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 管理论文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

新闻特性评论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交往日趋频繁的形势下,广 大公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越来越强,新闻评论作为人们直接表达自己意见 的有效形式,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如何定义新闻评论,本文提出了自己的意 见。并根据定义提出了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即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 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 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关键词: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特性 一、新闻评论定义新解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一直是新闻评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从来 也没有统一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持己见,我以为也属正当之 事。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

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依新闻评论的定义所产生的――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范荣康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 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 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⑴ 1996年3月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表述为;
“新闻媒体或作者个 人就新近发生的事件、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或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注的 问题等阐述自己观点、立场的新闻文体。” 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版《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 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 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 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 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⑵ 时代是在发展的,特别是当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之后,我们是否可对新闻评 论作一番新的定义(“定义”实为不定之义,作为“表述”可能更准确):所谓新闻 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 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 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定义是从两个方面界定的,第一,从新闻评论的内涵着眼,即新闻评论 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它的生产过程、它的内容要求等;
第二,是从新闻评论 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闻评论在当今时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外延是从内涵引申而 来的,但是,这种引申在新的形势下又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意义。所以,在此定义 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

提出这样的定义是想强调以下几方面意见:
第一、如今的新闻评论大都是借助于大众传媒来实现的,这里的作者不仅 仅是写家,他更是一位传播者。传者与写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一位现代传播 者,他不可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坐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 需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学习和接受广博的知识与信息,同时他还需要掌握 和了解大众传播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他的生产产品才能做到“适销对路”。这 和旧时的文人已经截然不同了。本定义中特别提到“借用大众传播工具”,这是因 为,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表意见,但这些私下议论是不能算做新闻评论的。只 有那些在大众传媒上公开发表的意见(通过一定的文字、声音、音像等信息符号 表现)才算得上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闻评论。这是当今传媒时代的新要求。

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传者意愿的直接表达,或代表传媒单位,或是代表 传者个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 成什么、表扬什么,都是主观反映于客观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思想表白。它比消 息报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动人说服人。这是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使 然。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或现象,它有别 于小说家的创作和理论家的演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第一性 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能 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不能杜撰事实,也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丁是丁,卯是 卯,在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它也不是理论家纯粹的逻 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 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 对性。这是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第四、新闻评论是一种说理的传播知识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传媒发展的形 势下,它的表现形式也日趋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了。新闻评论早先是从报纸上的 政论文开始的,所以很多的教科书都把新闻评论称作“政论文”,它是一种文字的 书面表达形式。一般来说,这种认识是不错的。但是,时代发生了变化,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新闻评论走出了报纸的版面。广播里有它的声音,电视里 有它的音像,网络里更是有众多的网民发议论、跟帖子,新闻评论已经成为一种 传者和受众相互交流思想、传播知识、沟通有无的论说形式了。这种形式的广泛 多样性变化,对从事新闻评论事业的工作者和工作部门来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 要求,我们应该在内容和形式、设备和技术上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 需要。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发展提出的要求。

二、什么是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 由于对新闻评论的定义不同,因而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理解也就有不同―― 范荣康:“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

……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⑶ 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为: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 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⑷ 于宁、李德民:新闻评论“应该有这样四个特点,即:鲜明的党性、较强 的时间性、明显的指导性、广泛的群众性。”⑸ 邵华泽:“党报的新闻评论,究竟有些什么特征?……我想有这么五条。

第一条是导向正确,第二条是有的放矢,第三条是讲究科学,第四条是平等待人, 第五条是简短生动。”⑹ 吴庚振:“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新闻性、政治性、 群众性和指导性。”⑺丁法章在他的新著里将新闻评论的特性归纳为三点,即论 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⑻。

看看上面关于新闻评论特性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发现,因受着时代的影 响,因受着自身工作媒体的限制,因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产生差异是很自然 的事。所谓新闻评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要找出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本质属性上 的区别或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一般的广泛的表现形式来 讲,而不能只讲刊登在党委机关报上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特性;
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论题的广泛性来讲,而不能只举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评论员文章。已经 出版的许多新闻评论的著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更应该取名为“党报社论、 评论学”,因为,它们主要是针对党报的评论而论述的,对于其他媒体,特别是 大众评论谈及较少。而本文要强调的却是十分广泛的新闻评论,它既包括党报的 社论也包括其他媒体的评论,既包括代表媒体的评论,也包括大众参与的个体评 论。于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也由此产生。

在这些特性中,我以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 治性,一是指导性。

关于政治性。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以 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提新闻评论的政治 性,我以为是不妥当的;
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评论狭隘理解 的表现。现在的评论不仅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步入世界大家庭的行列,民众的议题涉及越来越广泛,除了政治、经 济外,还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学习、生活等议题需要评论。在这些评论文章里 是很少或完全没有政治性的;
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将新闻工作者的 职业要求与刊播评论混为一谈。新闻工作者要讲政治,但并非新闻工作者所做的 一切都要打上政治的烙印。这也是与我们的时代所不符的。

关于指导性。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长期以来我们新闻报道中“一面宣传” 的结果。好像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特别是评论文章,都是党的声音,都是上级的批 示,都是完全正确的,它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灯塔和旗帜”,受众是丝毫不能有半 点怀疑和迟钝的。这种将受众作为“靶子”的传播方式是与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的。

在我们的报道中,不仅需要有“一面宣传”的文章,同时也要有“两面宣传”甚至是 “多面宣传”的报道。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的多元化,受众自主意识的 增强,我们的媒体提供受众选择多样信息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媒体 上,有很多评论,不仅没有指导性,而且也没有多少引导性。它只是一种意见、 一种观点、一种想法而已,它不需要任何人去遵守它遵循它,按它的旨意去思考 去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它只为受众提供一种谈资,一种想问题的思路,仅此而 已。此时此刻,再提新闻评论的“指导性”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对于党报和主流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还是要强调政治性 和指导的,这也是不容不得置疑的。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综上所述,从新闻评论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国内、国外等广泛内容上看,从新闻评论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多种形 式上看,我以为,新闻评论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几点,这就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 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 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一)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论文章中所涉及的事实具有新闻性,这也是区 别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属性。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袭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个地方,各个部门,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最终取得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但是,在抗击的过程中,却有以借口抗击非典而 耽误了日常工作的现象发生。为此,新华社记者写了《不要借口非典误了日常工 作》的“新华时评”文章。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记者近日到河北省一家机关办事, 没想到,偌大机关大门紧闭,传达室竟铁锁把门、空无一人,只有两名武警和一 名干部模样的人戴着口罩守在门口。因为要找的人不在,记者要求进办公室送份 材料,对方以“非典时期、严禁外人进入”为由予以拒绝。记者问是否可以将材料 暂时放在保安值班室,那名干部模样的人一脸冷漠地拒绝:“我们没这个责任和 义务。现在单位都几乎不上班了,等你联系好了人改天再来吧。”无论记者怎样 请求都被拒之门外。

针对这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评论员文章指出:“非典时期事难办,眼下 已成了许多到政府机关办事人的共同感受。”“防非典是至关重要,但防非典不能 变成机关唯一的事,中央现在一再提倡‘两手抓’,咱们政府机关怎么能抓了非典, 忘了生产呢?”据记者了解,虽说眼下全民防非典,但在一些机关,真正抓非典 具体工作的领导干部微乎其微,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既不上街查岗、打药,又不 入街区宣传,仍然呆在办公室,表面谨慎防非典,内心却逍遥自在起来。份内的、 该干的事可干可不干,还一边打着防非典的旗号推诿责任,将前来办事的人拒之 门外。时评文章指出:“到底谁在防非典?是不是‘衙门作风’在作怪?”(据新华 社石家庄2003年5月13日电) 这个评论所依赖的事实是在非典期间发生的,没有非典,就不可能有这样 的事实,没有这样有代表性事实发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评论文章。先有事实, 后有评论,这是新闻评论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新闻评论所选用的事实还需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有针对性, 才有说服力。本篇评论中所举事例可能是河北省某一个部门机关的所见所闻,是 “这一个”。但是,在抗击非典期间,像评论中所列举的“这一个”现象在其他地方 和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撰写这篇评论,新华社才向全国播发 这篇评论。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实作评论,是写好一篇评论文章不可少的基 本前提。

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主要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 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等。

不论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是新近发现的事实,我们在确定选题时都要从读 者市场的需求来判断。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可予考虑:①受到这一 事件影响的人数。不论是自然事件不还是社会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一部分 人或大多数人。那么,我们在选择评论的事件时,涉及的人越多,越是评论者首 先考虑的选题。如火灾、水灾在一个城市来说,都会涉及不少人,选择这样的话 题做文章,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②关心这一事件的人数。有些事件影响的人数 可能并不多,但由于事件的恶劣或特殊,人们关心的很多,这样的事件也应予以 考虑。如恶性车祸事故,如多胞胎平安降临人间等。③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 度。生死存亡是这种关系的最高表现,其他涉及人们生活、享受和发展的事件也 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如环境污染问题,售假打假问题,吸毒贩毒问题、社会治安 问题等。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利益关系密切,是评论的好选题。④促进 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社会舆论它总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 定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越大,它价值就越大,这种评论就越有意义。对于那些 预示的一种社会方向,代表着一种时代进步趋势的事物,新闻评论应予关注。⑤ 最后,在决定某一事实是否予以评论时,还必须考虑它的宣传效果。这是我们的 新闻传媒性质所决定的。

这里讲的大都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凡是新闻人都不能例外,做新闻评 论也该遵守这一法则。

[page_break] (二)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 所谓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包含以下两方面意思:
一是新闻事实与新闻评论写作之间的时间最短,也就是说,当新闻事实出现后,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评论写作。大千世界,社会现象纷纭复杂, 变幻多端,其中有很多事件、现象和问题是可以和需要评论的。但是,只有那些 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才是新闻评论需要写作的对象。只要是条件允许,新闻评 论都要追求这种最快的新闻事实。

二是新闻评论写作与传播之间的距离最短,也就是说,作者写出的作品能 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现在不少的著作都能在 十天或一周内抢印出来成为畅销书。新闻传媒更需要在时效性上大做文章,如不 少的报纸都开辟了“新闻热线”等直接与读者联系的栏目,尽快将新闻发布出去;

广播、电视更是开辟了现场直播等节目,将正在发生的事实告知大众。中央电视 台于2003年5月开播新闻频道,有不少评论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后及时予以 评说的。

2001年7月13日,是中国人民等待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结果 的日子。由于有了上一次申办失败的经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心情是十分复杂的。

为此人民日报当天发表评论:《今晚,让我们静静地等候》。文章说:“今晚十 点,一个世界瞩目的时刻。在投向莫斯科的全球数十亿双眼睛中,五分之一是黄 皮肤、黑头发的中华儿女。与1993年申奥相同的是,我们期待着成功。不同 的是,不管是作为申办城市北京的千万市民,还是神州大地所有支持关心申奥的 中国公民,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坦然和从容。人们按部就班地上班、上课, 马路上依然车畅人行,池中的莲花依然在悄悄开放。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虽然 大家谈论很多,气氛热烈,但情绪平静,言语自然。” 作者在阐述中国人的平静出于一种自信心后,接着说明了它的成熟:“我们 已不再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简单地同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相连。即使我们暂时不主 办奥运会,中国一样可以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可以实现现代化,一样 可以提高民族的总体素质。我们仍然有其他更多的机会来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发展 和进步。我们经济建设蒸蒸日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正向着更加富裕 的小康社会迈进。北京此次将申奥同为市民办实事、改善城市设施结合起来,也 是一种务实的表现。不论今晚的投票结果如何,北京都会把更加成熟的形象展现 在世界面前。”(2001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7月13日是一个令国人上下关注的日子,尽管是平静,但也少不了几分紧 张和激动。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发表这样的评论,与新闻事件联系更紧,与人们的 心连得更紧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既要写得快,更要发得快, 当然适时是很重要的。2004年8月,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除了消息报道是现场直播外,有许多评论也是即时发表的。正是这些即时报道和现场评论, 才吸引着那么多的体育爱好者不惜熬夜也要坚守在电视机前。

(三)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 新闻评论常被人们称为新闻传媒的灵魂和旗帜,足以说明它的重要地位和 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媒体通过有效的新闻评论,阐述党的方 针、政策,帮助人们把分散的、个别人的议论,化为系统的、集中的、科学的意 见;
把人们创造的改革形式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去认识、执行和推广,从而形成一 种能联系和调动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社会舆论,为人们的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的理 论指导,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动员群众,团结群众,扫清 一切阻碍人们前进的思路障碍,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和投向改革的自觉 性、积极性,将改革顺利地推向前进。

我们说新闻评论的重要,并不完全是因为它代表传媒的立场和态度。不可 否认,这些文章中一部分是代表传媒,甚至是国家、地区、部门的立场和态度的, 但是,也不可否论有不少文章只是作者个人的意见(当然是得到传媒认可的)。

新闻评论文章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根据现实中反映的问题,运用一定的理 论知识,采取论理、分析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有形意见(即通过对事实的分析、 说明、论证。揭示事物的本质,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问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 点,提出希望、意见和要求),达到明辨是非,释疑解惑,相互交流,为读者服 务之目的。而消息报道,则是依靠事实,运用感性、叙述的方法,来反映作者的 无形意见(即思想观点包含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相比之下,新闻评论文章的理 论性和深刻性要强于一般的消息报道。

新闻评论告知大众的不是改造社会的具体方法,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 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面对 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前没有碰到过;
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其他国家也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

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扬创新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结 合本地的实际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在这个不断努力的运动 之中成熟起来,成长起来。

新闻评论为人们提供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准则,激发人们追求高 尚的理想和情操,既影响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和整个社会的风尚,又会以潜移 默化的方式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可以使人的精神充实,视野开阔,情操净化,进入新的境界。新闻评论主要靠理性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一种理论 要能说服人,必须讲出道理,使人信服,它不像法制和行政命令,强迫人们接受。

为了说服人,就要使理论符合实际,理论自身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新闻评论具有其他新闻体裁没有的优势。它着重从思想、政治、伦理的角 度分析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又以说理为主要手段,兼有逻辑的力量和严密的论 证,在以确凿事实为论据的基础上,直接得出或引出明确的结论,从而达到明辨 是非的目的。

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它的论说要有科学性,即符 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论述时遵守论说的一般规律;
二是它 的论说要有理论根据,而这种理论也是经过历史的检验,是科学的。对此,范荣 康先生深有体会:“努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 从中得出必要的结论,而决不允许对所要评论的问题作主观、唯心、随心所欲的 分析。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这样的分析,才是科学的分析。这样的解答, 才是有力的解答。”⑼新闻论说的理论,不仅包括革命导师、经典著作里的科学 理论,同时也包括经过人类社会的实践检验被认为是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社会 科学理论和人类思维科学理论。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不仅对是对党报新闻评 论的要求,对其他的新闻评论也该有这样的要求。

(四)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 我们常说新闻评论是媒介的灵魂。所谓灵魂就是思想意识,在一篇文章、 一块版面、一个媒体中起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一篇新闻评论哪怕它的 新闻性再强,它的时效性很快,也很有文采,但是,空洞无物,没有思想或思想 观念错误,干瘪无味,也是没有益处甚至是有害的。干新闻工作的,时常想抓一 些有深度的报道,什么叫有深度,说白了就是有思想,有见地,能够一语中的, 能够技高一筹。在新闻评论中就是要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会说别人不会说的话, 善于说别人说不好的话。评论的力量不在于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而 在于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想的深刻性。

2004年2月2日,《南京日报》发表了该报资深评论员刘根生写的一篇评论 《由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想到的》。文章由新华社发表的消息谈起。消息的内容 是:上海主要领导表示,今年上海不提新口号。所有工作重点就是结合上海实际,贯彻落实好十六大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重要精神及部署。

评论指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在发展中通常要制定短期、 中期、长期规划和目标,即发展蓝图。绘制发展蓝图是基础,实施蓝图是关键。

要把发展蓝图变成发展现实,最需要凝聚力量,按照发展蓝图,‘一以贯之’去干。

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无非是为了集中精力在落实大政方针上下功夫,把‘一张 蓝图绘到底’。上海把2004年定为‘落实之年’,原因也就在此。” 文章在论述中阐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天天有新精神,就证明我们不成熟, 我们的经济建设没走上正轨。经济建设有其固有的规律,新精神多了就说明那个 地方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越是大政方针成熟,经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越 是不会动不动就提新口号。

“口号,是文字简短、具有鼓动性的标语。好的口号,往往凝结着人们共 同发展目标和愿望,易于记忆和传诵,能振奋人心,鼓舞斗志。问题是在现实中, 有些地方提口号实在过多过滥,几乎开一次会就要诞生几条新口号,根本不管能 不能做到;
一事当前,不是先考虑怎样把它干好,而是先挖空心思推出一个惊世 骇俗的口号。好像口号越响越多越新,干劲越大、气魄越大、行动越快、跟得越 紧、越有创造性。调子过高过虚,纲领脱离实际,所以许多工作都是‘落实难’。” 评论接头指出滥提新口号带来的消极后果:一是变化频繁,随意性强,基 层无所适从,难以应付。二是"一个将军一个令",决策失去了稳定性,很难把" 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失信于民。口号变动频繁,花样翻新过滥,也让老百姓 觉得领导说话没个准头,最后也就渐渐失去了跟着干的劲头。

评论最后从上海今年不提新口号与中央“求真务实”的要求联系起来论述 ―― “今天一个新口号,明天一个新口号,恰恰是不"真"不"实",而是在出虚招、 求表面热闹。这是浮躁,是形式主义。我们提倡创新,但创新绝不等于是不断提 新口号。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讲 原则性,就是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以贯之"地去落实大政方针,实现既定目 标;
讲创造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解放思想,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讲两者统一,就是要在坚持基本路线、坚持正确方向前提下求创新,通过不断创 新更好实现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领导者没有主意不行,主意太多也 不行。‘如果考虑没有成熟,不断有新的主意出来,往往会天下大乱。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坏事的’。这段话饱含哲理,今天依然有很强针对性,我们当切记。” 评论发表后受到广泛的好评。南京市委书记批示,认为此文写得好,有针 对性,有思想性,可供广大干部参考。他还指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 深,有龙则灵;
文不在长,有魂则行。这个魂就是以真理感召群众的力量。好的 时评起的作用,比开一次会议还重要,希望多发表这样的好评论。

这篇评论没有列出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却从上海没有提新口号的 报道中揭示了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不仅对南京,对全国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这就是评论的力量,这就是评论中内涵思想的力量。

(五)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新闻评论以理论以思想凸现它的特性,这是它有别于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根 本所在。与此同时,在当今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还有责任和义务 在自己的工作中传播知识、传播有益的知识。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提出的新要求。

植树造林是中国每年大地回春后的一项“保留节目”。如何把这件事做好, 常是新闻评论中的话题。有篇评论在阐述植树造林重要性时,除了讲述道理外, 还讲了一个有关“左公柳”的故事:在西北的旷野上行车,有时猛然发现地平线上 突兀出那么一大片杨柳,排成一溜,参差错落,昂首挺立,给戈壁沙漠增添一片 浓浓的绿荫。这,就是“左公柳”。清朝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赴新疆作 战时,在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数千里路上,他让土兵们遍植杨柳。至今, 在平凉、阿克苏等地,还能看到几个人合抱的柳树。人们为铭记左公光复疆土, 屯垦戍边的功绩,便将这些左公手植,更多的是左公部属所植的杨柳称为“左公 柳”,并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红柳三千里,引得 春风度玉关。”接着,作者又介绍了这样一个知识:“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多种公 式对古树的价值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棵生长五十年的老树,一年对人类 的贡献相当于十几万美元的价值,其中包括产生的氧气、防止大气污染、防止土 壤侵蚀、增加肥力、涵养水分等等。”(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植树造林, 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

作者用“左公柳”和科学家作出的结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骤增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扑面而来。这是一种机 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现代的或过去的,自然的或 社会的,人类的或思维的知识信息有选择地传播给大众。特别是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事实有很多就属于知识的范畴。上面的这篇评论, 用了一个过去的故事,一个可能被人们遗忘的故事或一个对很多人来说不曾听过 的故事,说明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同时又举了一个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说 明植树造林的好处。这些知识都是正面的,也是有有益的。

在目前知识骤增的时代,新闻评论在选用知识实例时,一定要慎重,不可 将那些已被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东西误传给大家,也不要将道听途说未经认可的东 西论说给大家。知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的力量是有方向的。新闻评论一定要 选择那些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有益于长远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论据,精心选 择,有效使用,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修养。这是时代对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注释:
⑴⑶⑼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第96页。

⑵⑻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第28页。

⑷秦圭、胡文龙:《新闻评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 8-15页。

⑸于宁、李德民:《怎样写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年版,第 10-20页。

⑹邵华泽:《新闻评论探讨》,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⑺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