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教育于作文教学
浅谈品德教育于作文教学 一、明确何为“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即道德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的道德教 育和社会风尚与社会舆论的影响熏陶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所以,培养学生良 好的道德品质,关键还是要在提高认识、诱发情感的基础上指导行为,使学生的 道德意识外化为道德行为。二、明确“品德教育”对象 品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园丁,不但要善于发现并 勤于铲除学生心灵里的杂草,更要善于、乐于雕饰学生的心灵。如何发掘每一个 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并选 择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每一个“创造之人”。在日 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发现学生心灵园里滋生的杂草, 寻找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良好机会。
三、寓品德教育于作文教学中 语文学科是最靠近生活的学科之一,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 把品德教育融入语文课堂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四种方式呈现品德教 育:开放化,如结论的开发、品德知识本身的开放、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视角的开 放等;
情境化,要求品德知识呈现的情景应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情景方 式多样化,如模拟情景、体验情景、道德两难情境等;
过程化,品德知识的呈现 由提供结论变为引导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分析、辨识等方式, 自主得出结论;
动态化,品德知识点的呈现要与活动融为一体,把独白式的知识 变为对话式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品德教育,最好的形式便是在作文上。以 一次作文训练为例,我曾经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我想对您说》,结果,让人目 瞪口呆:在我所带的两个班级中,大约有六分之一的同学在那次作文中直接或者 间接流露出对父母、亲人的不理解、怨恨甚至讨厌之情。有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
“那天上课到一半,我忽然发现爸爸正站在我们班的窗口外张望着班里面。他给 我送来了一件较厚的外套。可是,他那寒酸样让我在同学们面前抬不起头来。” 有位同学写道:“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我有我的主意,有我的自尊。可我的 母亲总是像小学那样爱管闲事,经常打电话给我的老师问这问那,还经常跑到学 校来找我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了解我的情况,难道她不知道她这样做很烦人吗?”有位同学这样写:“段考结束,我们要开家长会,我让父亲不要来参加了, 没什么好参加的。但是,那天我的父亲还是来了,我永远记得他头戴草帽,衣衫 褴褛,穿着一双破凉鞋,形如乞丐。当同学们知道这是我父亲时,我感觉大家用 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真恨不得马上钻到地底下去。”如此多的学生在一次作文 中流露出如此不健康的、有失品德的思想,是我从教这些年来第一次发现。看到 这些文字,我内心发寒,想想这些孩子的不孝,我有大骂他们一顿的冲动。经过 一番的思虑,我最终还是控制了自己,不记得曾经在哪看过这样的一段话:“教 育应该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感动,是一种获得提高与完善的过程;
教师应该使学 生心灵的荒漠变成‘绿洲’。”今天,我面对的这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处于青春 叛逆期,对于他们,引导、感动才是上策。于是,我利用这次的作文讲评课对学 生进行了一次品德教育,在学生重新交上来的作文及后面写的作文中,字里行间, 我看到同学们已经洗涤了心灵的污秽,用圣洁之铲除掉了心灵的杂草,高尚之德 已潜滋以长。摩罗说:“心灵因为细腻而伟大,生命因为关怀而多情。理性的顿 悟,灵魂的升发,需要理解;
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需要宽容;
情趣,往往 在理解的天空里绽放欢颜;
创意,也每每在宽容的氛围中翩然而至。”我想,作 为教师,我们应深谙此道理。努力做一个“心灵细腻而伟大”的人;
努力与孩子们 亲近;
努力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中,得到“理性的顿悟,灵魂的升发”,让他们 “在理解的天空里绽放欢颜”,让他们的创意“在宽容的氛围中翩然而至”。
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误入黑暗。但正如柏拉图所说,亮光 在我们身后,生命期待着我们蓦然回首。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孩子们从黑暗中回首, 他们依然可以走进阳光灿烂的境地。这样的回首,是品德的回首,品德教育是语 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人有自己的梦想,人人喜欢看风景,人 人可以成为风景,人人应该创造风景。只要每一位教师努力去创造风景,那么每 一个学生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