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措施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监督和约束的重要工具,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日 渐显著。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对应的防范和控制内 部审计风险的措施,有利于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作为企业内部自我监督和约束的重要工具,内 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日渐显著。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受到社会认可 的同时,由于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审计方法滞后、人员素质偏低、再加上企 业信息的日益复杂化等问题,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 提高,无法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实现其应有职能。因此,研究内部审计风险 成因,进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尽管形成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可以将风险因素划分为内部因素 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1.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缺少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内部审计的组 织模式按领导机构可划分为四种类型:位于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下、由董 事会或监事会领导设立委员会;
由总经理领导;
由财会部门领导,四种模式的独 立性和权威性依次降低。位于总经理和董事会的双重领导下模式的组织形式是最 合理的,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内审组织形式还停留在独立性和权威性较差 的第三、四种,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很难站在独立、客观、公允的角度对企业的财 务与经营状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内部审计风险也会增加。

1.2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水平不高,无法满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1)、内部审计 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整体不高,影响内 部审计机构的整体素质。3)、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不能经受 各方面的诱惑,制约着我国内部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1.3内部审计模式的落后。西方国家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从审计切 入点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种:财务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管理导向审计和风险 导向审计。四种审计模式随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演进。在审计模式上, 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早已进入了风险导向阶段,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模 式任然停留在财务导向阶段,较少涉及业务审计、管理审计。

1.4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问题。由于被审计单位往往对“检查 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审计人员有所保留。而管 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就决定了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与管 理层及被审单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问题,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阻碍内审价值 的实现。

2.外部因素。

2.1内部审计缺乏完备的法规、准则体系。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包括国家审 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审计法》的部分条 款,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法律条款。注册会计师审计有《注册会计师法》,国家 审计有《审计法》,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审计准则已陆续颁布了三批,国家审 计工作规范也已颁布实施。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无论是在法律依据方面,还是 在审计准则体系上,都是欠缺的。

2.2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扩大化。日趋复杂的经济业 务,使内部审计已不再限于对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是更多偏向于管 理领域。审计对象由以往的财务责任延伸到经营、管理责任;
审计范围从会计记 录拓展到企业各类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 多样化使内部审计风险增加,也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防范与控制企业内审风险的对策 1.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既要求内部审计 机构在组织形式上独立,又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独立性。

1.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保持组织上和 业务上的双重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不仅应该独立于财会部门,而且应独立于企 业的其他职能部门。在领导关系上,应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级,直属 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1.2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应设置专职的审计人员, 他们不参与或负责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和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应置身于具体 的业务活动之外,不直接承担经营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 执行。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专业性很 强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2.1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内审人员从 事内审工作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 责任等方面的行为标准。

2.2拓宽内审人员的专业结构。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和内部审计 领域的不断拓宽,内部审计实践中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要求也 越来越高。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会、审计的专业知识,还要掌 握管理、法律、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企业风险管理知识等。

2.3落实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 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积极落实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继续 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是降低审计风险的 有效途径。

3.推动现行内审模式向风险导向内审模式的转变。我国虽然在2005年颁布 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意味着我国内部审计已经向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发展,但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风险导向内部审 计首先对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根据审计项目的风险大小选择重点审计项目, 并以此来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为企业及时发现其所面临的风险、控制风险带来的 损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项目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利用审计风险要素的关系及 审计风险模型来确定重要审计领域,并通过在审计过程中充分了解审计项目所面 临的风险,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从而在审计报告中提出管理风险的建议与 策略。

4.构建内部审计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最重要的是处理 好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审计委派人员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被审计单位 相关人员的关系。一方面应加强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是解除与审计对象的分歧和误会、保证审计工作的重要的方法;
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做到换位思考。内部 审计人员在考虑某一问题时,如果能站在被审计者的角度思考,充分考虑对方的 现状、处境、感受等,得到被审人员诚心配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进一步融洽人际关系。

5.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加强内部审计法制建设是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 基础措施。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防范和控制审 计风险,而且也是审计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 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完整、规范的程序,使审计目标、审计任务、审计流程 的开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报告的出具等整个工作流程紧密相扣。

作者:吴丹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