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研究 摘要:大学班集体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是教师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素 质提升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应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 平。本文就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若干建议,期望对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高校育人成才的基本保障和重 要手段,同时对学校和学生而言也具有特殊意义。面对“90”后学生群体,其思想 观念、行为习惯、生活交友方式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 能完全与之适应,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班级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1大学班级管理的必要性 1.1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基石 如今虽然因为各种学生社团的吸引使得班级作用有所弱化,但是学生们在 一起学习、生活、开展活动最多的依旧是班级。班级作为学校的最基本组成单位, 接纳了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老师通 过班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班级同学亦能在集体中体会温暖与爱,收 获最纯、最真的感情。

1.2班级是思想引领的有效阵地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三观尚未完全成熟,此时由于社 会阅历有限、自律能力不足,易出现“羊群效应”,模仿及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老 师若不进行及时引导,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班级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要阵地,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接触的第一平台,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文体 活动、布置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形成良好环境及和谐班级氛围。

2大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班级管理体制过硬过死,没有与时俱进 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通常是辅导员根据学校规章条例而制定,用于管理本班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遭到扼杀,多数同学会对该行 为规范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从而对班级的热情也会有所降低。面对极富个性的 “90”后学生群体,传统制度缺少学生参与成分,学生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主体地 位并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这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服从式管理严重阻碍了师生间的 情感交流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2.2班级缺少凝聚力,学生缺乏归属感 良好的凝聚力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必要条件。据统计,目前高校班级同学 普遍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活动参与度低,缺乏团结协作意识,班级管理松散无序 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商量一些集体举措时,由于大家各执己见又不肯退让妥协, 最终由于无法达成共识或参与人数不多,导致很多活动被迫中止。在这种情况下,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降低对班集体的依赖,导致整体凝 聚力下降。

2.3班级合作与竞争氛围不和谐 大学里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学习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自觉,学校为了鼓 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特设立奖学金制度,但正是由于该制度的沿用,恰恰滋生 了学生间一些不和谐的竞争氛围。高校奖学金的评定大多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 量指标,一些学生便只顾自己埋头学习,并不关心其他同学甚至不愿帮助别人, 认为只要自己成绩好能拿奖学金就够了,帮助其他人反而给自己制造了竞争对手,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也不利于班级团结。

3大学班级管理有效建议 3.1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就是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要尊重、关心、理解学生,包容学生的 个性,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作为辅导员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引导学生发挥特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生活, 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给予他们必要的肯定与鼓励, 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3.2加强班级管理制度 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一个班级若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便如同一盘散沙。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在不违反校纪校规、不背离实际的 情况下,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权,规范化、程序化的制定公平、公正且富有人性 化的班级制度。辅导员只需在大方向上把握好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制度 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在班委的帮助下督促大家严格遵守。

3.3提高班级凝聚力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亲赴学生管理工作最前线,要时刻保持奉献、敬 业精神,带着一颗真心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其思想、生活、兴趣爱好等各方 面情况。在工作中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效运用好学生 干部,积极带头组织班级活动,使学生充分融入班级这个大集体中。同时,以品 学兼优的学生为榜样,要求大家关心集体,营造良好学风班风,增强同学们的集 体荣誉感。总的来说,大学生班级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当有了 高效、实用的班级管理制度,才能推动整个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为大学生 的健康发展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张正垠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