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致死时间 143例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回顾性分析

【关键词】 抗微生物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法 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报道的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 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静脉用药发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应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结论 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关键词: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line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the death induced by antimicrobial drugs so as to recurrence and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the drugs.Methods The case report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shock were searched Chinese medication and healthy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04 by way of CHKD database. To establish database,reviewing and analyzing literatures. Results Mortality induced by penicillin,gentamicin,lincomycin and cefazolin in the first four places in the ranking (48.95%),intravenous use of drug have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55.24%). Mortality of systematic reaction was higher (62.24%).Conclusions The indications must be under strict control,the use of the medicines must follow the description. We should closely observe the response to drugs so as to reduce the illness or death induced by drug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drugs; death induced by drugs; adverse reaction; rational use of drug

抗微生物类药物是目前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但随着抗微生物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它所带来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多,特别是由于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的药源性致死的病例逐渐增多,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探讨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的原因及其规律,预防和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本文对1998~2004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143例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报告进行分析评价,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以“抗微生物药物”、“致死”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中筛选出在临床上因使用抗微生物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文献共129篇,例数为143例,通过查找原文,自行建立数据库,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1.2 一般资料

  129篇文献来自68种国内中文医刊,其中居文献数前3位的是: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7篇(13.2%),法医学杂志6篇(4.6%),中国药事5篇(3.9%)。

  2 结 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4月的婴幼儿[1],到92岁的老人[2]。其中,男性83例,年龄从8个月到92岁;女性57例,年龄从1岁2个月到82岁;其中性别不明者3例,年龄及性别分布见表1。表1 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略)

  2.2 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给药79例(55.24%),其中静脉滴注71例(占静脉给药的89.87%),静脉推注8例(占静脉给药的10.13%);口服30例(20.98%);肌注14例(979%);皮下注射(包含皮试)14例(9.79%);其他途径给药(雾化吸收、鞘内注射、滴眼等)5例(350%),多途径给药1例(0.70%),见表2。表2 抗微生物药物给药途径分布表(略)

  2.3 用药品种及分布

  在143例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报告中,涉及6大种类[3],涉及药物42种,具体情况见表3、4。表3 药源性致死的药物种类及分布(略)表4 药源性致死例数排前8位的药品(略) 2.4 初次用药至死亡时间

  143例药源性致死病例按初次用药至死亡的时间分为7个时间段,不同时间段药源性致死病例构成比见表5。表5 药源性致死的用药时程分布(略)

  2.5 药源性致死按系统受损器官分类

  按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药物不良反应术语(ADR terminology)器官分类代码[4]进行分类。药源性致死病例按系统受损器官分类情况详见表6。表6 药源性致死涉及的受损器官系统分类(略)

  3 讨 论

  3.1 药源性致死是指健康人或病情平稳的患者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与ADR无关的死亡。本文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类药物致死率占了将近80%,而其中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其中全身性反应(过敏反应)、消化系统(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统损害致死居前3位,占总的药源性致死病例的77.62%(111/143)。全身性反应占6224%(89/143),其中大部分是过敏性休克导致的死亡,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应加强青霉素等皮试。

  消化系统损害多为并发肝功能衰竭;呼吸系统损害多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衰竭,临床要多注意并发症发生的可能。

  3.2 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由表1可见,抗微生物药源性致死病例数在各年龄段差异不明显(20岁以下算一个年龄段),各年龄段男性略多于女性(1.55∶1)。提示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具有不可预见性,对各年龄段病人均可以引起致死,应引起高度重视,要严格用药指征,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减少不规范预防用药,防止滥用。

  3.3 抗微生物药物给药途径与药源性致死的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静脉途径给药致死率最高(55.24%),口服致死次之(20.98%),但是口服致死的大部分是长期及用药过量所致,这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所以建议临床治疗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可以口服或口服能保证疗效的尽量给予口服给药。

  参考文献:

  [1]李萍.氟哌酸过量致死[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84.

  [2]任进民.环丙沙星致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J].药学进展,1995,19(1):54.

  [3]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136.

  [4]王士凡,孙定人,王功立,等.药物不良反应[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95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