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_互联网金融中间业务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就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来看,中间业务因其低成本、小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并借助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在国内外银行业受到了广泛欢迎,各国金融学者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及创新研究由来已久,并在初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随着互联网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经济形态,同时客户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2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生了极大冲击。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势力,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大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

带来了被边缘化和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首先,随着新金融势力涉足并不断蚕食银行的业务领域,金融替代效应日益显现。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表现为客户流失严重、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受到挤压、资产业务竞争加剧等。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根源在于新金融势力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三流”信息,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

其次,银行面临着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长期以来,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新金融势力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如果新金融势力能够取得金融牌照,具备政策红利,即使没有吸储权限,仅凭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深沉也可立即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

最后,银行存在着转型发展和拓展中间收入的需求。当前银行存贷利差日益收窄、转变盈利方式、发力中间业务的需求也日渐紧迫,下一步转型的重点是发展轻利差业务和拓展中间业务,以摆脱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降低业务风险。助电商平台,银行希望改善客户体验来加强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客户基础,并在增养客户在平台消费或交易的习惯,来丰富拓展中间业务收入的渠道来源。

对银行业而言,银行也逐步尝试与第三方支付合作,以及跟移动、联通这样的电信大亨联姻,逐渐挤压银行“柜台内”的竞争空间,使自身的中间业务获得更大发展。而同时发展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是银行提升经营质量的重要方向。因而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适应互联网金融形势下的中间业务再发展是亟待解决的一大机遇和挑战。

1.1.2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其传统的支柱收入来源——利息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的生存。非利息收入即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用于竞争的手段和方法。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及中间业务更是受到冲击和挑战,存贷规模面临下降,存贷利差面临缩小。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不仅仅要着眼于中间业务的发展,更要探索中间业务发展转型的路子,同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虑新形势、新情况,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及实现自身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2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2.1研究方法

①二手资料分析法。通过文献检索与收集和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与其相关的有关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以此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的现状、所处的背景、发展的威胁和机遇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②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在郑州市区内选择几家典型的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对从事中间业务的职员就有关该行中间业务的开展实施情况等进行相关调查了解,从微观层面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可实施的方案。

1.2.2研究框架

本项研究在整理和分析大量文献及二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目前所处的互联网金融背景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挑战,借鉴西方优秀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经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实现中间业务的再发展。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1.3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金融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如何应对这一形势,如何将挑战转化为机遇。首先分析国内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形势,结合文献对以往学者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期比较早,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也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将焦点再转回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来,由于前期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较西方国家一些优秀的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仅体现在量上,也体现在质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在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国家优秀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经验的同时,切实将我国宏观的经济环境,尤其是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考虑进去再来评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显得更为明智。

1.3.2创新之处

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差距对比,缺乏权变思想,未能充分地将宏观的金融环境考虑进去。从影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它忽视了互联网金融这一对传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生重大冲击的重要影响因子。本文将宏观的环境考虑了进去,更具合理性,据此提出的发展建议更具可行性。

2相关文献综述

2.1互联网金融

2.2.1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最早出自IT行业,在最初阶段,此类机构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简单提供与各家银行之间的网关接口。但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蓬勃发展,尤其随着海量用户数据的积累,互联网企业逐渐了解到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便开始从简单的支付渗透到了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方向出现了战略重叠。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内涵的表述有多种,界定尚不统一。从广义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是涉及货币的信用化流通支付的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

当前互联网金融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上银行创新以及电商化技术创新等。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主要由凭借商业性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运作的电商企业、人人贷(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理财类的手机理财APP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组成,是以互联网体系与思维去打造类金融业务,运用互联网的特性去完成金融的渠道、借贷、信息、销售、客户管理等等工作。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目前国内涌现了阿里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企业。

后来,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的飞速发展,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相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现在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了,被互联网及其相关软件技术替代了;企业家、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金融交易、风险定价、期限匹配等复杂交易都会大大简化、易于操作业,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所引致出的巨大效益更加普惠于普通老百姓。

互联网金融模式目前主要体现为手机银行和P2P(peer-to-peer)融资。这种新金融模式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政府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普惠性,促进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监管挑战。对业界而言,互联网金融模式会产生巨大的商业机会,但也会促成竞争格局的大变化。对学术界而言,支付革命会冲击现有的货币理论。

目前国内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银行网上银行、运用电商的平台、P2P模式、交互式营销和货币基金模式等,其中P2P模式提供了中介服务,把资金出借方与需求方结合在一起。平台的模式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此类平台作为中介,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提供双重担保。如人人贷,此类平台的交易模式多为“1对多”,即一笔借款需求由多个投资人投资。二是“P2P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的宜信模式。可以称之为“多对多”模式,该模式通过互联网撮合投资人的借款人之间的借贷关系,实现个人对个人贷款。交互式营销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使金融业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共建开放共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货币基金模式是以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为代表,用户能随时把自己支付宝中的钱支付到余额宝中,不但免转账手续费,还可以获得收益。

周华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南方金融,2013.11总447期

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文献概述

银行最初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利率差,银行为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非银化现象,世界各国银行采取取消利率上限管制的策略,随着《现代金融服务法案》在在美国得到了批准,继而去除了关于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三者间的界线和限制限,经营单一业务金融机构被多元化所替代,从此,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由“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专业化模式转为“综合经营综合管理”全能化模式,并变为发展的主流,资本国际化与电子信息化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技术。近年来,由商业银行存贷款而带来的利润所占空间越来越小。银行的经营和运转面临着困境,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需要摆脱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获得更多的利润来经营银行。中间业务便是顺应这一要求的产物,要想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就需要大力的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中间业务,以各商业银行固有的存贷款业务为依托,逐步的引入合适的中间业务,达到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的目的。

伴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也逐渐加大,并促使其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中间业务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必然性、存在的问题、创新、定价机制及中西方中间业务的对比等方面的研究。如山东轻工业学院金融职业学院聂银学2004年在《公会论坛》上发表了《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一文,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并提出了要全面发展中间业务,所要实行的策略。人民银行大名县支行的曹瑞华和郭慧清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亟待加强》一文中,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分别来自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分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济南高新支行营业部的任军英、李超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中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面临的制约因素和解决的对策。交通银行上海分行的冯健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行收费的可行性及操作性》一文中,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讨论了关于如何收费的问题。黄末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研究》中从我国中间业务定价机制发展现状出发,探讨中间业务在定价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中间业务成本和中间业务目标利润为方法的中间业务价格。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相关研究还有很多,大多数学者探讨的都是我国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