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_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讨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差异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价值、 自我观以及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的顺利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 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 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 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 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 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 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下,不同 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 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各个国家和,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 异是在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 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背景,所以在跨 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文化中, 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 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 “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 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 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 如“Ithinkit Ubeuse 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 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 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 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 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

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 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 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2]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 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 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 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
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

而英美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 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 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 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 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 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 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

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 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 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 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 特定的文化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 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 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 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 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中国人使用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 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3] 2.自我观差异 西方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 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 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 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 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 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 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 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 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 时吃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 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 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 “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 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 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 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 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 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 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言文化是 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 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 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 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 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 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 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 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 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 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