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电影史学的建构]我国传统史学

浅谈我国电影史学的建构

浅谈我国电影史学的建构 一、创一个时代:史学建构与传道育人 中国电影已走过百年历程,历经沧桑,在发展的道路上时而突飞猛进,时 而步履蹒跚。它以影像的方式记载着华夏大地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政治更迭、 文化兴变,折射出时代的悲欢和历史演进的轨迹。从我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定 军山》起,到今天互联网环境下的大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史学家们可谓鞠躬尽瘁, 他们一边冷静客观地书写着中国电影百年巨变,一边又为其扼腕叹息或激动不已。

这其中,就有李少白活跃的身影。李少白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国电影史学家, 对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他撰写了大量历史、理论文章及专著, 其中《中国电影发展史》《影心探赜》《影史榷略》《中国电影史》等均成为中 国电影史研究的必读书目。李少白提出的“史论结合”的电影史书写方法与他坚持 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影响了几代人。他对中国电影史始终怀有温情,将中国电 影的发展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对历史作出了较为公正的评价。作为《中 国电影发展史》的作者之一,这部“官修”史曾经成为李少白人生的“污点”,在“文 革”期间被指摘为“毒草”,但正是这样的“污点”成就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里程碑 之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也成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绕不过去的学术基点。同时, 李少白还是《中国电影艺术史》写作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尽管这本历史巨著由于 种种原因未能问世,但史料收集和思路框架都已完成,激励了无数后来的电影史 研究者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它的流产是李少白人生的缺憾,却开启了后世电影 史研究的康庄大道。李少白同时又是一个电影理论家。20世纪80年代,西方电影 理论大量进入中国,他积极参与了关于中国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讨论,并发表 了许多有分量的学术文章,比如《历史地看待电影的多元属性》《电影民族化再 认识》《论电影艺术形式》《电影本性纵横谈》等。他从电影的本性、艺术性、 美学、创作规律、历史与现代性等多个方面论及电影理论建构过程中所涉及的许 多重要问题。李少白不但是中国电影史学专家、电影理论专家,也是一个教育家, 他开创了中国电影学学科,培养了大批电影研究人员,为电影学人才培养构建了 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他也是我国第一批申报电影学硕士和博士培养的专家,并 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如丁亚平、陆弘石、钟大丰、王汉川、鲍玉珩、李道新、高 小健、赵小青、石川、秦喜清、虞吉等,这些专家学者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 学研究的中流砥柱和带头人。《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一 书收录了大量研究李少白的史学观念、电影理论和教育理念的文章。这些文章的 作者多为当前在中国电影行业从事电影学教育和研究的著名学者专家,如孟犁野、 王人殷、郦苏元、陆弘石、陈墨、丁亚平、李道新等,他们或为李少白的同事朋友,或是他的学生后辈,对他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教育理念等有着深刻的认 识和见解,在生活中也与他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试图通过本书向读者还原一个 真实的历史学家,还力图透过历史的表象,对李少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管 理理念提供一个全景式的深入介绍和探索。以便读者对这位曾为中国电影史和电 影理论的发展作过巨大贡献的学者,能够从本质上产生较为深刻的了解。

二、冰心一片:诗人之气与历史之魂 《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一书收录了李少白的集外 文选、诗选49篇,这是他非常珍爱的文字。诗言志,歌咏言,世事浮沉,李少白 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心灵轨迹写进诗里,也透出几许对生活的无奈、事事不遂如 人愿的感慨。但更多时候,他像一个站在古崖上的诗人,衣袂飘然,怀着几分时 移世易的喟叹,一个人陷入深深的沉思,留给人一抹孤独的背影。板凳甘坐十年 苦,文章不写半句空。半生辛劳,治史一生。李少白倾其一生研史、治史,直至 病重,床头还放着他珍爱的电影史书籍。但他又是一个灵魂的诗人,他对这个世 界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眷恋深深地触动着人们。丁亚平在书中写道:“他平静地 看着我,未必想太多。这个时候他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看过的书与文章,如 何创一个电影学术时代,如何研究历史和人物,在脑海中已经逐渐模糊了。但我 想象中这时的他心里会在燃着一堆篝火,灼热气体和星火在升腾,噼啪作响。他 的最后岁月里,陪伴他的是诗词集,是电影史学上的三两本书。当自己研究过的 电影史上的某些历史现象、人物变得面目不清时,缠绵病床多日的他偶或会翻看、 回望、沉思;
当很多重要的东西在有意无意间都丢了时,他愿意通过诗句来参研、 雕琢、重新塑形。他也会让另一些事情在最后的生命凝眸中纹丝不动,比如想念, 比如血缘亲情,比如爱。”作者写下这段感人至深的文字时,或许眼角噙着泪水, 或许被记忆拉向了更悠远的历史深处。李少白的诗与他的史学研究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他有着诗人的孤绝与浪漫,也有着史学家的赤诚与执着。他的这种诗人 之气和历史学家的灵魂也契合了中国电影史学书写的文笔要求。

三、看向历史的纵深处:血脉传承与电影史学史的建构 在李少白身上,既能看到中国电影史的建构过程,又能看到电影史学的一 脉相承。这位成名于20世纪60年代的老知识分子,一生坎坷,几经漂泊,而始终 没有放弃对电影史的研究。在那个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电影史为何物的年代,他却 能够从历史的纵深处看向未来,为电影这门历史并不久远的艺术门类书写历史。

李少白的选择,实际上根植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史学意识和历史传承精神,当 时的社会政治大环境也许对这一选择也有过一定的影响。《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一书将这份血脉传承的过程记录下来,它与以往的传记 类书籍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一本人物回忆录,更是一本兼学术思想与史料结 合的专业书籍,更重要的是对老一代史学家的史学观念、史学方法进行研究书写, 本身就属于史学史的范畴,它将新中国以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过程较为真实、 客观地记录了下来。里面大量的采访和回忆类的文章、书信、工作报告等将电影 史的研究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
丰富的史料、原点性的素材也为中国电影史学史 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该书还秉持了治史一贯的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收 录了大量对李少白评论与缅怀的文章。可以说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 人物的聚焦和特写,将李少白的点点滴滴、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用温情的笔触 记载下来。这些从记忆深处“捡”来的生活片段本身就是一种对资料的运用、对历 史的尊重。全书资料新颖、范围很广,各作者以与李少白直接交往的第一手资料 写成,集几十位专家学者之回忆,大量而翔实的史料、朴素而真诚的笔触、深刻 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使得该书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书中收录了大量研 究李少白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电影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文章,对李少白进行历史 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的同时,也将他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有助 于读者对其思想进行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书中还收录了一些青年学生的文章, 他们都是李少白的后辈学生,对老一辈电影史学家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在电 影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为电影史的研究和书写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李少白 的史学观念也在这些青年学生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整本书散发着淡淡的哀思 和深深的怀念。该书的三个主编都是中国电影史研究领域极具分量的人物,以文 字书写的方式来纪念和缅怀自己的老师。丁亚平从事中国电影史研究已有20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执着和热忱,笔耕不缀,先后出版 个人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 时代》《电影的踪迹》《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十 余种,发表学术文章400余篇,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奖,国家、省部级奖十 余次,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 3版)电影电视卷主编。陆弘石曾先后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 影视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副主编,现为国 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出版专著《中国电影史》(与舒晓鸣合著)、 《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等,是李少白学 生辈的同事,两人共同经历了中国电影学学科创建的过程,亦师亦友。高小健则 是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和文化、戏曲电影方面的专家,出版著作《中国戏曲电 影史》《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等,同时发表了许多中国电影史、电影 理论、电影文化、电影剧作理论等方面的论文和影视评论。李少白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血脉才如此生生不息,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成为“显学”。李少白一生治史不辍,却从未为自己著书立传, 这本书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他的史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得以流传,同时也使 得这位前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观念和治史方法得以传承。该书以最真挚的情感和史 学家治史的专业精神淬炼而成,不但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中国 电影史学家,同时也为中国电影史学史的研究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郭双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