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初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例说初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例说初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体现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须 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程;
情境创设;
方法;
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 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实现以 上的目标,教师必须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 当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下面结合自己的初中数学课堂 教学经验,介绍几种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型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 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 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 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除教科书上的问题情境外,还可创设更让学生感 兴趣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 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四十三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 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度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385000km,你相信这个 人的说法吗?”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悬,又好奇,很快就谈论开了。此时,教师 指出这个问题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乘方”来解决。创设这样的 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 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习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学 生深刻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此, 教师可以用生活实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打折销售”时,提出这样一个生活 情境:“某个体商贩在一次买卖中同时买出两件上衣,每件都以135元出售。若按成本价计算,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本25%,这次买卖中商贩赚了还是赔 了?”学生经过一番讨论、猜测后,教师指出,通过“打折销售”的学习,我们就 能明白商品的成本价、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有关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 轻松地解决刚才的问题了。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从学 生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或者具有悬念的生活 素材,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

二、创设活动型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 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 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 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 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课 前布置学生带一把小剪刀和几张旧的挂历纸。上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剪一剪、 折一折,在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经过 大量的展开与折叠的操作活动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根据展开 图判断立体模型,根据立体模型想象展开图形。最后,让学生再动手制作简单的 立体模型。整堂课在活动情境中开始,又在活动情境中结束。学生个个动手,人 人参与,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统计图选择”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课前调 查七年级各班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中,分别获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人数及团 体总分等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从中可以获得哪些 信息?经过学生的调查活动,教师将该节的教学放入了实际背景中,放入了数据 统计的过程中,并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了单纯的制图训练。在这个过程 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应既具有可操作性,又面向全体学 生,要给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形成新的知 识。

三、创设探究型情境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 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 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 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
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 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 争了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完整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 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
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 7个面;
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
截面过 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 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 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创设探究型情境,教师应精心设计让学生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 状态,诱导学生去猜测、尝试、实验、发现。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内容进入 “愤悱”状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材,设计 出不同的探究情境,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跳起来摘桃子”。

总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因地制宜,合 理使用,创设出更具新意的课堂教学情境。