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的论文 幼儿园常规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幼儿园常规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幼儿园常规教育工作研究论文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初探》 【摘要】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孩子学会 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独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 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规教育方法很重要。

【关键词】常规教育幼儿园教育 目前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处于关注的中 心,虽然我们不能说父母及其它长辈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 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另一方面,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 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 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 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 乱和无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 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 和方法上也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1.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 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间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 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 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 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 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 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 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 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2.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 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 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秋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 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 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 个小朋友脸上贴一个粘纸宝宝!”。然而,让A老师意料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 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 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的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 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 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 仅就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的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里,除了A老 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 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 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 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自控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 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就难免 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了;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 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 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 保持不动的常规要求,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 预期。

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 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2.1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幼 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 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制定, 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2.1.1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 导。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有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 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攫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 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是由兴趣和需要决定的,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由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 照幼儿自身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 有效的教育措施,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1.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 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 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是在体验中学 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 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 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 的任务不是替代儿童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 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强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摆放 的常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交给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再如例:游戏时有些小朋友 为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而争抢,导致游戏前的秩序混乱。我与小朋友一起商 量,对规则做了新的调整:事先规定每次进入游戏区选择的顺序,让每一组小朋 友都有轮到优先选择游戏区的机会。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过常规教育,引导幼儿运用合理的社会规则来 解决日常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冲突。在规则的调节下,幼儿逐渐学会放弃原先的冲 动,不再通过争抢来达到目的,而是自觉地轮流、等待,从而使游戏活动的秩序 由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在这一常规教育中,我并没有强迫幼儿接受某一个 规则,而是通过具体事件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有规则和无规则对游戏活 动的影响,从而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游戏常规。

2.1.3抓住冲突情境加以引导,变外在的常规要求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如果能敏感地抓住冲突情境并加以合理引导,就能为幼儿提 供大量运用规则解决交往冲突的机会,从而使幼儿学会用规则来调节、约束自己 的行为。

3.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例: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陆续进了午睡教室。老师因为正在招呼活 动室里的孩子,还没有进午睡室,那些先进去的小朋友们就开始大声地嬉笑打闹 起来,有的拿毯子当披风装扮奥特曼、有的把脱下来的衣服抛来扔去、也有的小 朋友故意以怪声怪腔引逗别人……老师闻声进来后大声地训斥道“哪个小朋友还 想闹等会儿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让他再补睡,而且我也不会带他到外面玩游戏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那么这种依靠教师权威和惩罚威胁的常规 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从短期看,这种常规教育的效果的确非常明显,老师训斥后, 没有一个小朋友敢胡闹了。那么,其长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种暂时的秩序和即 时的纪律都不是真实的。由于幼儿不理解教师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静的规则,是为 了让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扰地入睡,他们就不会认识到在午睡室里大声吵闹的行 为有什么不妥当,因此也就不会有遵守这些午睡纪律的内在动力。他之所以做到 不做声和守纪律,只是因为害怕老师和惩罚,或者是为了得到奖励,而并不是真 正地理解其行为自身给集体和他人带来的后果。而当遵守纪律的动力不是来自幼 儿自身时,一旦没有人监督,幼儿就特别会违反纪律。蒙台梭利指出采用种种强 迫的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完全是虚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纪律是积 极的、活动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这就是说,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 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对幼儿常规教育的目 的并不是让孩子成为更听话的人,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和 能够根据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懂事”的孩子。许卓娅教授指出,“纪律”本身 并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来促进学生“自 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 点去反思我们在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无疑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4.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很多老师认为小班和托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刚入园时 抓常规的最佳时机,到了中班和大班后幼儿自主性萌发后就难管教了。于是,对 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 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小年龄的幼儿确实抑制性能力相对较弱,对规则的理解和 接受水平也比较差,大年龄的幼儿抑制性能力强,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水平也高, 能接受相对严格的常规教育。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认为在 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 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年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 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 也应从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 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 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 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论文篇二:《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摘 要:电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儿园新生方枪枪的“坎坷”生活为主 线,记录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从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儿园常规教育中部分常规 内容不合理、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教育策略单一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幼 儿园常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 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 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 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 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 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 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 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 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 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 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 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 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 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 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 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 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 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 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 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 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 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 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 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 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 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 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

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 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 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 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 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 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 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 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 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 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 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 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 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 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 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 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