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设计学课程改革论文

设计学课程改革论文

设计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认知设计学体系 充分认知现代设计学体系,有助于促进设计学整体发展。以多元的形式、 模糊的边界、交叉融合的趋势为特征,各个设计学领域之间不再是彼此割裂和孤 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整体构成了一个设计学的新体系。在 各设计专业领域所形成的研究工具、方法及理论外,哲学、科学、艺术学、社会 学、工程学、符号学、信息科学以及传播学等人文学科、工程科学领域的理论成 果也与设计学不断交叉与融合,从而为设计艺术提供了丰裕的思想来源与技术资 源,可从意识层观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器物层形象层三个维度来认知。意识层 观念层,作为设计学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其哲学层次,是在一般抽象的高度探讨设 计本质、规律和原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决定着设计学其下的各个层 次,引领设计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含设计文化学、价值整合、设计思维、设 计创新、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等范畴。制度层行为层,包含设计责任、道德礼仪、 伦理意识、器物文化、行为制度、思想意识,联结基本结构、器物文化、生态构 成、文化影响,交融认知论、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器物层形象层, 核心要素包括功能、结构、材质、色彩、装饰等,内涵为技术创新、产品物化、 技能发展、观念物化,外延为日常生活习俗、公众文化活动、组织行为制度,折 射行为特征、认知取向、文化结构。

二、设计学课程内涵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中,设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明确“设计学(可授予艺术学、工学学位)”,推进 艺术与科学融合、还原设计学本质属性。过去十多年,工业设计从工学逐步过渡 到艺工融合、学科交叉,学科内涵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变化很大,对设计的 服务对象、内容及评价标准都需要重新确定。(一)设计学课程演变。在这个基 础上,作为学科和专业的综括性、纲领性核心课程,对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 专业中设计学改名设计学、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成为推动设计学科和专业继续 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北印工业设计成立于2002年,2016年中校内院系专业资源大 调整中整体调入设计艺术学院便是在主动适应发展大趋势。与之相对应的,在 2017年招生中,其中一个班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方向招生成为推动艺 术与科技融合、先行先试摸索实践的自然选择。为接下来申请产品设计新专业打 下扎实基础,让工业设计系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更扎实、打开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二)设计学课程范畴。设计学课程作为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及其他设计学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及核心理论课程,既承担着引导学生认识了 解设计概念、类型、范畴、领域、特征、内容、方法等方面知识框架及与设计师 职业相关的话题,又作为设计学课程理论体系的架构、深度和层次,对艺术史、 设计史、工艺美术史、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设计语义学、设计美学、设计 程序与方法、设计战略与管理等其他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起到引领性作用,作为 设计通识基础课,更是在学生设计艺术素养培育、生活美学价值提升中发挥了关 键作用。(三)设计学课程内涵。传统设计关注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而 加工和装饰形式,而当下的设计发展则更加注重融合新技术以及用户体验;
用户 体验设计、心理与行为分析、可用性设计、界面设计、媒体设计以及情感设计等 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不断涌现。建立大设计观念,关注新的社会和经济形势 下的宏观热点问题和具体用户需求,运用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综合手段,提供 整体解决方案。设计学课程具有如下内涵:1.体现设计思维主导的艺术与科学互 融互通艺术为设计提供情感与意象源动力,科学为设计提供逻辑与骨骼支撑力。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科学素养与逻辑能力统一于完整的设计能力体 系中,培养人文精神、社会意识、科学思维及理性方法集于一身的创新专门人才。

2.推动中外先进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课程强调东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性,通 过本土文化哲学思想的研习体会,从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思考方式上升为设 计方法论的维度,成为学生设计学习、设计实践的重要思想基础。强调国际化、 现代感的同时,地域文化传承的民族性、文脉性和历史性价值更加彰显。3.具有 面向社会需求发展的可持续和开放性特性。在掌握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基础上, 通过内外并重、灵活主动的设计思维和举一反三的创造性,获得深度研究和持续 创新的能力,在突出动手实践能力基础上完善设计表达、信息加工、反馈展演、 整合创新。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程框架的可持续性;
社会实践的开放性, 积极引入前沿设计理论和方法以及最新的工艺技术、产业形态、创新方式,认知 设计价值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反思设计到底应该为社会做什么,实现设计本质 的回归。4.彰显设计道德与伦理。设计担负着人们太多期望和梦想,根本上是要 为人类文明创造精神、求取物质与心智平衡,设计学课程内容必须反映时代精神, 引领当代文化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担当。5.推动学科边界延展的多元跨界。课程 专业内容涉及:创新设计方法、设计理论体系,设计管理意识,及设计教育内涵 深化等多个层面。设计创新是根本,设计理论是骨架,设计管理是社会管道,设 计教育是价值延伸和人才培养落地。通过综合性、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健 全人格、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实现专业终极目标。

三、设计学课程改革方向设计学课程需要建构整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重综合型、应用型创新设 计人才,包括市场调查、用户研究、设计研究、设计表达、沟通协同、设计伦理、 设计哲学、设计文化、设计政策、设计批评等全面素质的培养。(一)建立设计 价值理念。通过课堂讲授,包括理论阐述、作品分析以及课堂讨论、课外调研等 方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相关内容和建立宏观概念,了解“做设计”的基本原 则,初步形成个人的设计价值观、人生观和形态观。推动问题意识的培养,建立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是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
从微观角度 的田野调查、用户研究、需求洞察、场景创新等素质建构,从个人需求与自我实 现角度,实现用户需要的满足;
从宏观角度对设计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重大事 件、风格流派和代表人物有所认知,熟悉设计研究与实践的环境与语境,设计的 一般思维方式与程序,设计哲学、设计文化、设计政策等相关重要领域,增强自 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提升定义产品或服务的能力,提供完整解决方案、整合创新 应用必须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二)优化教学内容。当下的设计学(设计概 论)课程教材,包括尹定邦先生的《设计学概论》、何人可先生的《设计概论》、 李砚祖先生的《艺术设计概论》从不同角度建立了比较系统的设计学课程框架, 理论深厚,文字扎实,被广为采用。另一方面,设计领域日新月异,从理论到实 践都处于快速进化发展的阶段,不断地需要补充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新实践, 到设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中来,才能跟上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学生生源特点也在不 断变化,课件和教材需要从更新的角度出发,以学生设计视角、兴趣激发为核心, 梳理内容、以用为先,推动学生们深入探索设计的世界。(三)深入教学方法。

切实宣讲设计理念,组织设计思维训练营;
以列表、图示、文字陈述、多媒体等 多种手段,制订阶段性读书计划,加强互动学习,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对设 计现象进行文化解读,对工业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经济性等特征建立认知。

完善网络平台,在线学习、延伸知识推送、前沿专业浏览、课程信息交互、作业 接收评点、作业展示、大设计理念普及等内容和交互支撑课程学习。(四)强化 综合设计实践能力养成。培养精准、熟练、开放的设计传达与实践能力,重视培 养敏锐观察、发现、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提高设计的理想性及完美性,贯穿于创 意、设计、模型、原型及制造的全过程。通过设置多种形式的课题帮助学生更细 致地理解知识点,更全面地了解设计。(五)建立初步设计研究能力。通过文献 阅读、社会调研,经由课堂讨论、独立思考、访谈调研、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 提升认知能力(认知设计形态、属性等)、思辨能力(判断与思辨设计价值)、 合作能力(理解设计职业的协同)、表达能力(演绎、归纳、提问、反思和阐述 设计)。(六)优化设计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提升改进机制 优化设计过程、设计结果,通过客观明确地从目标、过程、手段、方法、结果及相关进行评价,多角度、多方面确定评价标准,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进走 进生活,拓展心理空间,延伸观察、想象、思考、创造、批判和反思的空间。

现代设计从莫里斯倡导的工艺与手工艺运动开始萌芽,到包豪斯时期确立 现代设计的发展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得到了飞速发展,当今设计不仅成为 了一种生活方式,设计产业本身更是重要支柱产业,设计与其他学科、设计产业 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跨界仍在以无可估量、令人惊叹的方式、层次、维度推进 着。大设计语境下,设计概论转向设计学,作为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以及设计 专业入门第一课的定位一直没有变,内容更加博大、体系更加精深、理论与实践 互动交融,设计学课程建设具有更加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巫建 胡明辉 陈乐洋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