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实体店面临的困境

杨绍杰 张文娟 张家口学院 河北张家口 075000

【文章摘要】

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逐步从封闭定向走向多元开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培养转移,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逐步分离,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趋于一体化。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地方高师院校面临很多困境:定位不明确,盲目提高办学层次;教师教育队伍分散、薄弱;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矛盾依然存在,在多种培养模式中徘徊;实践教学面临新挑战。为了走出困境,各地方高师院校应该根据校情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强教师教育队伍建设,特别要尝试兼职队伍建设;有效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选择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困境; 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开,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从政府到高校都在从多个层面积极思考与实施教师教育改革,以使高校的教师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着的社会需求。譬如,政府推出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政策;有些省份提出在高校中建立教师教育基地的计划;一些高校通过建立教师教育学院等措施改组了培养师范生的组织结构;各高校在教师教育课程及培养方式改革方面也做了许多积极探索。由于高校教师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因此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成为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过,我们还应看到,影响现代高校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的因素不可能是单一的。在众多因素中,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特点不容忽视。换句话说,高等教育制度与教师教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教育改革中面临的困境:

1 定位不明确,盲目提高办学层次。

在教师教育转型期,一些地方师范教育机构盲目攀比,办学定位不明确,过快扩大办学规模,忽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主要表现为:一是盲目升格。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学历,一大批中师被撤销,一部分中师升格为师专,一部分中师改为普通中学,中师资源几乎流失殆尽。二是盲目综合化。为了体现师范教育的开放性,不再强调师范教育的单独体系,许多师专、师院纷纷扩展为综合性学校,极大地削弱了师范教育。师范院校综合化初衷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实际上适得其反。多数地方师范院校急于扩大非师范专业,甚至非师范专业的数量超过了师范专业,忙于升格,企图挤入高校名牌。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结果舍本求末,削弱了师范专业。这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转型的目的不明确,与提高师资质量的要求背道而驰,没有在转型过程中真正转变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没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上相应地进行调整,没有真正地利用综合学科的资源来加强教师教育。

2 教师教育队伍薄弱、分散

地方高师院校一直以来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教师教育转型时期,大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没有真正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还在以一种观望的态度在看部属院校和重点师范院校的改革。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惯性影响,现有的教师教育队伍大多数还保持着原有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真正深入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还做得远远不够。教师教育队伍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在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方法方面都难以胜任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来看都显得十分薄弱。而且地方师范院校各专业学院从事学科教学法教学的教师主要集中在各专业院系,资源十分分散。

3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矛盾依然存在,地方高师院校在多种培养模式中徘徊

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逐步分离是新的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但是如何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选择哪一种培养模式依然是摆在各地方师范院校面前的难题。虽然有些高水平的师范大学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也提出了不同的教师教育改革模式,但毕竟各校校情不一样,各地方师范院校难以照抄照搬,任何一种模式的实行都必须建立在很多相关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有些地方师范院校也希望有所为,但是如果选择改革幅度较小的交叉型教学模式,延长实习时间,加大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这样势必会缩减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影响到整个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调整。毕竟蛋糕就那么大,学生就是四年的学期年限,如何协调好这些矛盾,如何在三类课程比例中找到一种平衡,如何选择适宜的改革模式,是摆在地方师范院校面前的难题。

4 实践教学面临新挑战

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的实际执教能力, 实践教学在这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上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实习理念单一( 主要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学生熟悉教学工作)、模式单调( 主要就是将学生派往中小学,进入实际岗位),对未来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够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该意见的提出对地方高师院校长期以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有效地开展实习支教工作,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提高师范生的执教能力,是每个师范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地区差异,因此由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向开放、非定向的教师教育的转变过程将是复杂、多样的。正如有研究者在分析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已经发展到后师范教育时代所认为的那样:后师范教育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关教师培养和培训话语的多元性共存。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话语的并存,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话语的并存,师范生和师资生话语的并存,学术性和专业性以及师范性话语的并存。这些体系的并存是由我国不同地区对教师不同的需求决定的。但不管如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的转型已经为教师教育由封闭、定向走向开放、非定向提供了基础,改变只是有快有慢或早或迟。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 我国教师教育制度重建的再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3).

[2] 王建磐. 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 教师教育研究, 2004(5).

[3] 幺加利,王静. 论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路向[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4).

[4] 顾明远.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 教师教育研究,2006(6).

[5] 刘旭,白解红. 我国教师教育转型期师范大学办学模式改革略论[J]. 教师教育研究,2006(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