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公共空间艺术

“社区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社区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摘要:社区艺术作为新型的公共艺术类型可以增加、激活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力, 其核心意义是增强社区户外活动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本文选取北京回龙观社 区作为调研对象,归纳了社区公共空间的不同类型,着重分析了社区艺术在不同 公共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策略,以期为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改造和提升提供 思路。

关键词:社区艺术;公共空间;设计应用 随着以汽车为交通主导的大型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尺度不再基于人步行 的需求,相反变得巨大和宽广,因此拉散了人与人交往的距离,导致社区公共空 间的活力降低。根据丹麦建筑师杨盖尔的理论:“自发性、娱乐性以及大部分社 交性活动都特别依赖于户外空间的质量”[1]。人们户外活动的环境质量变差,人 在户外的停留时间也大大地缩短,这些问题不利于社区的良性发展和精神文明的 建设。艺术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在促进社区的活力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由此“社 区艺术”这一新型公共艺术正是根植于社区,以社区为土壤而诞生的。为社区居 民带来了可参与的游戏,让民众获得一种新的体验空间,唤醒他们的精神诉求。

社区艺术的融入不仅提升了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而且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有 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社区艺术 (一)社区艺术的概念。传统公共艺术正经历着从城市公共空间转移到社 区的过程,其创作空间和主体的转变催生出了一种新类型的公共艺术――社区艺 术。美国艺术家苏珊雷西首先提出了关于“社区艺术”的概念。她说,“我们也许 可以把它称为‘新类型公共艺术’,形式与意图上有别于一般所谓的‘公共艺 术’――那些过去二十五年来放置在公共场所里的雕塑或装置。不同于多数被称 为公共艺术的作品,新类型公共艺术使用传统及非传统媒介的视觉艺术,且与公 众互动,讨论直接与他们生命有关的议题。它是以‘入世’(engagement)作为基 础想法”[2]。新类型的公共艺术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民主性,其表现手法由艺术创 作转变为公共空的间营造,而艺术形式也不再局限于雕塑和装置,还包括具有艺 术形式的公共设施、娱乐设施以及非传统媒介的视觉艺术等。公共艺术的栖身空 间转向社区,更加增进了艺术与人的距离,强调其互动性。对于“社区艺术”的阐 述,研究者普遍认为其具有民众参与、重视在地性、根植于社区这三个特点。特 别强调社区户外活动的开放性和大众参与性。(二)社区艺术的意义。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置入新类型公共艺术来改变居民与社区的整体关系,以此提升社区活力 和影响力,这也为公共空间营造提供了新的思路。社区艺术通过其特有的空间形 态和立意构思在休闲、购物、娱乐、交通等社区公共空间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型公共艺术的一部分,社区艺术强调全体公众的参与和互动,对于地域性 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公共环境品质与公众文化素养,有着不 可忽视的力量。社区艺术开拓了艺术与生活、居民与社区对话的新视野。不仅通 过其在公共设施、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公众感知周围的环境生 活,而且传达出了区域文化价值和增强地方认同感。

二、回龙观社区艺术的现状调研 回龙观位于北京北部,具有85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社区,常驻人口将达 到30万人,有突出的人文特色,被公认为亚洲第一大社区,也是全国首级规模文 化居住区。回龙观作为大型社区的范例代表了目前中国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需 求,针对其社区艺术的调研对于了解当下中国社区艺术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社区艺术的载体是社区的公共空间,在针对回龙观社区艺术的调研中,选取了以 体育公园为中心的12个社区组团,定位于同城街以北,龙禧二街以南;
东至文华 东路,西至育知东路。所包含的小区有北店嘉园、龙禧苑、龙腾苑、东亚上北中 心、龙锦苑等。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空间分析发现,不同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 质量存在较大差异,户外空间活力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的经济适用房和回迁房 小区,其社区活力低下,有些公共空间甚至缺乏最基础的功能设施,这对于社区 艺术的营造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部分商品房社区由于其公共空间功能相对完善、 设施齐全,从而能吸引大量的社区居民,空间活力较高。然而其公共艺术的设置 相对比较滞后,但已经具备了社区艺术栖身的物质基础。根据社区公共空间的功 能和性质的不同,将其归纳为集中公共绿地、商业区公共空间、线性道路空间和 中心广场四种类型(如图1)。针对四种公共空间类型对回龙观的社区艺术现状 进行了分析(如图2)。1.集中公共绿地空间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满足规定的日 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游憩绿地,包括相对独 立的公园和依附于小区的小游园等。在划定的调研区域内,其集中公共绿地空间 普遍缺乏完善的功能,尤其是依附于居住区的小游园空间,其基础设施密度偏低, 有些空间甚至缺少休息和照明等设备,缺乏社区艺术建设的物质条件。而分布集 中的公园绿地其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以雕塑和装置为主,缺乏与人的互动性。

2.商业区公共空间主要是指大型商场的室外广场和沿街底商的退让平台。回龙观 社区沿街底商的室外公共空间呈线状分布,仅仅能满足居民购物的交通需求;
而 大型商场的室外公共空间较为开阔,但整体显得枯燥乏味,缺少能与人互动的艺术形式,无法发挥空间应有的活力。3.线性道路空间主要是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出 行需求的空间形态,不仅指可供行走的交通道路,还包括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空 间,共同构成了线性道路空间。回龙观社区由于其经济适用房和回迁房的限制, 并未设置足够数量的停车位,加之管理不规范,从而导致机动车辆占据了人行道 的空间,其交通动线的通畅度大大降低。公共艺术的设置在该空间中几乎没有体 现。4.中心广场是居民户外活动最集中的空间,同时又是社区群体的标志性场所。

回龙观中心广场主要是指公园中集中的、大体量的硬质化空间。其问题表现在空 间过于空旷、缺乏立面的层次变化,没有适宜体量的公共艺术与民居进行互动, 难以为人们自发性的、社交性的户外活动提供条件。

三、回龙观社区艺术的设计应用分析 根据前文调研所总结的四种公共空间类型,社区艺术的设计策略在不同公 共空间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因此通过分析四种类型公共空间的特性和问题,分 别从社区艺术的分布、形态、功能三个层面来探讨四种类型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 同时结合回龙观社区现状,提出一种可行性的应用方案。(一)集中公共绿地空 间。公共绿地是社区居民日常户外活动的最主要场所,其社交活动的持续性和发 生频率都明显高于其他空间类型。在对该空间的调研中,根据观察和统计,人们 活动的分布形态主要呈散点式和小组团式分布。社区艺术根植于社区且与公众互 动,直接参与社区的生活,因此其艺术装置的分布形态应充分考虑到此类型空间 中人流的分布。社区艺术的设置应该与绿地空间的特性一致,在构思上以自然形 态为出发点,同时依据人流分布的特点,小体量的艺术装置分散式地设置于各个 空间节点上;
对于组团式的人流分布可以在相应的空地增加相对大体量的可供游 戏和互动的装置艺术。艺术形态上还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对象群体,以多元化的艺 术手法创造属于居民自己休憩场所。集中公共绿地空间往往要满足不同年龄居民 的休憩、游玩、健身、社交活动等多方面需求。因此在社区艺术营造上,应该考 虑艺术装置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将艺术装置与相应的功能设施结合,从而提升户 外空间的环境质量,以满足居民的需求(如图3)。基于上述设计策略,结合调 研对象的现状问题,其社区艺术的营造应该考虑将照明、休息、游戏、健身等设 施进行艺术化改造,然后依据人流动线进行重新布局,增加其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居民相对集中的空地设置相应的互动装置,在构思上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将 其纳入设计进程中,让社区居民在互动中感受与艺术相关的精神和议题,以此作 为提升空间活力的触媒(如图4)。(二)商业区公共空间。此空间在满足购物 的同时兼具交通的功能,适合短暂性的社交活动。根据其空间特性,社区艺术分 布需要同时考虑功能和体量的问题。商业区公共空间的人流量大,流动性强,人们进行的社交活动更偏向于信息的获取。因此社区艺术的介入,可运用非传统的 媒介让艺术具有信息传递的特性,从而提高民众的参与性。在社区艺术的体量上, 以不影响交通动线为前提,艺术装置的形态以二维化和垂直式为原则,分别置于 线状空间和面状空间中(如图3)。由于调研对象的沿街商业区公共空间的进深 有限,仅能满足交通的功能,所以社区艺术的形式应以平面化为主。具体而言, 可以将地面铺装与艺术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艺术的信息传递作用,让民众在购 物的同时参与到艺术的互动中来。在空间相对开阔的道路交叉区域和商场的室外 广场区域,艺术形态则以垂直式、纵向的装置艺术为主,既确保动线的畅通又丰 富了空间的层次(如图(三)线性道路空间在户外活动中,居民出行是刚性需求, 所以该空间的使用频率最高;
但出行属于目的明确的户外活动,人们往往有时间 上的限制,不会有非必要性的停留,故而该空间的社交活动都是短暂性的,难以 形成持续性的空间活力。由此,在确保交通动线畅通的前提下,社区艺术的分布 应以点状的方式设置在人流集中的区域;
艺术形态上侧重于塑造三维的空间,形 成立体化的场域;
从而在功能上形成可供人们互动、栖身的实用化空间(如图3)。

在对回龙观线性道路空间的调研中,人流密度较大的区域主要是公交站等交通节 点。由此,将社区艺术与公交站点结合,形成立体的、可参与的艺术空间是比较 可行的方案。充分利用人们等车的时间,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装置艺术的构思中来, 形成人与物的良性互动,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临时性的休憩场地(如图6)。

(四)中心广场空间。该空间尺度较大,可以聚集大量的人流,从而激发了更广 泛的社交潜能。因此社区艺术在布局上应该是中心式的,形态上与空间尺度相匹 配,体量相对较大,从而形成社区的标志性空间。艺术构思上除了考虑其互动的 功能,还应体现社区精神文明的传播和地域认同感(如图3)。回龙观的中心广 场区域是设置在公园中的硬质化的空地。从功能角度来看,仅仅提供了居民活动 的场地,难以触发人们自发性的社交活动。所以社区艺术的设置可与公园绿地相 结合,在大型的公园中设置适宜尺度的艺术装置的来引导和聚集人流,激发空间 活力,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图7)。对于社区艺术在回 龙观不同公共空间中的设计策略和应用,根据其空间性质及社区艺术的特点,分 别对集中公共绿地、商业区公共空间、线性道路空间和中心广场这四种类型进行 了分析,通过分析社区艺术在分布、形态、功能上的差异来探讨其设计策略的特 点。并根据调研对象的现状对社区艺术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同时强调了 “人”在社区艺术营造中的主体地位,在构思阶段将居民的参与考虑其中,形成 “人”与“物”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空间的趣味性和社交活动的影响力,以进一步 提升社区活力,在精神层面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供了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