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关于金融杠杆的利用及中国目前的选择问题】 金融杠杆

【摘 要】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金融杠杆再次成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个金融领域。然而,金融杠杆的利弊并非是如此简单就能说明的,结合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金融杠杆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本文将分析金融杠杆利弊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针对性的讨论金融杠杆对中国带来的利弊,并提出自己的金融杠杆选择观点。

【关键词】金融杠杆;欠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利弊分析

金融杠杆的总观

金融杠杆,简单而言就像数学里的乘号,它可以把投资结果放大,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它分为很多种,如个人投资领域、企业领域、政府领域、银行信贷领域等。可以看出,金融杠杆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它内含风险(即:收益或者损失的波动性),只是这种波动是以一个固定比例“杠杆”的形式出现的。

个人理财过程中遇到的金融杠杆包括:房贷杠杆,四成的首付款,杠杆比率约为2.5倍。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成本高、系统风险高等特点。期货,投资保证金因标的物不同而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杠杆比率都在10倍左右,需要注意及时止损,有足够的资金追加保证金。所谓期货,一般指期货合约,就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个一定数量的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交易保证金是会员单位或者客户在期货交易中因持有期货合约而实际支付的保证金,它又分为初始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两类。保证金制度是杠杆的来源,保证金比率越低,杠杆越大,风险越大,我国现行的最低保证金比率为交易金额的5%,国际上一般都在3%-8%之间。期权:杠杆比率一般视期权费以及行权价差的大小而定,需要注意到期日风险。不过,期权主要还是用于套期保值的,一般不作为投资工具,因为期权费用都较高。还有一种投资工具叫外汇,最低的投资金额一般在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之间,杠杆比率国际上通常为20-400倍,这个比率相当之高。需要注意及时止损,有足够的资金追加保证金。融资融券工具,投资门槛较高一般在100万元以上,杠杆比率较低,一般小于2倍,需要注意做空风险以及被强行平仓的风险。总而言之,个人投资工具的杠杆比率还是比较高的,投资门槛也有高有低[1]。

企业领域的杠杆主要是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资产负债比率会严重影响一个企业的财务杠杆,因此企业杠杆是企业经营必须万分重视的一个指标,也许过度的杠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诱发一个财务危机就会使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最终直接导致企业破产。杠杆不足又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因此,一句话来说杠杆对于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要适可而止,不要做自己无法承担的风险。

                                                                             银行金融部门近些年来的杠杆越拉越大,不仅仅是资产负债比率上引起的杠杆,也有表外业务的因素存在。近些年来,银行为了逃避监管和巴塞尔协议等,大力开发表外业务,将自身的风险隐藏起来,但是这种拉大杠杆的行为一方面却是为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银行的正常盈利,但是另一方面表外风险的急剧扩大会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危机将会影响深远,不仅仅是某一家银行的问题。

二、金融杠杆的优劣势分析

众所周知,美国次贷风险和华尔街金融风暴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次贷危机只是揭开了潘多拉魔盒的盖子,越来越多的麻烦随之而来。如果没有杠杆的话,就无法解释为何次贷规模仅仅是几千亿美元,而美国政府用于救市的资金达到数万亿美元,而且还想全球范围内深度传播。应当说把高风险的次贷巧妙包装成高信用等级产品的金融衍生品内含高比率的杠杆,同时把金融机构放置于自身承受能力数倍之高的高风险之中,即是金融衍生品通过金融杠杆放大了金融风险[2]。

因此,一国的金融杠杆高低必须是与金融监管和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要看一国的具体发展环节和基本金融环境,如果一国要加大力度发展金融那么势必会谨慎对待金融体制建设和金融风险问题,当然慎重不代表不敢于扩大金融杠杆。

要想合理运用金融杠杆,就必须首先分清楚金融杠杆有哪些优劣势。优势:邓小平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招棋活,全盘皆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6页)。金融杠杆作为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一个工具有着其先天的优势,可以以小博大快速获取利润、促进经济中的流动性、加强各项资产的利用效率、有效撬开经济量等优势。如果一国正在大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该国的金融系统中金融杠杆比率无疑会显著增大,经历活动更趋频繁,经济总量被撬开。劣势就是:风险增大,潜在收益上升的同时也会同比例拉大潜在的损失,而很多人在金钱面前会容易迷失,暂时选择性忘记损失,一味提高杠杆来博取收益,一旦失败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

显而易见,金融风险的上升并不一定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将风险控制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范围,那么一方面人们可以获得他们可能得到的收益,一旦损失他们也能接受,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那么有没有可能做到呢,这点在现在看来是很难得。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构建完善合理的金融体系,加强对各方面的金融监管,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然而,监管部门缺乏可用的数据,例如个人或家庭的具体收入情况和投资情况,企业的运营状况以及投融资状态等。即使监管部门有了这些数据也很难监管,因为成本实在高昂,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也不会有人愿意支付这些成本来让别人监管自己。那么,还有一个可行的方式就是进行金融教育,让每个投资个体都具备良好的投资素养和风险控制意识,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这一点是广大欠发达国家在金融化道路上必须做足的功课[3]。

中国金融杠杆的选择

先来看一组数据:2013年12月中科院已经发布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数据报告,指出中国非金融企业本门杠杆率已经达到113%,超过PECD国家的90%阈值,值得警惕,如果将非金融企业、居民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债务加总,那么全社会的债务规模达到111.6%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15%。这意味着全社会的杠杆率已经很高,去杠杆化在所难免。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研究证明,企业债务/GDP高于90%时,就会伤害到经济增长。目前,中国这一水平已大幅高于约70%水平的美国、约50%水平的德国企业部门负债水平,跟重债国西班牙、英国、韩国、日本企业部门一样在100%以上,并大幅高出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在40%水平以下的其他金砖国家。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超过100%,并不必然意味着发生债务危机。但中国企业部门盈利水平、中国总体投资回报率水平的持续下降,却让债务难以维系的情景提前到来。当前,中国上市公司剔除金融类公司后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在9%,这一水平是偏低的,并且从2007年以来呈趋势性下降。高杠杆和低盈利水平,共同推高了信用风险。截至今年年中,付息占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已高达14%。今年三季度,社会融资平均利率为6.81%,较一季度的6.35%有所上升;而同期工业企业主营利润率由6.05%下降到5.59%,债权融资成本与企业利润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4]。

可以看出,中国的金融现状是欠发达国家尚未完成金融体系的完善建立和金融风险意识的教育就已经大幅度超前扩大杠杆了,目前继续作出调整,规范各行业的金融杠杆,收缩风险。那么,中国金融杠杆有多少是有效率的呢?金融杠杆有哪些是应该高并且还不充足,有哪些是已经过量的呢?具体的情况必须还要具体分析,并不能仅仅靠总量来要求每个行业都去杠杆化,收缩自身发展。

在中国多个经济部门中,中央政府、居民部门有加杠杆空间,最需要去杠杆的是地方政府部门、国有非金融企业部门。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也正是这两个部门推动了信用扩张。                                                                                                                                                那么通过那种方式去杠杆化呢?有一种观点是高利率去杠杆化。即通过提高市场利率来减少信用扩张,收缩杠杆比率,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一点无疑是十分消极的。高利率去杠杆,既可以通过推动金融部门主动去杠杆,又可以通过提高成本的方式压缩信贷需求,但这一政策思路实际上引起了两个重要辩论:

  第一,高利率去杠杆,会发现在事实上并没有去掉地方政府、央企的杠杆,而是在推高融资部门信用风险之后,地方政府、央企凭借准主权信用,依然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融资,民营非房地产部门却被进一步的信用挤出了。

  第二,高利率去杠杆,会碰触另外两个底线,一是高利率必然将引起信用违约,无论是企业违约,还是传导到信托、银行等金融部门违约。这是否碰触到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去杠杆必然导致经济增速回落,在经济增长不坚实的背景下,7.2%的保就业底线,包括市场预期的2014年7.5%的GDP增长目标,还能否实现?

因此,高利率去杠杆化也只能说是中下之选,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本文的观点是:针对需要调控的行业与部门做出更多的监管工作,实行例如信息披露等制度,一方面让整个行业的杠杆化比率更为平均,另一方面有效方便金融部门清晰认识到改行业的信用风险,从乙方减少信用,主动促进该行业杠杆化比率走向正常水平。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各个行业的研究,尤其是和国外相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进行比较研究,发布更多的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数据以供参考,这样也可以有效促使我国行业发展更为规范。

参考文献:

[1]奚君羊.国际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三农”与财政金融课题组.合理运用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理论前沿,2006,(4).

[3]吴晓灵.合理利用金融杠杆和财政杠杆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7).

[4]叶振环.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杠杆作用之审视[J].南方金融,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