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_经济学论文

大一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

大一经济学结课论文范文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1:《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达到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管理行为, 通过规划、组织、控制、指挥以及协调等多种现代化管理方式来获取、开发、利 用以及保持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了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目标、人才招聘及 选拔、开发与培训、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安全管理、员工流动管理 等方面内容。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分为管理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潜在经 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以及规模经济效益,主要是指企业生产总值同生产成 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目的 在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人才 招聘标准与计划的制定、相关培训计划、奖惩制度以及薪酬制度的订立,均是为 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通过制定周详的人才培养计划来保持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效 益的稳定提高。

(二)人力资源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是指为了获取与其经济 效益而采取的一系列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过程。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也自然有自力资源管理的部分结果。通常情况 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确定是以企业总体目标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来制 定与开展企业人力资源制度以及活动等内容,通过采取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 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这也是现代化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坚持“以人为本”即对企业员工视为一项重要的资源进行开发、引导与培养,始终将员工放在第一位。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措施来挖掘企业员工的最大潜力,让每位 企业员工能够在管理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让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被 调动起来,从而促使其努力实现单位预定的目标,实现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双赢局面。

(二)合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 作,其主要是为了优化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减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而导致的 经济损失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促进企业人力资源实现平衡发展。首先,应挑选 适合企业发展且能够为企业创作价值的人才;其次,应依据人才各自的特点将其 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再次,应将企业员工的质量与 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最小人力资源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回报。此 外,应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 并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应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人力 资源规划能够切实符合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要求。

(三)制定科学的薪酬标准。薪酬是员工提供劳动,而企业为其提供的 报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不但能够有效吸引优秀人 才,而且还能让企业在于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薪 酬标准时不能一味最求高薪酬,还应考虑到人工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间的问题。

首先,应全面调查竞争对手以及同行业的薪酬水平,从而为本企业薪酬水平的制 定提供参考。其次,在符合成本控制以及预算管理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科学的 具有竞争性的薪酬标准,让企业获得更大的人才竞争优势。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 不但能够稳定企业人才队伍,调整企业内部劳动关系,还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 性、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调动员工主动性与 积极性的同时,也能促使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应 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现有企业人力资源的调配与激励制度进行合理调整,并 对企业的福利、薪酬、激励制度进行完善,以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与创造 性。此外,还应合理调整企业人才评估、考核制度,完善人才晋升机制,构建合 理的约束体制,以切实减少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现象。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其自身经济效益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 系,只有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使企业更为健康与长远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对人力资源管理予以充分重视,对企业人 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并通过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来 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促使企业人力资源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 值。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2:《浅谈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 一、会计经济的发展状态 (一)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目标主要研究决策标准派、知识流派之间的 关系。我国的会计基本理论主要是区别会计目标标准完成的。通过区分向前性、 可靠性标准,对未来的重要标准性问题进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最大局限性问 题,确定知识性经济是否满足现有知识水平。根据企业经济信息使用标准,对企 业的资本知识进行创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报告标准内容,分析满足企业的资本 物资资源增长标准,提高复合企业综合经济资源发展的信息要求,满足企业人力 资源经济发展建设。

(二)影响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 可靠性、谨慎性的会计特点,适合企业综合经济的发展,可理解、及 时性、实质性是应用会计技术的主体标准。通过分析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发展标准, 确定货币的基本计量,对提前虚拟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改变传统知识经济发展 变化可能产生的信息质量模式冲击问题,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质量。一是加强货 币标准时间和经济价值体系的研究,通过分析历史会计信息标准价值,分析会计 成本可能产生的缺陷,对比价值差异,分析企业经济现有的价值水平。二是对企 业的知识经济资产进行产业发展分析,按照企业信息量进行计量,分析可能存在 的各种竞争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的计量货币标准较为单一,影响会计信息对知 识经济的分析。

(三)与传统财务数据报表的冲突 传统财务数据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前提,通过对实际的经济事项的判 断,对重要的经济资本货币、固定产值进行分析,确定会计信息服务的可用量标 准,分析人力资源、商务名誉等多种无形资产的信息内容,确定货币时间价值标 准,是否具有价值风险问题,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为了有效更新知识,采用信息决策的方法,提高财务报告数据的研发性,对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分析可用时间价值标准,确定风险价值水平,确定财务报告内容,降低与传统财 务数据之间的冲突问题。

(四)对资本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是一种可计量可控制的数据,是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带来利 益的。企业经营通过工业、农业物资资源分析企业的综合经济资本。通过分析有 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确定企业知识经济类型,确定企业最优价值的资源。知识资 本是发展企业经济的主体资本,企业的无形资本一般占据企业综合知识经济的一 半以上,知识经济利益远高于物资经济。将人力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列入到企 业资本资产范围内,对企业的会计概念进行调整,拓展企业的资产范围,实现会 计核心资产的发展。

二、企业会计创新的知识经济构思 (一)会计信息的创新研究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会计基础,会计的发展需要适应知识经济 发展环境,逐步提高企业变化架设标准。利用全面的概念标准,将传统的会计成 本进行原则化分析,确定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企业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依 附会计实际发生的基本交易事项,对会计记录、会计内容进行综合总结分析,确 定可评价、决策的标准范围。随着企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企业未来的发展现 实意义。树立良好的会计动态标准观念,不断完善企业的变化时间,充分利用企 业事件标准,对企业的经济风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会计风险、机会标准, 从客观动态的角度对企业的环境要素进行评判,建立会计信息理论体系,实施合 理的动态会计管理体系。采用网络系统的发展标准,对企业网络会计管理方式进 行沟通。网络是企业知识经济发展的标准,利用会计系统设计、会计方法搭建合 理的网络系统,完善会计企业的网络结构化标准,改善会计信息的基本内容,提 高会计假设标准。利用会计主体思想,加强可持续经营分期管理,假设会计的动 态实体标准,分析会计的风险问题,对新派报酬进行假设,完成新会计概念的突 破。

1.科学技术与生产能力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企业从劳动型生产产业发展为技术型科技企业,保证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和开发,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会计核算问题越来越重要。通过采用企业的成 本会计核算的方法,对企业中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行合理的确定,完成企业整体管 理模式的不断合理化,促使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使用效果更佳的准确。

2.国家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宏观调控 通过国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保证了我国企 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方法,提高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形式 下的合理运行,最大限度的实现我国企业综合经济能力的合理化发展。例如:国 家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消耗的要求,分析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标准,对会计成本进 行合理的宏观调控,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标准,致力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福利 控制管理,保证人力资源各项福利的控制,提升人力资源对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 企业员工可以享受到合理的社会福利,企业的综合发展可以受到更好的宏观调整 影响。

3.会计经济下企业效益的快速发展 随着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快速的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在 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实力,提高企业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是保证企业内部人才素质 和企业整体实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化管理的合力分析,判断 出企业在整体发展经营上的合理管理方向,确定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成本规划, 加速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升会计经济企业的稳定发展水平,保证企业在 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问题上的有效发展。

(二)会计模式发展的创新研究 1.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 依照知识经济发展标准,对无形资产进行分析,确定企业综合经济发 展标准范围。知识经济是无形的,又是具有主导意义的。企业的经济创新主要依 赖无形知识资产。针对会计模式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分析高收益经济发展特点, 确定企业的实际经济价值,对企业的投资、负债水平进行分析,从全面的无形资 产范围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的资产识别。无形资产需要进行合理的披 露,分析企业知识无形标准,确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水平,确定可获利能力,突 出无形资产的重要地位。在信息披露中,要尽量减少企业会计信息的投资风险,根据企业综合经营特点,对企业的不等距制度进行报告分析,及时分析企业无形 资产的更新范围,确定企业可开发的新无形资产范围。

2.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 企业在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企业内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 本的管理。每一个人员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部分,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成本会 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会计的维护管理环境,逐步建立适合企业会计管理发展的 基本标准,提升企业会计保护水平,加深企业综合成本控制管理,保证成本管理 规定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中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加强员工对于 工作技能和工作素养的培养,保证员工的整体素质符合企业的成本管理,这样可 以建立良好的企业会计技术人才储备能量,提高企业会计管理的功能性标准,制 定合理的人才分配管理过程,加深企业会计管理的执行力度和管理力度,加深企 业会计管理的准确性,确保企业会计管理环境的合理性,实现企业会计内部人才 的有效发展,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加深企业综合经济发展。

3.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会计核算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的方法加强企业目标 化管理,保证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保证企业在每一个会计核算和解锁流程 中完成对于企业整个资产折算的评估。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的不同折旧处理,对 成本和利润进行所得税额分析,保证企业的成本化费用得有结余,保证固定资产 的基本价值份额得以保证,降低企业的基础利润,保证企业的应收税额,企业可 以较好的利用资金的时间分配比例进行资金成本分析,从而使企业在成本会计管 理中得到结余。例如:工业中企业的管理方法以作业成本为基础,加大会计信息 化系统的应用效果,使得传统的成本化会计不单单局限为寄存的方法,而是扩大 为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具有加强固定化资产的递进型折线型方法。灵活多变 的会计核算管理,对企业的会计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会计核算的灵活 性核算标准,分析会计核算的准确多变意义,从会计核算运用下实现对会计核算 的合理管理。

4.对会计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 企业对成本会计的管理有很多环节,成本会计中的信息量巨大。成本 会计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可以保证企业工作的基本要求,企业通过对成本会计的信 息化管理,保证成本会计工作可以更好的完成,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合理开展。企业通过设立合理的成本会计管理部门,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定合 理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信息科技水平的更新,及时将新科技、新信 息融入到企业会计管理职责范围内,确保企业的各项会计信息系统核算管理的发 展,建立合理的企业会计信息人才管理部,及时搜集、整理、储存优质的会计管 理人才,定期进行信息系统检查和维护,分析信息保证企业成本化管理工作的有 效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是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角度范围进 行综合分析的。通过会计领域的综合分析,确定会计创新发展标准,确定企业无 形资产的计量标准,分析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问题,从企业的收益中获取企业的 综合探索标准。利用知识经济发展条件,对企业的会计创新进行发展变革,改善 企业的会计理论体系,更好的实现企业投资债务、债权的管理。

大一经济学论文篇3:《试论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 一、社会及政策背景 传统农业是指以人力、手工为主的劳动形式,靠传统发展经验的积累, 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主导的农业。其主要特点为:科学技术长期维系不变、 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维系不变、需求和供给长期处于均衡状态等。在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要实现工、农、交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让中国走上 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道路。

2015年5月27日,总书记在浙江座谈会中提出了“四化”的观点,即“新 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在这“四化”中,“农业现代 化”发展环节较为薄弱,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增强我国农业的国 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十三五发 展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业现代化指标分析 1、产业增加值与GDP贡献率分析 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密切相关,彼此互为条件,产业结构随 经济增长或衰退发生变化,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影响着经济的增长。其中,各产 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可见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地位,进而也能反映出各个 产业的发展情况,即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和进展。如表1所示,由各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其产业增加值逐年减少,这说明从1995年到 2014年第一产业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但相比其他产业,其结构优化并不明显。从 各个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来看,第一产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可持续发 展能力较弱,可见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这也证明了巩固第一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对提高效益的必要性。

2、农业机械化水平分析 农业机械化,是指利用科技创新,增加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改善农 业的经营条件和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在各生 产条件下,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作,可以节省大量的劳动力,提高 生产效率,更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由表2可以看出,1995年到2014年,各个农业部门的机械使用量都呈上升的趋势, 但其增长幅度并不大,这表明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增加机械的使用量, 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3、城镇化水平分析 城镇化水平一方面反映出了城乡差距,另一方面也直接反映出了农村 的发展现状。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数和乡村人口数来看, 城镇人口数有小幅增加,乡村人口数小幅减少,这说明我国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农业现代化水平也随之有所增强。但从其斜率与占人口普查整数的增长比率来看,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缩小城乡差距仍是我国目前的 工作重点。

三、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1、开放条件下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农业逐渐成为一个“很贵的产业”。“谁 来种地”的问题争论不止,农村经营模式存在“单打独斗”的无序现象。传统农业 经营体系制约了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增加了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难度, 难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科技应用实施等方面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应,降 低了农业的可创性,影响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使得我国农业生产 成本逐渐提高,甚至已经明显高于我国大多农贸伙伴国,使得价格出现倒挂现象。

同时,因为质量不能保障,导致中国农业无法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让人们愿意接受和购买,使得提高农产品的购买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在出口 环节,由于品牌形象与沟通合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农产品被当做低 廉的货物进行出口,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从而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 争力。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还需加强 一方面,由于人们对主要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而水土资源逐渐缺乏, 导致供给不足,使得其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的不断发展,使得环境污染越发严重, 重金属污染超标,生态系统退化,直接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以后的持续生 产。另一方面,由于循环经济体系及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健全,制约了农业向资源 友好型转型,引起了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利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农业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降低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速推进农业经济现代化转型的策略 1、提高农业的非价格竞争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我国农产品的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是提高我国农业 非价格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品牌胜则中国胜,品牌决定了中国出口在国际中的地 位,及中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品牌带动”战略,突出 “绿色”、“友好”、 “高质”、“安全”、“原产地”等特色,以培育高质量的农产品、 确保食品安全为工作重点,建立绿色高效安全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增强我国农产 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购买力,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2、构建农业合理的经营体系及经营制度 为促进土地流转集中,我国应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范 围经营体系,结束部分“单打独斗”的现象,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的生 产成本。一方面,我国应进行农业改革,建立保护制度,实行价补分离制度,坚 守耕地红线管理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策略方针,有效提高产量,确 保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另一方面,要健全与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流程,以满 足其绝对的绿色和安全性。综上所述,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 用,降低生产成本,防止价格倒挂现象的出现,进而增强农业价格基础竞争力。

完善“土地承包权”、“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置,以打破现有的无序现象,稳定 土地承包关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充满能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建设, 形成系统性优势互补的高效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提高农业在各方面的综合效益,加速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转型。

3、坚持资源友好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走资源友好型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 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两方面的提高是相辅相成互为补 充的,都有利于我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充分发挥科技与创 新驱动作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完善产业链的绿色化,使得资源高效利用,降 低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壤耕种方式,保持土壤肥力。另外,要加 大对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力度,减缓黑土层流失,影响农产品的持续种植及产量, 坚守水资源红线。针对农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全面实施农业污染防控,科学合 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增强其使用效果,以减少其内源性污染。同 时要加快西部的防沙治沙策略,扩展东部林业的发展,使我国农林休养生息,也 要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外的其他生物,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进而 提高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