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实践教学模式有哪些

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模式的提出 教学要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掘学生潜在能力,满足学生适合 自身最佳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生最优发展的教学实践中,既要整体有序地把握 教学进程内外诸因素的关系,又要符合学生认知和个性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教 学的因果发展、层次梯度,表现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的素质内化进程。在近些年的学生最优发展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根据素质教 育的要求,结合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能涵盖各学科教学特点的 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抓起始、打基础、重能力、促发展”。诚然,该教学模 式的表述较简明,但其内涵却十分丰富,需要有序地、分层递进实施。各学科围绕 该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相应制订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而且还要做到学科间 相辅相成、和谐地同步前进。

二、模式实施原则。

1.整体性。

用整体性观点看教学过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属于学校的整个教 育系统。我们在“抓起始、打基础、重能力、促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全面优化培养 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全面提高教师素 质,全面改进教学条件,实现教学现代化等方面,力求过程中每一成分和环节都 能充分发挥最优功能,进而求得全过程最大程度的整体效益。

2.联系性。

用联系性的观点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构,揭示过程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可以 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内在联系,这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的 联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过程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既表现在师生之间积极的 相互作用中,也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前后衔接,学生兴趣、知识、能力、素质形成 的因果联系和发展联系上。

3.综合性。

用综合性观点(方法)处理教学中的方法和形式问题,以求教学效果的最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任务之间具有对应性,在对应范围内,教学方法会显示出其优越性和高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自始至终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 必须综合选择多种教学方法,使之相互配合,最优结合,以达到整体优化、优势 互补的教学效果。

常用的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 教学)各有其优点和弱点,因而在各个阶段与场合都必须考虑其最优结合,尤其 是要根据具体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中突出某种组织形式,而以其它形式为 辅,以求最优的组合效果。

4.最优化。

用最优化观点开展教学工作,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们要求教师充分 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教学环节都以整体的低耗高效来衡量 教学行为和效果。

三、模式实施的基本要求 1.以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为出发点。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一个反 映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的综合性概念。由于学生总是处于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 情境中,所以, 实际的学习可能性这个综合概念是动态的。因此,我们要求全体 教师不断地研究学生,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得出一些有根据的综合性判断和鉴定, 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发展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以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 出发点。

2.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能动性是学生作为 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因此,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 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重视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协调统一。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组 织形式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始终坚持将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协调 统一,最优结合,以确保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强调教学活动的 针对性,有区别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另一方面则强调充分合理使用多种教学资源, 使其最大可能地发挥效益。

四、模式的具体实施 1.抓起始我校生源整体较好,但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其知识层次、能力水准、学习 习惯等均有明显的差异。我们提出“抓起始”,既是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实际学 习可能性”, 也是要发展提高这种“可能性”,使教学“可接受”性更强。我们具体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新生入学伊始,教师通过审阅入学成绩和新生档 案,在适当时机用适当方法进行摸底,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②查漏补缺,知识衔接。为使全班的知识水平有相对整齐的起点,同时考虑 到初、高中知识有较大跨度。我们实行“起点低一点,坡度小一点,进度慢一点” 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起始阶段有一个补习、衔接、转换、适应的过程,让学生 “排好队,齐步走”。

③培养习惯,改善方法。从初中生到高中生这一角色变换的转折点是学习习 惯和方法的转变。我们在提醒学生严格遵循学习常规的同时,十分强调学生养成 良好的自学习惯,帮助学生探求适合自己特点的自学方法。

④协调关系,健康心理。进入高中的学生大多是初中的优秀生。但在新的环 境中未必都具优势,因而会产生种种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的不良心态。我们通过 开展优良班集体活动,和谐师生、同学关系,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心理引导,提 倡愉快教育。

2.打基础 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在相应条件下相互联系,合乎规律地保证取得巩固的、 理解的、实效的教学结果,这是最优化教学的重要原则。夯实基础对取得最优的 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求在教学中做到“三落实”:
①落实课堂教学。教师按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优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 点、难点、特点,把握知识的难度、密度、深度,“照顾中下面,不搞难精尖”。

实行知识教学“三小步“,即:适当重复,前后关联,巩固消化。

②落实检查考核。学校严格要求试卷命题有适度的知识涵盖面和梯度,命题 依据三原则:基础性、全面性、合理性;
考查后作试卷分析,做到考一次,查一 次,补一次。③落实培优补差。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既实行“能跑则跑,能飞则飞” 的“提优”原则,同时实行“四同四不同”的做法。“四同”即按大纲要求相同,教学 进度相同,期末考核相同,课时量相同;
“四不同”指课外训练不同,知识拓宽不 同,平时检查不同,最终达到要求不同。优生重在知识拓宽加深,中下面学生重 在查漏补缺。

3.重能力 能力是知识、技能的概括化和迁移,也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我们在抓基础 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其一是重视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如观察力、 想象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等;
其二是重视特殊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能 力的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
①课堂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凸现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 脑”的基础上“动口”、“动手”,让学生上台表现,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动手操 作等能力。

②课外活动。强化活动意义,丰富活动内容,拓宽活动渠道,为学生培养能力 “搭台”。我校有多种兴趣小组、学科竞赛、文艺社团、周末文化等课外活动,有 效地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文学创作、科学思维、组织协调等能力。

③社会实践。组织发动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知识的运用迁 移能力,在向社会和生活学习中锻炼能力,培养才干。如计算机教学中让学生为 区公安局和校办厂等开发应用软件,“灵通社”同学的社会调查采访等,不仅提高 了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也锻炼了社交能力。

4.促发展。

教学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我们所指的“促发展”,就是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给时间,留‘空间’,展特长,明目标”。

①给时间。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首先就得给学生自由支配的足 够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精,有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思维活动;
课后各 学科向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给学生足够的预习和复习的时间。只有学生掌握自 学的主动权,才具有最优发展的可能。②留“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余 地。教师相信学生具有自己获取新知识和对某种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的能力。教 师不仅要有意识有目地的规定学生自学内容,而且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相 应提出拓宽知识、加强深度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创造性劳动。这些属于“再认识“的思维活动,也是一块很大的“空间”,是学 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思维活动的重要过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欲使学生最优发 展,必须留给学生最优发展的“空间”。如果教师全部占领了学生的发展的“空间”, 那就无所谓有“最优”可言。

③展特长。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发掘学生个体潜在的特长和能力,这也 是“促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十分清楚,今天和将来社会都需要各类人才,特别 需要在具有良好全面素质基础上又有某方面特长的人才。因此,学校和教师完全 有责任认真发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条件发展他们的特长。为此,学校为学生 “配班子”(物色辅导老师)。“搭台子“(提供学习阵地、创设表现特长的环境和机 会)。

④明目标。学生进入我校的第一天,我们便明确告诉他们,决不能以跨入大 学校门作为自己的目标,要在中学阶段达到自己最优发展,将来为国家作大贡献。

进入高三年级,特别是复习迎考阶段以后,我们清楚地告诫学生,高考竞争是公 平的,要有勇气去寻求适合自己最优发展的学习环境,不管录取分数线多高,都 要敢于攀登。事实上,我们有些有条件成为保送生的同学,考虑到接受保送学校 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的最优发展,因此放弃了“保送”的权利,敢于冒风险参与竞 争,接受国家的挑选。正因为我们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努力目标,因此都具有强 大的学习动力,这也是实施“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的成功保障。

五、模式操作的基本环节 我们通过多年的模式实践,形成了以下几个教学基本环节,如图所示:
反 馈 -------------------------------------------------------------------------------- 1.明确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目标。明确的教学目的,不 仅要体现科学性,还要努力做到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体现在不同年级,不同 专题,不同教时,不同学生;
努力体现教学的发展性,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优选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 学任务、目的的重要保证。在优选教学内容时,我们着重强调:围绕既定的教学 目标,补充必要的知识,注意科际协调,反映教学效率,控制作业总量。

3.激发动机。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的 操作”。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最佳学习心态,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和满足, 激发起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4.优化教法。优化教法最直接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本质。优化教学方法必须 达到“五符合“:(1)符合教学原则;
(2)符合教学目的任务(目标);
(3)符合该专 题的内容;
(4)符合学生的学习可能性;
(5)符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努力使教学 教法多样化, 手段现代化,形式合理化。

5.加强检评。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检查与评价,调整、校正教学过程, 改变教学方法、形式、手段,学生也可从中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自我 调节。我们把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并突出学生自我评价在教学 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评价的方法与形式上,我们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 结合起来,注意发挥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的作用;
在评价的方向上,贯彻以鼓 励性评价为主的原则。

六、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实施的保证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 实施的关键。只有“教师高水平”,才有“学生高质量”。为了给最优化教学创造有 利条件,我们努力建设这样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 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有优良的教风,严谨、求实、一丝不苟;
有优良的学 风,能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刻苦钻研大纲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有高超的教学技 巧,课堂教学效率高。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全体教师能不断获得进修学习的 机会,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2.创设最优的教学条件创设应有的教学物质条件、卫生条件和心理环境,是有效的高质量地发挥 教学过程作用的先决条件。我校在学生最优发展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把创设最 优的教学条件作为改革的一个主要环节来抓。

建设现代化教学设施。镇海中学在1987年学校本部重建时,就立下要建设至 少二三十年不落后的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远大目标。近几年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深 入与发展,综合实验楼、体艺馆、电教图书馆等一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工程已逐 步完成。

优化校园环境。镇海中学在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前后投入近百万元资金, 有计划地修复了抗倭、抗英、抗法等七个历史遗迹,三个革命烈士纪念亭楼。使 一批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对学生立志成才,发愤读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我校还十分注意绿化、美化环境,师生动手植树绿化。校园里草坪雪松, 满目葱绿;
桃红柳绿,姹紫嫣红。十个德育教育点与现代化教育设施镶嵌在绿树 成荫、小桥流水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育人环境。

3.建设优良校风。

校风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学生最优发展的有效保障。我 校十分重视校风建设,并从实际出发制定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经过一段时间 的认真贯彻以后,在全体师生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习惯, 逐步发展为集体自觉的荣誉感和约束力。我校以“励志、进取、勤奋、健美”为校 训,以“严肃制度、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为校规,十分重视由领导的工作作风、 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组成的校风建设。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全面负责, 坚持早到校、夜值班,指导学生早晚自学;
教学上精益求精,坚持备课、上课、 作业批改、辅导、考核、总结“六认真”。学生刻苦学习,遵守纪律,文明礼貌, 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这种优良的校风继承了几十年来培养起来的严谨治学、勤 奋教学的优良传统,又开创了团结、求实、进取的新风尚。

这种由制度转化而成 无形的良好氛围,构成了一种优化的育人环境。这种无声的教育影响往往比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