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开展心理自助、构建心理自助系统是地震灾区羌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选择。本文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羌族地区文化背景以及羌族学校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探讨了灾后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构建的依据、内容结构和途径、方法。
〔论文关键词〕地震灾区;心理自助系统;羌族中学生
在维护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己的责任感、自我效能感、自我维护的意识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自助是个体自主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形式,其本质是自我意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改造过程,心理自助是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根本方法和途径。通过心理自助维护心理健康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要素来支持,并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共同构成个体的心理自助系统。
在“5·12”地震中,由于校舍倒塌,四川省北川、茂县和阿坝州等羌族主要聚居区的学校损失惨重,师生伤亡巨大,幸存学生因目睹灾难场景,心理受到强烈冲击。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都竭尽全力帮助灾区学生进行学校和心理重建,但是大灾之后的心理重建很难,持续时间会很长。因此,灾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该寻找各方资源、采取多种途径。在灾后羌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鼓励和指导羌族中学生进行心理自助,构建心理自助系统,不失为羌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现实选择。
一、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构建的依据
灾后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构建的基本目标是以羌族文化背景为前提,发挥羌族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增进面对灾难和挫折的适应能力,完成心理重建并促进心理发展。这一目标是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作为依据,同时也是依据羌族的文化背景和羌族学校的客观现实条件而提出的。
(一)心理学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人人都具有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倾向。该理论揭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助人自助,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通过当事人自己内在心理动能的唤醒和改变才能起到实效。积极心理学则认为,每个人自身都固有着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他们走出灾难,实现心理重建。近来的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随着生理、心理年龄的成熟,中学生对于灾难的理解和感悟,较之小学生更为深刻,也具有更多的认知技巧,可以形成更多的认知重构和内部行动计划,来进行心理自助。
(二)现实依据
第一,依据羌族的民族文化背景。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羌族丰富的文化内容,形成了独特的羌族文化。作为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其性格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必然渗透着文化的烙印。如早前应用卡式16种性格因素测验发现,羌族学生的性格与汉族学生的性格差异较大,羌族中学生的世故、忧虑、稳定性显著地高于汉族中学生。因此,在心理自助的指导中要特别考虑到羌族中学生某些心理特征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并鼓励学生积极吸取民族文化中激励自我的力量。
第二,依据羌族学校的客观条件。羌族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地势险峻,特殊的地理环境使羌族学校形成了多而分散的格局,也提高了学校运行的成本。因此,羌族学校存在着经费紧张、师资缺乏的实际困难,尤其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大灾之后,学校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应对灾难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因而对受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要借助外援,二要重视发掘学生个体自身的力量。
二、构建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灾后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知识信念、情绪表达以及自我行动四个部分。自我意识是心理自助系统的核心,包括了对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的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控制。知识信念是心理自助系统中的认知结构,是心理自助过程的认识和评价的规则,也是被认识、被评价和被重组的对象。情绪表达是心理自助系统中的情感要素, 自我行动是在自我意识、情感表达以及知识信念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作出的维护和促进行为。我们认为灾后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结构系统需要重点构建以下内容:
(一)自助意识的增强
在心理自助系统中,个体的自我意识处于核心地位,起着统帅作用。在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时,自我意识会发出自助信号,产生自助意识。自助意识是进行心理自助的前提,因为进行心理自助应该对自助过程有所认识,对自助效果持认同态度,相信只有通过个体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解决心理问题。有了自助意识,个体也才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心理自助方法,参与自助活动,进行心理训练,进而使个体的心理内容与环境信息之间达到协调和相容状态。因此,灾后羌族中学生的心理自助系统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增强个体的自助意识,包括对自助活动过程、自助价值导向的认识、感受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观念态度。
(二)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中学生面临着复杂而艰难的适应问题。一方面,他们要经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另一方面,他们要应对学习、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如异地就学以及返乡后的心理适应问题。大地震使羌族地区学校损毁严重,很多儿童青少年灾后异地就学,如地震后三个月汶川县15000多名学生全部复课,其中近14000名学生在异地复课。他们离开故乡,在新的陌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学习、生活,因而要面对因离开家乡和熟悉的文化场景而带来的适应压力,而在学校重建返校后,又将面对故园不在,故人已逝的现实。而这些变化,都需要他们自己主动调整心态,积极适应,才能顺利过渡。因而,对羌族中学生来说,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是心理自助的重要一课。
(三)创伤后的情绪表达
虽然已有研究表明,灾区青少年学生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冲击和出现应激反应,从而产生无助、消沉和孤僻等负面情绪,但由于社会角色意识的发展,又使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必须显得坚强。这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得若无其事,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加之羌族人民在情感表达上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如认为在外人面前流泪是一种很羞耻的事情。基于此,灾后羌族中学生的心理自助的内容之一,就是要鼓励自我情绪的表达,把内心积压的悲伤释放出来,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样才有助于消除负面情绪,并能从他人的支持中获得安全感。
(四)积极性格的塑造
性格决定命运,积极的性格特征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样经历了大地震,青少年学生因性格特征的差异,其心身健康状况也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消极性格特点的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较多地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这对其心理健康是极为有害的。羌族中学生是地震后羌族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以及羌族新家园的未来建设者,塑造积极的性格是震后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的重要任务。羌族学生可以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中找到很好的教育资源,如通过聆听“释比”演唱羌族的历史传说、史诗等,激发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气概,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构建的途径和方法
构建灾后羌族中学生心理自助系统的途径和方法是多元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应结合羌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自身心理特点,选择有针对性的自助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缓解灾后的不良心理反应。
(一)创建良好的自助环境
自助环境包括心理健康书籍资料、传媒信息、心理训练设备、训练场所以及自助氛围等。中学生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个体能够加深对自我心理世界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助意识,而且为自助时选择恰当的自助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5·12”地震后,在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下,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书籍和信息很多。如教育部在地震后旋即组织编写了《地震灾后中小学生心理援助读本》,并迅速赠送到灾区学生手中;为弘扬和传承羌族文化,有关部门还组织编写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成为羌族学生爱不释手的读物;一些国际组织还向北川等地的灾区学校捐建了图书馆等。另外,这次地震再现了羌民族许多勇敢、坚强、智慧、珍情、重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景,出现了许多关于羌民族内部,以及羌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羌民族与前来救灾的国际友人之间团结友爱、无私互助、慷慨支援的动人情景,通过接触这些优秀教育题材也可以激励羌族中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心理健康。
(二)参与羌族文化和民俗活动
虽然“5·12”地震给羌族文化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羌族文化重建正在有序地开展。古老的羌族,其民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历代羌族人民的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作用。例如羌族“成年礼”,是历史上为十五、六岁羌族男性青年举行的一种极其隆重的人生仪式,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而逐渐复兴,羌族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一仪式,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转折和所担负的责任,强化重建家园的使命感。另外,羌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活动中,总会保留着传统的民俗竞技项目“推竿”“拔河”等,学校还把藏羌锅庄作为学生的课间操、课外活动来开展,把羌绣作为学生的主要课外兴趣活动来开展。羌族中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校中的这些民俗活动,从各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品德和磨砺自己的意志。
(三)创建心理自助朋辈团体
青少年从感情上更容易接受与自己有相同文化背景和相同经历的伙伴,他们容易相互理解,便于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同时,与伙伴的互动,也会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帮助,变成平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在团体中学会新的应对方式。因此,要鼓励和指导羌族中学生在灾后心理自助活动中创建心理自助朋辈团体,营造良好的自助氛围,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在团体中帮助自己和助人自助,并在朋辈团体中重建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增强当地教师对心理自助的指导能力
心理自助不是一种放任自流的自发活动,它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教育部指出,灾区中小学教师是灾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在大灾发生的生死瞬间,灾区教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许多英雄模范教师的事迹催人泪下,受到全国人民的瞩目和赞誉,这其中就包括许多羌族教师。他们是学生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的指导者。为了帮助灾区教师尽快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在教育部的关心下,四川省教育厅以集中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在促进灾区教师自身心理的恢复、疏导和调适的同时,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这些举措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