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静脉血栓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为全身性药物溶栓、肝素抗凝及手术取栓。在溶栓用药时,由于其选择性不强,小剂量效果不明显,加大剂量又易导致出血;手术取栓因对血管内皮损伤较重、术后内膜增生明显,都逐渐被淘汰[1]。而介入治疗以其疗效显著、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特别对发生于近端、长段的重症DVT,介入处理则逐步成为必需。现将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31~82岁。其中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3例,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2例。患者术后7-10天出院,治疗后下肢静脉造影示:患肢器、股浅静脉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再通,腔静脉滤器置入顺利,无滑脱或漂浮,无堵塞肾静脉。

1.2 治疗过程及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送入导管,导管入路可选对侧股静脉、同侧腘静脉;先行患侧股静脉造影,确定血栓位置、血管狭窄程度、侧枝形成情况;根据造影显示血管的情况于下腔静脉置入静脉滤器;导管溶栓(分为导管室大剂量冲击溶栓和病房小剂量持续溶栓2个过程),溶栓药为尿激酶,同时给予抗凝药肝素;再根据溶栓情况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和内支架置入术;最后经导管抽出溶解脱落和/或松动的栓子(包括狭窄处栓子及滤器远心端挂留的栓子)。

2护理

2.1 术前护理: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下肢静脉血管彩超等;碘试敏、青霉素试敏、术区备皮;并练习床上排尿、排便;讲解手术简单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术前4h禁食水。

2.2术后护理

2.2.1 术后观察患者皮色皮温及动脉搏动尤为重要,这是表示患肢功能恢复的唯一指标。取患肢的固定点3-4处,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了解治疗效果。经常询问病人有无下肢疼痛现象

2.2.2 介入溶栓导管的护理介入导管是在造影下,通过静脉逆行插人血栓的下方,一般局部抗凝3-5d,故应妥善固定,定时换药,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沽、干燥,防止上行感染和并发静脉炎。正确控制溶栓时间和抗凝剂量。

2.3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3.1 出血: 护理上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血肿,皮下有无紫瘫,有无牙眼出血、尿血和便血等;注意监测凝血机制,为随时调整抗凝溶栓药物的用量提供依据。

2.3.2肺栓塞: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的变化,给予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旦发现患者有胸痛、气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使患者平卧,给予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材,积极配合医生紧急救治。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主要并发症是肺栓塞,且肺栓塞的发生率很高。滤器的置入在保证正常血流通过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大面积的肺栓塞和因肺栓塞引起的碎死。因此,早期及时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是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的关键和有效措施。正确的抗凝治疗和密切的护理观察是深静脉血栓患者康复的保证。参考文献

[1]顾建平,范春英,何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人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0,9(4):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