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保障法的经济法本质】 经济法的本质

浅论社会保障法的经济法本质

浅论社会保障法的经济法本质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功能是保障人的生存权利,维护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秩序 的稳定,故而,在现代社会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使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 重要手段。时至今日,如何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中国法律实务界和学 术界共同面临的历史课题。透析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是构建该制度的必要前提。

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透析社会保障的本质特性,有助于明确社会保障的学科 性质,有助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实施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考证 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体现,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保 障法亦不例外,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考察社会保障法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 帮助我们拨开笼罩在社会保障法上的迷雾,澄清它的本质。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柱——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俾斯麦则是 该制度的“始作俑者”。这位“铁血宰相”在登上德国政治舞台的时候,德国正处于经 济萧条期,劳动人民生活贫困,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中传播,工人运动不断兴起,严 重威胁到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稳定社会生活,俾斯麦运用国家权利,实行 “大棒加胡萝卜”的两手政策。一方面他通过1878年颁布的反社会主义法令,对工 人运动及其政党进行血腥镇压;另一方面认为镇压不是唯一的途径,还应同时积极 改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于是1883-1889年,帝国议会相继通过了法令,批准 由国家建立疾病保险、意外事故保险和老年与残疾保险等三项保险法案,开创了 社会保险制度立法的先河。继德国之后丹麦于1893年建立了全国免费养老金制度, 由此拉开了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序幕,在二十世纪初,更多的国家开始制 定和实施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澳大利亚于1901年,法国于1905年,挪威于1923年, 加拿大于1927年,美国于1935年先后实施或补助地方政府实施养老金制度。

追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论哪个 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均是国家(政府)运用公共权利对社会进行调整、干预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经济高度集 中,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危机,工人失业,劳工 阶层日益贫困,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等,这对原有的自由资本主义制度框架造成了巨 大的冲击,经济、政府各方面的秩序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资本主义国家急需 一种医治这些有害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弊端”的良丹妙药,而经济法正是在这样的 境况下产生的,医“社会沉疴”的治病良方。经济法中的社会保障法更是社会稳定的“控制阀”。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社会生活,对失业者加以救济,对贫困者施以 保障,消减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从而缓解社会剧变对统治秩序的破坏与冲击。社 会保障法从其产生之日起便作为经济法的“子法”,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 手段。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学分析:公平价值的维护 作为认识对象的公平,实质上一种社会关系即公平关系。[1]公平是人类社 会的基本价值之一。无论在历史上或当代世界上,都存在着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 某些正义观念。[2]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将公平价值的追求作为最基本 的前提之一。

由于主体间在占有社会财富的份额上存在差距,并由此造成主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市场失灵的弥补 我们的晚餐关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 身利益的关切。[7]亚当斯密的话精辟地阐述了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基石----经济 人理性假设,即经济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导致了社会利益的实现.市 场通过运用经济人理性能够达到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帕累插效率能者多劳需任何 外力的介入.然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破了经济人完全理性、市场机制万 能的神话: 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资源严重浪费,贫富差距加大,这一系列严重的“社 会弊病”已非单一的市场经济所能应付得了的。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市场存在着 自身难以克服的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包括外部效 应、自然垄断、不完全的市场和信息不完整,不对称等。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 供了发挥作用的空间,因为政府具有其它社会组织无可比拟的优势:强制性和普遍 性。

公共产品问题亦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之一。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中具有非 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物品。消费中的非排他性指公共产品一旦投资,则任何人都 可以享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是指同一公共产品可以被许多人同时享用。这些特 征使得无法,很难或者不必对公共产品进行收费,因而市场机制无法激励个人去提 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它只会导致供给严重不足,而消费则严重过度。社会保障体系 作为公共工程,亦是一种公共产品。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部分性容易诱 发经济人“搭便车”的心态和行为,国家作为在某个给定地区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 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8]必须运用公共权利介入分配领域,干预经济生活,承担起建构社会保障体系的责任。从实践上讲任何国家的财政都必须参与社会保障 资金的形成和供给,不仅要注入大量资金,更要充当社会保障资金失衡的最 后弥 补者,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保障职能的实现。

市场的效率主要来自于竞争,来自于对市场主体追逐自利的激励,也正是这 个效率的动力来源使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以社会公平的 弱化和部分社会主体竞争能力的丧失为代价,市场机制从作为人类进步的最有力 的引擎变为对类福利和公众利益的威胁。[9]市场的特点是根据要素禀赋进行分 配,其结果是缺少资产和教育的人,不能享受因市场而导致的经济增长的成果,从 而层致了贫困,反对贫困问题,依靠社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市场机制也很难充分地 调动社会力量,来帮助贫困者,对此,国家必须对其进行干预,国家通过社会救济制 度对没有竞争能力和竞争失败的主体以及其它因意外事件而导 四、障制度的政治学分析:政府的主导责任 在政治学的分析视野里,国家(政府)与市民社会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二者 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市民社会意味着一种独立于对立 国家干预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市民社会是在现代国家形 成过程中作为其它对应物自下而上地孕育和出现的。一经产生,它即成为相对于 国家具有自身特质的存在,在使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同时亦使国家干预社会化,在国 家之外形成一个独立的、强大而有利的社会空间,遏制国家的极度扩张。市民社 会的经济运行能允许分散的个人利益和地协调,在资源组织、分配和产品的生产 过程中,不需要任何政治决定,单个的市民获得了经济意义自由与法律意义上意志 自由的权利。需要就经济问题作出政治决定的范围在政府中急剧缩小,这自然而 然地使得为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就必须为政府的行为立上界碑。[11]市民社会与国 家的极度分离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在市民社会中不可能真正地实现自己,市民社 会欠缺了与真正人性和自我实现相始终的伦理生活内容,这种欠缺内容只可能在 社群的、共同的、国家、民族和历史的文化层面上才能找到。市民社会是一个私 欲间的无休止的冲突场所,私利作为一种特殊性获得了全面发展和伸张权利,如果 听其独立发展,势必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使市民社会处于瘫痪状态。这种特 性决定了市民社会自身不能克服的缺陷,国家的干预便成为必不可少的。[12] 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理论运用于社会保障领域,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过程就是国家运用权利向市民社会渗透和扩张的过程。在市 民社会中,个人私立的得到全面的扩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自由、追求财产 成为人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但是,由于主体间在财富份额、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市民社会内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不同群体、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分配 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导致种族集团之间、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不平等。有些人 群常常不能享受市民社会自治性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尤其是缺少资产和教 育的人、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往往处于社会财富分配的底层。是市民社会成 为“富者的天堂,穷者的地狱”,若对其放任自流,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道德的沦丧与 社会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干预就成为必然的亦是唯一的选择。国家合 法的介入市民社会,引导各种社会力量,促使资源向需要保障的人群流动;政府以 自己的力量汲取社会财富,并通过合理的渠道向需要保障的人群分配,直接影响他 们的生活状况。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成为了扶植和培育市民社会的重要力量。因 此,社会保障法理应是授予政府权利干预市民社会生活,以保障市民社会自治性充 分发挥之法。另一面,从财富流动的视角来看,社会保障实质上是政府运用国家权 利对社会财富的一种强制性分配。历史的教训已经无数次提醒我们:必须对政府 权利的介入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对国家加以理想化,以及对市民社会给予道德上 的低评价,着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政治上的独裁主义”。[13]在公权 的强制性分配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第一,高成本问题,即财富在归集和转移过程 中会出现流失,这种流失包括财富的收集成本和转移成本,主要是指各种人力资源 支出、财产耗费等。第二,劫贫济富问题。强制性分配是一种资源的强制性转移, 所以并不能确保转移的方向。在财富归集方面,不能确保取之于富人的财富多于 取之于穷人的财富;在财富转移方面,也不能确保穷人一定能获得更多的资助。在 强制性分配分配的实践中,有可能出现劫贫济富的反向现象,从而使强制性分配伦 为一种为富人服务的工具。[14]以劫富济贫为取向的政府权利的介入,不但没有达 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导致政府失灵状态的生产。因此,为防止政府失灵的出现,在强 制性分配的过程中,法律对政府力介入的范围、方式、程序、责任等加以明确的 规定。社会保障法应当担负起该重任,成为社会分配领域内限制政府,克服政府失 灵之法。

社会保障法一方面确认国家干预社会分配领域的合法性,以保障人的基本 生存权利,维护市民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另一方面又规定了国家权利 五、结束语 无论从历史学、社会学角度考察,还是从经济学、政治学视角分析,社会保 障法都无庸质疑地具有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明确社会保障的本质,将其定位为经 济法的部门法,符合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体现了社会保障学科的本 质特征,更是由政府在目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特殊责任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