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 第一篇:“攸勒加效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阿基米德的“攸勒加效应”原意“是我想出来了,我找到办法了”。将“攸勒 加效应”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培养主动探究知识的能 力和孜孜以求的精神。

关键词:攸勒加;
主动探究;
创造愿望;
不断实践 “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我想出来了,我找到办法了”。“攸勒加效应” 就是指如痴如醉地专心于某种事物,一旦受到启发,灵感突发而生,就能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的现象。阿基米德就是通过“攸勒加效应”成功地解决了“王冠之谜”。

可见“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只要通过艰苦地努力,积累大量的知识,具有坚定 的自信和强烈的主动的学习愿望,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实践,“攸勒 加效应”就会产生。如何把“攸勒加效应”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呢?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如带领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拿出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 是受污染的水,让学生观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如何让受污染的水变成纯净水? 此时教师不急于讲述净化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水的净化方案,根据 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上报实验的结果。第一轮实验结束后,有的杯中的水 还有漂浮物,有的水还有杂色,此时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修改自己的 实验方案。通过探索后学生发现必须先沉淀后过滤,这样的操作过程更科学。但 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忽略了消毒这一环节,此时教师可适当提示:这样的水能 喝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又一次研究如何消毒。“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 莫如乐之者。”课堂上“我想出来了”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兴高采烈,充满信心, 个个眼中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二、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激发创造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 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 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
而中国的教 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先示范,学生照着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比较而言,美国学生画出来的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而中国 学生画出来的是“老师的苹果”,是“没有创意的苹果”。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 的笑话,但值得我们思考。也许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 草。哪怕是荒山、黄土坡,我们都要充分地利用,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课堂和学校, 贴近生活和自然。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自然中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知识,激发学生 强烈的创造愿望,学生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创造热情,自觉地开发自身的 创造潜能,在探索中认识科学,还科学教学真正的意义。

三、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 当阿基米德看到从浴缸溢出的水,发现其体积跟自己身体入水部分一样大 时就如获至宝,顿时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王冠是否掺假的难题。如果 阿基米德不是在这个问题上“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他就是十次、百次地见到浴缸 溢水的现象,恐怕也会视而不见,灵感也不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可见,“攸勒加效应”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是一种孜 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目前,在我们科学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 生面临一个难题,或者在实验中遇到一次挫折,很多学生会放弃,而这时我们教 师往往会把取得成功的学生,作为范例进行演示,忽略了对失败者的启发引导。

长此发展下去,很多学生都会形成一种依赖性。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教师应特别 注重对失败者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韧性,发展他的思维,让他品味到成功的 喜悦。如在制作风车时,让学生做风车,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制作自己的纸风车, 很快很多学生制作成功了,让风车在风中旋转,体验着“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有 力量”。但我却注意到了大部分学生制作的风车旋转不畅,有的东倒西歪,学生 很失望。此时我让他们去找原因,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是铁丝太长了。” 有的学生说:“是木棍的顶端不圆滑。”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我鼓励他们再去实 践,一时间学生的情绪高涨,一个个像机械师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修理自己的风车。

我们暂且不论孩子的风车修得怎么样,就看孩子们修风车时的那股劲儿,让我们 看到了希望!《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课程性质 的定义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 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 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攸勒加效应”在科学教学中 的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作者:付鹏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支显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