力度。生命与健康是一对相行的伙伴,学校体育对学生健康性的诉求,对于 学生生命的发展十分迫切,我们务必顺应时代,切实提高学生体质,保障学生健 康水平。
4 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契合 4.1 体育教育思想理念的契合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与学校体育教育中倡导 的健康性、休闲性、生活化体育的思想相契合。“以人为本”生命教育理念必然要 求学校体育教育唤醒、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发展,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视调动 学生的能动性以改善教育效果的理论基础。当前的学校体育功能低效主要在于学 校体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这不仅体现在体育教育内容上,也体现在体 育教育观念上没有富于生命教育的真谛。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视学生内在情感 和精神品性,只是将体育变成模式化的训练,压抑学生个性和生命发展的多样性, 使学校体育教育缺乏生命力和感召力。因此,现在学校体育要回归体育的本性, 呼唤生命本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学校体育中来,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 发展趋势,也是学校体育功能的进一步深化。
4.2 组织管理机制的契合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 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体育教育具有鲜明的 生命性,还有其社会性。当前,我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 作为保障,有人认为安全教育属保卫部门的事,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心理教育方 面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体育部门只负责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不出安全事故。
由于对生命安全教育在认识上的狭隘与偏差,所以事实上形成了生命安全教育缺 乏统筹管理,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的“零散式”和不落实的局面。生命安全教育究 竟由谁来具体负责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大部分中小学校长和管理人员都不约而 同的有个共识:体育教师。理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特点又 同属户外运动,体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体育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学科 优势。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就在于它是获得属人的生命[7]。体育教育担当生命安 全教育责无旁贷,更为重要的还是学校各部门的整体契合。要在校长的直接领导 下,建立系统的全方位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体育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医疗部门需要分工合作,各 司其职,科学制定生命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案,保障其生命安全教育的规范性、实 效性、常态化。
4.3 体育课程目标的契合 如何践行以生命安全教育为前提的学校体育现实和体育课程契合,首 先应该强调统一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契合,建立一种科学化的 课程生成机制。现行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过于狭窄,应 该尽快适时地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增加“生命安全”这一课程目标,在 各个不同水平上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使之分学段、分层次、有 计划的纳入体育课程之中。要开拓相关的教材体系,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 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新课程目标。也可以探索性地“另起炉 灶”,通过尽快在中小学校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大纲,探 索适合我国国情和中小学教育实际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建立稳定的生命安全教 育系统。
4.4 体育课程内容的契合 我国现行的教育,高考和中考成绩仍将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高 低的重要指标,“唯分是举”的教育“缺钙”现象相当严重。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 如何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课程契合是最好的 方案,毕竟体育课程能受到体育法规的保护,加上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二者 的目标和作用具有极其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也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学校体育课的 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协调发展而安排的一 系列身体活动,这与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在体育课中不断地强化生命教育,深 化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 康发展,还能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世界大多数的国家都开设了生命安全 教育课程,虽然安全教育的名称不同、形式手段不同,但所选择的途径与平台高 度一致,那就是体育课程共同的平台。体育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视 角,把体育课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珍爱生命、逃生技能、生活安全、运动安全 等相契合。
5 结 语 在现代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事故与灾难频发,人类经受着自然与社会双重危机考验,以生命安全与生存发展为学生首要素质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曾经 被忘却和摒弃。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 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个 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掌握必要 的生存技能。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多方契合。构建以置身生存全部,面向生活细节, 体验健康人生的本源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学校体育内核与精髓,实现学校体育 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标,才是学校体育“多维”价值观与学校体育现实的诉求 与契合的成功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