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与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

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 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 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 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 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 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 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 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 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 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 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 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 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 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 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 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 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 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 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 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 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 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 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 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 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 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 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 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 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 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分配传播资源等 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

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 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 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 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 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 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 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
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 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 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 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
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 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 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 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 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 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 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 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 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 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 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 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 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 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 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 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 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 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 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 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 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 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 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 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 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 息的社会性行为;
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 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 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 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 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 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 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 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 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 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 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 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 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传播学亦称“传学”, 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 门新兴学科。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 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 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 进行信息交流。(2)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3)组织传播。

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4)大众传播。即以印刷或电子为 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交流。信息其实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 减少或消除。网络传播学是以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的。作为人类网络 传播内容的信息,能够使人类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

网络传播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 传递和获取,对人类的文化和政府的政策带来深刻的影响。传播作为联系信息生 产、积累和获取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网络传播作为信息交流、传 播的一种重要渠道,使信息得以广泛散发、吸收和利用。网络传播在人类的信息 流通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手段的变革将对人类信息流通活动的 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五、网络传播学的学科属性 我们认为,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理由主要有以下两条。

1.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认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无疑是一种社 会现象。虽然,网络传播学的研究中要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但是,这改变不 了网络传播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2.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我们由此也可以断定网络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

六、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主要有: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 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而在网络传播活动 中涉及到大量的政治问题,例如国际政治斗争往往会在网络传播中充分得以体现, 如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颠覆活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网 络传播活动,而人类网络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中要运用到社会学的 原理和方法。网络传播活动是人的活动,研究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理论研究 网络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网络传播过程中要涉及到经济投入、产出问题, 要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低成本高收益。网络传播学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 在研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技术问题。

七、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前瞻 进入90年代中期,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 算机信息网络。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 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垮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国内 外学术界立刻形成了对互联网的评介、研究的热潮,新闻传播学者亦对互联网在 信息传播领域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给予了充分关注。

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5000万人使用的界限标准的大众传媒,广播 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互联网只用了5年。到1998年 底,美国的网络用户已达6200万。因此,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 第四大传播媒体的概念被提出。从1995年起,国内的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 纷纷在网上建立网站。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学者开始将互联网研究的重点放 在了其网络作用方面。

1997年10月16日―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 究所、央视调查咨询公司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讨会”。3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进行的 第一次网络信息传播领域的理论研讨会议。由于当时中国新闻媒体上网者很少,只有人民日报网络版、华声报电子版等少数中国新闻机构在会上作了介绍性发言, 会议邀请了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主管给中国新闻界介绍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1999年7月1―2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持召开了’99全国网络新闻媒体理论 研讨会。50余家中国新闻机构网络版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30多家新闻机构 向大会提交了论文。10多家新闻机构的代表在会议上发言,与会代表从近年来各 自的网络新闻传播实践出发,广泛交流了对网络信息传播各个领域的看法。

1.国外的研究 国外不少代表性的相关著作在国内外形成很大影响,而且这些著作大多被 翻译成中文。其中包括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 年12月出版)、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月出版)、《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与商务新思维》(蒋显NFDA1!⒔明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埃瑟・戴森的《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尼尔・巴雷特的《数字化犯罪》 (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唐・泰普斯科特的《数字化成长―― 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查克・马丁的《数字化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等。

这些译著虽然并不能被看作是网络传播学的著作,只能说是相关著作,但 是它们打开了国内各界人士的眼界,促使中国人关注正在来临的信息时代、网络 时代、数字时代。其中《数字化生存》一书1998年被《新周刊》第53期评为《20 年来最有影响的20本书》之一。

2.国内著作 国内学者近年来,撰写了多种评介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专著。如胡泳、 范海燕合著的《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出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 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著作。紧随其后出版的是罗伊撰写的 《无网不胜》(兵器工业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郭良主编的《网络文化丛书》(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1997年12月出版)由8位年轻学者执笔,共7本著作组成,力图 用中国人的视角,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网络。作为中国学者为网络时代立言的原创 著作,继续推出的有萧琛撰写的《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陈炎撰写的《Internet改变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严耕主编 的《透视网络时代丛书》(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姜奇平主编的《数字论坛丛书》(海洋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刘吉和金吾伦的《千年警醒:信息化 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明安香的《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 (华夏出版社1999年2月)等。

3.网络传播研究状况 网络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新闻传播学者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研究 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拓展,甚至连研究本身都与网络紧密结合,包括从网上获 取资料、网上采访、网上调查等等。

新闻传播学者和直接从事网络传播的新闻传播者撰写的大量文章和论文, 可分为以下方面:探讨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探讨网络传播与传统新 闻传媒的关系,探讨新闻媒体网站的建设与经营,对国外网络传播法规的评介, 对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状况的调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总起来看,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现阶段描述性的, 对策性的,解释性的成果为多。

4.网络传播学研究前瞻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网络传播业的蓬勃发展,为网络传播学的深入研究 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也通过各种形式,尤其是互联 网,传入中国,扩展了网络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网络传播业的发展,促使新闻 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筹划如何培养网络新闻学或网络传播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激励新闻传播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对网络传播学的原理方法作深入的 研究。可以预计网络传播学在21世纪必然会掀起一个新的研究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