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践的需要,重新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传 承与创新,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 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创新 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孵化机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尝 试,探索了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创新创业;
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 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 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 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 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 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 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 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 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 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 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 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 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 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 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 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 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 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 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 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 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
“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 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 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 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 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 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 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 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 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 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 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 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 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 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 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

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 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 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 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 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 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 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 动的宣传、开展、总结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 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 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 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 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 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 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 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 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 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 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 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 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 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

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 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 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 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 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 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 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 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 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 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 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 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
组织挑选动 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 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
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 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 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 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 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 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 课程;
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 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 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 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 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 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作者:陈健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