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研究意义论文】中国茶文化意义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研究意义论文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研究意义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 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随 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 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 前言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 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 了茶性,了解了自然;
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 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 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 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 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 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 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 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 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 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 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 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 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 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 木也。”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 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

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
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 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 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 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
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 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 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 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 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

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 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 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 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 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 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 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 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 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 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 ――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 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 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 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 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 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 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 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 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 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 出了“和”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 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 然;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 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 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 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 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 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 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 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 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 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 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 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 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 上,为土;
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
炉上安锅,为金;
锅内有煮茶之水,为 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 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 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和美”的自 然法则。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 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 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 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 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

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 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 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

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 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 “和”;
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
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 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
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 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 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 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 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 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

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 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 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 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 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 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 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 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 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 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

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 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 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 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 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 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 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 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 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 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 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 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 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 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 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 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 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 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 自于“虚静”。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 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

佛家认为,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谓 静。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 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来源于人对茶的品赏。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后,生活的余 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 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这样就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 乐。由此看来,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 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 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 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 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这种价 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方式。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 会在一起,形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 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 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 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 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 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