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权民法维护|如何维护人格尊严权

人格尊严权民法维护

人格尊严权民法维护 一、人格尊严权独立性之争 人格尊严是指生存的尊贵庄严,不容侵犯的身份、地位、资格。人格尊严 作为一种人格利益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已成为共识,但对其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民 法学界存在争议,经概括基本上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是一般人格权说。认为:
“人格尊严已涵盖了人格权的全部内容,应作为一般人格权对待”;
‘人格尊严权 是一般人格权的代名词”;
梁惹星教授也在《民法总论》中认为:“人格权有一般 人格权与特别人格权之分。一般人格权,指关于人之存在价值及尊严之权利,其 标的包括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自由、姓名、贞操、肖像、隐私等全部人格 利益。因此,一般人格权是以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总括性权利。……特别人 格权,指法律就特定人格利益所规定的权利。其二是名誉权说。《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通则》第101条明确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 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相当长的司法实践 也是将人格尊严权纳入名誉权中保护的。其三是独立的具体人格权说。认为:“人 格尊严的内容不能完全为其它人格权所分化,更不能为哪一种具体人格权所包容, 它具有自己的独有内容,应当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规定和保护。”谢怀杭 先生认为,在今天,人格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以权利人的人身为客体的, 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一类是以权利人的其他人格利益(精神上、心理 上、作为独立人格者而存在的利益)为客体的,包括姓名权、自由权、名誉权、 肖像权、隐私权(个人秘密权)、个人尊严权、个人情报知悉权等;
栅罗玉中、万 其刚和刘松山也曾论述到:‘《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 受法律保护。对于这一规定,有的学者将其认定为‘公民的一般人格权’。我们在 这里把它作为‘个别人格权’看待。”嗍以上三种观点可以看出,将人格尊严权等同 于一般人格权来保护,基本是以我国著名民法学者如王利明、杨立新等为代表, 大多数学者关于此的学术论文都追随这一观点。但这种观点没诠释人格尊严权、 一般人格权与人格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名誉权说主要原因在于《民法通则》把人 格尊严权内容规定在名誉权中,实质上人格尊严与名誉人格利益有许多不同。基 于人格尊严权立法历程以及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人格尊严权成为一项独立的具 体人格权更具必然性。

二、人格尊严权走向独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独立的人格尊严权是和谐社会应有的内容从权利产生来看,任何一项权利都根源于社会主体的某种生活需求,美国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用实验的方式举例说明了人的基本需求的范围和层次,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认识 和理解的欲望、对美的需要等等。现代心理学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成为了现代人格 权的立法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对人格利益的需求 不断丰富,作为人格权客体的人格利益在法律上表现出多层次性:最低层次的生 物形态的人格利益,主要包括人的生命、健康和身体部分机能的安全利益需求, 它以权利主体的人身为核心;
较高层次的社会形态人格利益,它是公民与他人或 社会发生联系的需求,主要包括归属与爱的需求(婚姻自主权、信仰自由等),尊 重的需求(姓名权、名誉权、个人隐私权等)等;
最高层次的心理形态人格利益, 主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对美的需求等,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核心。因此人格 权制度的立法基础经历了从纯粹把人作为生物发展到作为社会关系的载体,又发 展到对人的精神存在赋予了法律意义的过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社会,提倡和保证人的基本人格的要求,重视人的社会化和精神健康。人格 尊严,是一个人作为人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应受到他人或社会最起码的尊重,是 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当一个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就会产生精神痛苦和疾病, 就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目前我国正处于大量社会形态人格利益 法律确认和保护阶段,许多社会性权利要求在未来制定的民法典中被确认为独立 权利,如隐私权、婚姻自主权、声音权、信用权等。人格尊严在人格利益的三种 形态上属于社会形态上的人格利益,是社会性权利,对人格尊严权保护能使民事 主体的自身完善和发展得到了保障,推动社会文明与和谐发展,在现代法律权利 本位的思想下,法律赋予它独立地位是社会走向和谐的必然之路。

(二)独立的人格尊严权是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重刑轻民的特征非常明显,刑法体系非常发达完善, 在汗牛充栋的法典中,却找不到一部民法典或具有民事性质的法典,尤其漠视民 法中人身权的保护。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人格 权的保护,人格权利益中的人格尊严利益的保护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1982年我 国通过的《宪法》第一次从法律高度宣示人格尊严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1986 年的《民法通则》第一次确认了人身权制度,是我国人权保护的一个巨大的进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在追求利益欲望的膨胀过程中,必会造成人 与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如消费歧视、就业歧视、性骚扰等还大量存在,将人格尊严权包含在名誉权中已达不到保护民事主体人格利益的目的。民法对人格权的保 护类型少、范围窄弊病充分暴露出来,尤其是把人格尊严权包含在名誉权保护之 中,将不能满足人们对价格利益保护的需求。后来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未 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人格尊严权与 名誉权分离并加大对人格尊严权保护力度,人格尊严权渐渐形成了一项独立具体 的权利,但它适用范围有很大局限性,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 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调内涵和 质量,越来越重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渴望地位平等和人格被尊重已成为 迫切愿望,人们需求更多的权利和权利类型。2o01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文规定人格尊严权作为一项独 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使人格尊严权在司法实践中得以确立,适用到普遍领域。

人格尊严权从无到有,从包含在其它权利中到分离,逐渐独立成为一种具体人格 权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是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人格尊严权的民法保护 加强和完善人格尊严权民法保护制度,有利于发展个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在今后 的民法立法中应明确规定人格尊严权。现今的《民法通则》对人格尊严权没有进 行直接保护,而是将人格尊严规定在名誉权中,对人格尊严权保护的客体界定不 清,常会导致司法实践中不能确定哪些类型的人格利益可被归结到人格尊严权范 围来保护。因此在民事立法中应彰显其独立的地位,将人格尊严权同名誉权、肖 像权、姓名权、名称权等一样在民法典直接规定,在全部列举具体人格权后确定 “其它权利”对其它人格利益的保护,使人格尊严权与所谓的一般人格权区别开来, 真正发挥作用,使人格利益得到更全面的保护。其次要明确界定人格尊严权的内 容和范围。只有先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和范围,才能对人格尊严权实施全面的 保护。最好采用列举与概括式方法明确人格尊严权保护的范围。一方面对在日常 生活中时常发生的侵害人格尊严的行为明确列举;
另一方面对于不确定的或将来 可能发生的人格尊严侵权行为采取概括式的形式规定为“其它侵害人格权的行 为”,单列一项。使人格尊严权的保护有明确的内容。同时对已经具备独立地位 和条件的隐私权、贞操权、信用权、法人秘密权、人身自由权规定为独立的具体 人格权,将不属于人格尊严权保护的内容从人格尊严保护制度中分离出来,使人 格尊严权的制度内容得到提纯,得以系统化。最后要完善人格尊严权的损害赔偿 制度。侵害人格尊严权属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对人格尊严权侵害主要是造成心 灵创伤,承担主要是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在规定受害人可以提起人格尊严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同时,应明确界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方式和方法,以缓和当事人之间的 矛盾,平复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此外,对于侵害人格尊严权的免责条款也应加以 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