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毛概论文 [大学生毛概精选论文]

大学生毛概精选论文

大学生毛概精选论文 大学生毛概精选论文篇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征之我见》 [摘要]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自身特点,因而因为参照物不同,呈现出多 样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理论也不例外,它 的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性、人民性、时 代性、创新性。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对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的第二大理论成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性,对于全面 把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实践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特征 实践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品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而且在 实践中去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实践性正是因为它恰恰体 现了这些原理。它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直接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很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直接总结。可以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成了无渊之水,无本之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 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邓小平又在 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重要论断。第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直面实践是为了回答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纯学理性的。正如 马克思所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 它解决了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李瑞清在《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性》一文当中提出,一种理论产生之后,它是否有价值和 生命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能否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重大 课题;其次是能否满足于实践的需要和发展,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是否能够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尤其是能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实 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恰恰回答并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受实 践的制约和引导。党的十七大在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还科学地 界定了它所包含的内容。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体系。”这三种理论各自的主题与着重点不一样。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谋求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地揭 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些主题的 变换本身就是因为不同时期实践的需要不同。受着实践的制约和引导。

二、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特征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而发展。马克思曾说“一切划 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所以自从他 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无疑给它印上了时代的烙印。表现在两 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个内容就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发展 的新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惊人,从一开始摸索出的社会主义 道路,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一致的方向,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政局出现了 一些新变化,苏联共产党等许多老党先后失去了政权,这一现象给中国共产党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长期保持执政地位提供了深刻教训。再加上随着改革开放, 也有一些腐朽的思想传人了党内,阻碍了党的纯洁性建设步伐,党遇到了一系列 建设方面的问题。在这种局势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 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加强和 改进了党的建设,给人们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了共产党的领导。随着我 国的发展,发展当中的各种矛盾日益激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综上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内容都是时代的产物,或者说是应对和迎接时代挑战的结果。是对世界主题和时代特征新的概括。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紧扣时代主题。21世纪,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而在当今 环境下发展显得更为重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解放生 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因此在初级阶段发展还是核心的问题。邓小平曾提出:“和平问题 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 是核心问题”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卡特时又提出过:“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 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所以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突出发展这个主题,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等论断。而且整个体系最 终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发展。

三、创新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征 创新性是一个理论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重理论创新,他们 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 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不断发展的中国实 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 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发 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特征还表现在其理论的自我超越性。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的揭示清晰地勾勒出了这个理 论体系的创新轨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现了我党非凡的创 造能力和活力。

四、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特征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特征。人民性是指这一理论 体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是以人民为实践和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没有 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会产生,更不会实现。人民群众不仅是 实践主体,而且是价值主体。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刻关注人民的利 益、愿望和要求,强调社会主义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 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之一,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体现着浓厚的 人民性。江泽民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 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各 级干部要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为本,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 益方面创造出新的气象。”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并且始终 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进一步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 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除了这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把“人民拥护 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考虑一 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浓厚的民族性。

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 最主要的四个特征。实践性是一个理论最根本的品质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根本特征。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特征。如果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与时俱进、不从实际出发,那么它也就成为了一种本 本主义,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创新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显著的特 点。如果它没有自己创新的内容,只是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么它也会失去它原本 本色。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本质特征。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每一种理论都没有离开过人民的根本 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抓住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对于全面把握、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科学内涵,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更重大理论的意义和 实践意义。

大学生毛概精选论文篇二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党的十七大在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重要地位、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等问题上的理论创新, 以期对增强人们在这一科 学命题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自觉性有所裨益。

关键词:十六届六中全会;核心价值体系;思想 一、地位的新认识任何思想或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都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经过深 刻思考、归纳和提炼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作为一个科学而开放的理论体系, 人们对其科学内涵、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认 识, 也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渐次达到新的高度。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地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之后, 仅隔一年, 就又被写 入十七大的报告中, 其主要内容还写入了修改后的党章里, 这正是党对建设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达到新的认识境界的充分体现。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重要地位的新认识, 反映在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一系列论述当中, 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作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 现”的论断。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在此基础 上, 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 现。”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的新认识。这一论断包含两个层面的含 义: 第一, 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 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 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 物质力量, 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 个基本观点: 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都是在统 治阶级的主导下形成的。在中国, 传统君主专制社会形成的以“三纲五常”为主要 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 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秩序。

在西方, 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 但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 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思想,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以弘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 程中形成的时代精神, 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 观和道德规范,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第二,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 层面为主导, 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就其性质来说, 它是社会主义 的;
就其构成来说, 它涵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
就其内容来说, 它 已不限于总的根本的认识, 而是形成了一个基本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科学 体系。社会主义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方向,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 神和生命之魂, 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 在社会主 义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二是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地 位。十七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 进”,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 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开拓, 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 设的成绩, 其本身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 成就的重要体现。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适应国内外形势 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报告对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也成了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要求之一。报告提出的“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目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良好思 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是对十六大提出的“文化更加繁 荣”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根据这一部署, 到2020 年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中国的基本面貌之一就是将成为“具有更高文明素质 和精神追求的国家”。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内容的新丰富 党的十七大不仅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有了更为 深刻的认识, 而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基本层面的内容, 都有新的丰富 和发展。譬如, 在指导思想方面, 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内涵和精神实 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等, 都作了比较深刻的阐述。在共同理想方 面, 报告正式树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方面, 报告对改革开放的本质和历史地位作了分析, 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创 新精神的内涵;
报告还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 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这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时代精神的内容;
对“弘扬中 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了部署, 则更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荣辱观和道德建设方面, 报告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 美德建设的基础上, 增加了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 这是从道德本体的层面上思考 如何巩固荣辱观教育的成果, 使我们对道德建设的部署, 由三大重点发展为四个 方面, 更加趋于完善, 更加符合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当然, 十七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的丰富, 最主要 的还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这既是旗帜和理想问题, 同时也 是指导思想问题。

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 明确为我们党 和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旗帜。需要指出的是, 自1982 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 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以来, 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成为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标题的重要元素, 成为自 那时起我们在实践中探索的一条道路。这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就可以 体现出来。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十四 大报告的标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更大胜利》;
十五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仅从这一系列报告的标题就明显 地反映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代表大会的主线。十七大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强调“在当代 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这说明, 近十年来, 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所赖以成功的, 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归根到底,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在 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的使命和任务, 仍然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党中央这么明确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 也有利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报告指 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不断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 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 和心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 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 也丰富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综上所述, 在经济体制不断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 发生深刻变动, 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趋于更深刻变化的条件下, 不断地丰 富和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认识, 并以之引领社会思潮, 最大 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 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三、途径的新探索 十七大报告指出,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 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 十七大对文化建设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给予重 视, 对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些部署, 对探 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一,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体系。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是十七大经过慎重考虑作出 的一项重大工作部署。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就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 的到来, 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引用 毛泽东的这一论断, 指出“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 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 期不远”。在十六大上, 江泽民再次强调:“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 必将迎 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十七大报告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新高潮, 与十六大部署相衔接, 符合党中央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

围绕兴起文化新高潮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 出了全面部署。其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被确立为文化建设第一位的任 务。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也必然会 在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 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也将得到更加稳步的推进, 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其二, 针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本质体现, 同时提出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目标, 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报告明确要求,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 就必须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当 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报告还要 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 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这些都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式方法的可贵探索。

其三, 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中建设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 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 是增强国家文 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完成这一任务,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也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所以说“有利于”, 是因为共有精神家 园建设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如对优良传统的挖掘和继承, 将有利 于弘扬民族精神, 有利于发扬传统美德, 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 重要内容。之所以说“有赖于”, 是因为营造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关键作用。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需要全体国民有一个“共识 机制”。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存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 必须建立在国民 对一些基本价值的共识之上。其中, 最重要的基本价值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忠 诚、对公民权的尊重和保护。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民的共同理念, 凝聚了人民的 信念。不仅如此, 核心价值观一经形成, 可以极大地减少国家管理成本或治理成 本, 有效提高实施公共政策的效力。总之,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建设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