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培育的方法 [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品能力的培育]

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品能力的培育

品德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品能力的培育 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由三方面组成:思品的能力、思品形式和思品 内容,三者是一个统一整体。其中,思品能力是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人的 道德品质形成是以思品能力为基础;
道德内容转化为道德行为是以思品能力为中 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更应重视 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 能力。

思想品德能力包括认知能力、道德体验能力、行为选择能力和自我教育能 力。在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具体教学环节,从以下几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

一、在“明理”中培养学生道德认知能力 “明理”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的重要环节。在“明理”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 的道德经验上,使学生意识到道德问题的解决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此时,学 生的需求就会转化为对道德问题探讨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如在教学《做 勇敢的孩子》时,首先带领学生做“跨壕沟”的游戏。在游戏中,有些学生胆子较 大,利落地跨过“壕沟”;
有些学生胆子较小,迟迟不能跨过去,见此情景,同学 们纷纷鼓励他们:“跨过去,不要怕”,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胆子较小的同学终 于也跨过了“壕沟”,从而使他们体验到了勇敢的乐趣。然后,组织学生谈谈跨过 “壕沟”后的感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认为:要想跨过“壕沟”一定要 拿出勇气来,此时,同学们产生了勇敢跨过“壕沟”的强烈需要。因而在以后的游 戏中,一个个顺利地跨过了“壕沟”。通过这次游戏活动和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讨论,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克服困难,走向成功,必须有一定的勇气,并以做一个勇 敢的孩子为荣。

二、在“激情”中培养学生道德体验能力 道德体验能力是指学生能具备角色互换和移情的能力。教者在教学中可有 目的设置情境,通过改变角度从而激发情感,提高道德的体验能力。在教学《见 义勇为,不畏强暴》时,先播放从派出所那里剪辑的一组相关镜头,让学生体验 到坏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然后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徐洪刚的事迹,再精心设计了 几个同学演拐骗、抢窃等坏人,让学生去对付遇到坏人哄骗、威胁时,应该怎么 办?只见大家都想勇敢地上台试一试,同学们一会儿为上台的同学机智而笑,一 会儿又为上台同学的处境而担忧。同学们的情绪都为上台的同学的处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教者创设了相应的情境,改变了学生的角色,主人公的命运直接涉及 到学生自身的安危,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遇到坏人,要有勇有谋地与 之坚决斗争,同时,也要提高警惕,尽量避免事件的发生。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共 鸣,道德体验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在“导行”中培养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道德行为能力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这是思品教 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教学中学生个体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致使道德行为也多 种多样,即使表象一样,促使行为的动机仍错综复杂,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对道 德行为进行深层次分析,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如在教学《不 说慌话》时,学生都明白不说慌话即是诚实的表现,那么,不说实话,是否就意 味着一个坏孩子的形象呢?引导学生对说实话与说慌话的动机进行分析,于是学 生得结论:对有些行为不能光看表面现象,还要分析为什么这要做,这样说,从 而培养了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四、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思品能力综合体现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思品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自 我教育能力。教师可利用“作业”环节,指导学生的思品实践,在设计作业时,教 者应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对某一不良道德行为进行矫正或对某一良好道德行为习 惯进行强化。在教学中,教者可分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帮助学生制定自我 教育目标,如教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发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对照表格, 坚持自己铺床、叠被子、穿衣服、洗脸、刷牙、吃早饭等,学生按要求去做,亦 即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初步养成爱劳动,不依赖别人的习惯。其次,对学生进 行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行为的具体指导。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这课时,先组 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展览图片,再请同学们谈谈今后该怎么做。大家纷纷表示, 生命是非常宝贵的,今后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 上吵闹……最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教学《做勇敢的孩子》后,让学生写 一篇日记,认为自己是否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学生反思以往大量的实践活动,对 自己作出一个评价。这一过程孕育着强烈的自我教育,在思品实践中培养道德自 我教育能力是思品教学的根本目的。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德育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具备服务功能 的一门课程。学生思品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教者只有在教学中重视 思品能力的培养,才能最终体现德育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